-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名言【100句精辟文案】
admin 2023-02-14 句子大全 ℃ -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名言(一)
1、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也。
2、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3、读一部书,要善于把握各部分的内在逻辑,从而提出纲要,钩出精义。
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
5、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懒惰的人不追求学习进步,而嫉妒别人的人害怕别人学习进步。)——韩愈《原毁》
6、韩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除亲自执教之外,还表现在对科举制度和传统教育的批判上,并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指出当时科举制度的流弊是:“有司者,好恶出于真心。”他认识到靠科举考试是选不到人才的。同时他还提出了识别人才、培养人才的有见地的学说,如他在《杂说四•马说》一文中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这就是说,他认为人才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加以识别和扶持,只要善于鉴别又培养得当,人才就会大量涌现出来。
7、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8、▲苏洵《道中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9、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10、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1、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韩愈
12、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3、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1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5、寒食时看度,春游事已违。风光连日直,阴雨半朝归。——韩愈《寒食直归遇雨》
16、读书人在困境中才能看出节操来。
17、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18、释义:读书来修身,应该以学习为最首要的任务,而如果要教授学问,则应该以书本上的知识为根本。
19、这十余年里,回京迟迟无望,曾巩的内心始终被豁达与沉郁两种情绪反复纠缠,此时,他收到一位朋友来信,或是有了希望,《局事帖》便是他写下的回信。
20、《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名言(二)
1、临利害之际而不失故常。
2、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
3、在演讲和沟通中,当我们要表达“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语意时,可以引用韩愈这一名句,使我们的语言更为形象生动。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
4、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5、岁老岂能充上与,力微当自慎前程。
6、看透一切的聪明人,不是思考出了人生意义,或者爱情、对与错、黑与白只是意识到了自己到底在做什么。如此简单。
7、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名言语录 见唐·韩愈《师说》。这几句大意是:(人从师学习是向他学习儒家之道,因此)无论出身高贵还是贫贱,无论年长还是年少,儒家之道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韩愈在这里提出了一个为师的准则——闻道。不管什么人,只要他精通儒家道统,他就是众人的老师。
8、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工于书法,气韵有余。
9、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10、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
11、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韩愈《符读书城南》
12、名句是: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山石》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诗题为“山石”,但并非咏山石,而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记。此诗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游览惠林寺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从黄昏至入夜再到黎明的清幽景色,抒发了作者不愿为世俗羁绊的心情。
13、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14、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1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理由一:我们教室里面贴的那个就是这样的理由二:古汉语没有标点,所以标点不用管他(也就是说第一第二个是一样的),但是没有而字,那个是后人加的理由三:原文就是这个。原文如下(选段):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16、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17、▲苏轼《阳羡帖》书于1085年(元丰八年)
18、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韩愈《原道》
19、我们再看看“一代文宗”的书法水平怎么样?
20、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名言(三)
1、由于流逝的岁月,似我非我;未来的日子,也似我非我,只有善待每一个今朝,尽其在我的珍惜每一个因缘,并且深化、转化、净化自己的生命。把全身心倾注于迎面而来的每一刻,终有一天会发现,不只春风会吹抚树叶,一片树叶也会摇动春风,带来全部的出天,春风与树叶是同时存在的。
2、龙卷鱼虾并雨落,人随鸡犬上墙眠。
3、面对人生难以管理的生老病死,我们能以起承转合去寻找心灵的故乡。人总是有限制的,但有梦总是最美的。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受:同“授”,传授之意。
6、韩愈的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7、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听颖师弹琴》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9、(3)“圣人无常师”。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观点在师生关系上的一种论述。他认为,人不分“贵贱、长少”,只要有传道授业的本领,就具备了做教师的条件。“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三人行必有吾师”是韩愈“圣人无常师”的思想渊源。“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成为我国教育史上的优良传统,这精辟的论断,使《师说》放出异彩。
10、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王充
11、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12、释义: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更快。
13、▲苏轼《邂逅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4、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
15、当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律全部实施。除去凶恶奸邪之人,提拔优秀人才。具备一点优点的人全部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选拔优秀人才,培养造就人才。
16、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以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故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17、我们建造了玻璃与水银的围墙,心窗心镜反而失落了。
18、天下没有最好吃的食物,饥饿的时候,什么食物都好吃。天下也没有最好的处境,好心情的时候,日日是好日,处处开莲花。天下没有最能开启觉悟的情与境,有清静心,平等看待生命的每一步,打破分别的执着,那就是觉悟最好的情境!
19、从校园到社会,从少年到成年,从青葱到成熟,我们走过了很多路,遇到了很多人、很多事。当然,我们每个人身上也都发生了这样那样的改变。唯一不变的,就是我们同窗四载结下的那份最纯真的友谊!”
20、怀着极大真诚又勤勉地撰写文章,就可以感天动地,使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发生变化。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名言(四)
1、虽然儿女像风筝远扬了,父母的心总还是绑在线上。充满爱的脸是文字难以形容的。爱,只能体会,不能描绘。
2、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
3、作大将要明白这个道理,先制伏自己的内心。即使泰山在面前崩塌也脸不变色,即使麋鹿在旁边起舞也不去看它一眼。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4、男子汉的青春只有一次,百岁之寿也不过像狂风一吹而过。此名句揭示青春不再来,时光如风逝的道理,以告戒人们珍惜光阴。
5、少年乐新知,哀暮思故友。
6、如果你没有在别人身上留下过吻痕的经验,一定要试一次看看,那种似乎快吸到对方灵魂的感觉,实在美好。
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8、欧阳修劝戒子孙要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告诫后代:人都要经过雕琢磨砺才能有所作为,人的习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质环境影响的,若不能时刻磨炼自己,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就会舍君子而为小人了。
9、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10、论事易,作事难;作事易,成事难。
1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12、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嘉祏二年(1057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曾巩能出名,正是因为他的文章,名列唐宋八大家之列。据说他写的文章一出来,就被人拿去传抄,不到一个月就流传天下,读书人手抄口诵,唯恐落到别人后面。
1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14、道路平坦距离又近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道路艰险而又偏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
15、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16、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17、学生不一定就没有超过老师的地方,老师也不一定就比弟子贤明。
18、出自唐·韩愈《调张籍》。蚂蚁想要去摇动大树,这是如此的可笑,太不自量力了。
19、▲王安石《过从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0、赤心事上,忧国如家——韩愈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名言(五)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3、惑:兼指道与业两方面的疑难问题。本句大意是:教师是用来传播儒家治世之道,讲授儒家经典,解答各种疑难问题的人。
4、你不爱我了,是你的自由,你可以释放自己,可释放不了我,我选择站在这里,固执的站著,你走吧,没什么好说的,我想要重新再爱上,一个人淋雨的感觉。
5、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
6、释义: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8、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9、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
10、宁可采深山之茶,莫去饮花街之酒。须就近有道之士,早谢退无情之友。
11、关于兼礼法,这里的礼指的是封建等级制度。“仁”与“礼”是儒家思想中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两个方面。韩愈将礼乐刑政并提,做为治国之方。他奉“六经”又通百家,是文人又兼官僚,修文事也治军事,因此,在治国问题上,他主张儒经与法律兼顾,刑政与教化并重。
1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出自唐代韩愈的《古今贤文·劝学篇》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不患老而无成,只怕幼儿不学。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坚持不懈,久炼成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身怕不动,脑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熟能生巧,业精于勤。
13、一直以来学界对柳宗元的研究大多侧重在文学和思想体系方面,对于其书法的研究几乎空缺。柳宗元在文学上的成就遮蔽了其书法上的贡献。仅存的《龙城石刻》又一直存在争议。不能看到全貌实属一大遗憾!
14、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这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再进一步,生活品质是因长久培养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而依然能创造愉悦多元的心灵空间。
15、博现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16、青少年演讲夏令营:
17、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
18、大体说来,君子与君子,是以理想目标相同结成朋d;小人与小人,以暂时利益一致结成朋d。这是很自然的道理。然而臣又认为小人没有朋d,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小人所喜的是利禄,所贪的是货财。当他们利益一致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而为朋d,这种朋d是虚伪的。
19、天仗宵严建羽旄,春云送色晓鸡号——韩愈
20、7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8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或:有时。9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120斤。10食(sì):通“饲”,喂养。11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12是:这,指示代词。13能:才能。14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1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16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