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刿论战【100句精辟文案】
admin 2023-02-25 经典句子 ℃ -
曹刿论战(其一)
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2、上学期间,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文言文曹刿论战全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3、本文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4、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5、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之,凑足音节,无实在意义。
6、对此,至少可得出两点认识判断:第在庄公这里,根本不存在与他人或下属争功的问题;第庄公很懂得尊重和满足他人的话语求赏之心理需求。
7、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8、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9、学生齐读后,、教师注意及时指出学生朗读的优点和不足,特别注意指出学生在句读方面存在的问题。
10、文章的题目是《曹刿论战》,为了突出曹刿的形象,在选材上,文章详写了战前曹刿和鲁庄公关于“何以战”的论述以及战后关于战胜原因的解释略写了战争的具体场面。在略写中有重点刻画了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和把握战机“遂逐齐师”的情景,这三处都是围绕“论”字来写的,紧扣题目,意在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知己知彼、谋略过人的特点和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11、电视片《长征》第七集
12、肉食者,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13、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14、应当肯定,徐帅的回忆是客观真实的,然而它仍然徐向前的个人视角。虽然记录的是当时的场景及陈昌浩与徐向前两人的行为,但仍然是以徐向前的个人行为及心理活动为主。根据当时的职务关系,陈昌浩是主帅,徐向前是副手。对前线报来"中央红军连夜走了,还对四方面军设下了警戒,要不要打?"的请示,陈昌浩与徐向前是共同面对、一起处理的,结果是两人意见一致,最后陈昌浩拍板作出决定:不打!
15、师:军队。伐(fá):讨伐,攻打。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
16、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17、《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18、从表1可以看出,首先,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生理解文本主题的基础,不管是哪个时期的教学建议,都是要求教师把重点放在词语解释、语法知识、疏通文意上,对于文言知识采用边讲边整理方式,针对不同类型和难度的词、句给出了不同的具体的可操作建议,并给出了具体的示范案例,并在最近的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学会挖掘字词里蕴含的文化,这是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情感体验的必要前提。
19、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20、另外,史传类的文章,要适当讲解时代背景。长勺之战有非常深刻的历史背景,教师筛选整合与文本相关的课程资源,在课前集中发放给学生提前阅读,对接下来文本解读非常重要,它可以避免文言文学习中常见的一个问题——学生因不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而误读文本。同时学生通过助读材料的分析,能够客观、深刻、理智地学习课文,特别有助于人物形象分析的客观性。
曹刿论战(其二)
1、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
2、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3、《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乃入见。问:“何以战?”
6、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
7、紧扣课文分析,曹刿是中心人物,课文从战前准备、战斗过程、战后总结三方面写长勺之战,始终围绕曹刿,从而显现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才能。
8、(32)遂:于是,就。
9、《曹刿论战》的人物形象分析
10、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1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2、读了课文后,你们怎么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
13、研读第三部分(第3段)
14、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15、(7)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16、1995年人教版初级中学语文第六册《教学参考书》对《曹刿论战》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有些内容可以结合释词来讲”,所以有学者从考据入手,去深挖句意背后的战争文化。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句,来探讨古代战争中“击鼓”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对学生以后理解类似的战争题材的文言文也有一定的帮助。
17、在大获成胜之后的复盘总结中,庄公与曹刿两人的对话,同样体现了庄公的行为方式及性格特征。庄公引导曹刿讲述其作出以上明智决策的原因,如此曹刿得到了公开表述其决策如何智慧精妙精彩的机会。庄公的引导行为,实为对曹刿本人能力与功劳的赞赏和表彰。
18、题解:《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春秋》而编撰。
19、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20、反复朗读,讨论探究,找出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联系现代汉语,在演变与沿革中去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曹刿论战(其三)
1、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2、考据指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在众多研究文献中,对此文的考据主要集中在句读、字词句的解释上。
3、战则请从:(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19)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5、学生谈学习收获。教师补充、整理,重点是:
6、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7、以上情节应当源于《徐向前回忆录》。其历史背景是,1935年8月,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的红三两个军团摆脱张国焘的阻挠,悄然向北挺进。
8、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9、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10、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皇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11、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12、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说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见曹刿“位卑未敢忘忧国”。
13、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
14、布置作业:比较阅读《春秋》:“晋人、秦人围郑。”与《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僖公三十年》),从“史蕴诗心”的角度来谈谈后者的“诗心”(想象与虚构)所在。
15、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16、论的是勇气,冲的是拼劲,虽易丢掉性命,但为了战胜对方而不顾一切。实则非常浅显的道理,细想却甚为恐怖。
17、最后,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文化的主要方面,是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曹刿论战》还有一点与众不同的教学价值是可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也可训练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齐国侵略鲁国,齐强鲁弱,鲁国形势岌岌可危。作为一介布衣的曹刿真正做到“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挺身而出,这一举动穿刺曹刿的高大形象,揭示爱国主义思想,令人钦佩、敬仰。另外,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可以发现,鲁庄公虽然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我们可以通过教学,不仅可以改变人们对人物的片面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客观地看待历史问题的思维方式。
18、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4个字)
19、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20、《左传》重“记言”(推动情节、塑造人物、选材与剪裁);
曹刿论战(其四)
1、从表3可以看出,在教学点的选择上,10则课例选择的教学点差异并没有多大,主要集中在曹刿和鲁庄公二人的对话描写上和课文标题的探究上。史诗传记类的文章,在春秋笔法中见证历史的波澜和人物形象的鉴赏,这个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正确的。但若面面俱到分析,不利于人物形象的聚焦。在对话中要找到更为集中体现人物的关键句,更能突出教学重点。
2、答: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3、(5)他不固执己见,能从谏如流。他提出的迎战条件前两条遭到否定,他不气恼,继续提。打仗时要反攻,要追赶又连遭制止。
4、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
5、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牲畜。玉,玉器。帛,丝织品。
6、(5)“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7、其语言积累。本文有一词多义,也有通假字,还有古今异义词,如“齐师伐我”中的“师”字、“肉食者鄙”中的“鄙”字,这些词的古今意义有天壤之别。另外,本文成语“一鼓作气”积累,比喻义在现代经常用,有必要教会学生运用它。这都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在文言文字词语句的教学处理原则上,可有如下四种方法:放过、突出、深入、分离,也要有不同教学方法的选择。
8、情:(以)实情判断。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一类事。
9、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10、齐师我{古义:讨伐今义:砍)
11、战争不仅是政治、经济、军事的较量,更是统帅者意志与谋略的博弈。作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如果能将课文中充满智慧的思想让学生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也是很有好处的。
12、(2)双方:齐师、我师。
13、《曹刿论战》是一篇文字简短明快、内蕴丰富的记事散文。情节起伏有致,人物映托对比,栩栩如生,全文夹叙夹议,可教学的内容较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4、(40)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
15、红四方面军下面的人见中央连夜走了,还对四方面军设下了警戒,问要不要打?这个问题到了陈昌浩和徐向前面前,徐向前第一时间就说:“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叫他们听指挥,无论如何不能打!”
16、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17、忠之属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份内的事
18、(6)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19、像曹刿这样忧国忧民,又具有超凡智慧,历史上不乏其人,你能列举几个并讲一讲他们的故事吗或说出他们的名言?
20、(36)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曹刿论战(其五)
1、答: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2、《曹刿论战》的主题一直是该文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不少学者对《曹刿论战》的“主题”进行了探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观点:
3、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崐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4、(35)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5、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6、(42)靡(mǐ):倒下。
7、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是本段重点,通过“何以战”发问,交代了鲁庄公的战前准备及曹刿的意见(屏显2):
8、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9、②采用学生自由提问的形式,学生向老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10、生:鲁庄公作为一国之君,能接见平民,并与之同坐一辆战车,说明他礼贤下士,平易近人。
11、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12、笔者阅读《曹刿论战》先后共有三次,实际是三个阶段的阅读体验。
13、左丘明曾与孔子同朝为官,关系当在师友之间。二人相互敬重,孔子称与丘明同好恶,左丘明也曾鼎力支持孔子从政。
14、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15、贯穿全文的一个词是什么?
16、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17、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18、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
19、生:战争一开始,鲁庄公便急于进攻,见到敌军逃跑便急于追击,可见急躁冒进,鲁莽草率。”
20、忠之也(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 相关句子
-
端午节作文400字左右【100句精辟文案】
自我调侃的意思【100句精辟文案】
关于秋天的成语和诗句【100句精辟文案】
不碰感情霸气的短句【100句精辟文案】
人生感悟经典名言女人【100句精辟文案】
中秋节问候语简短【100句精辟文案】
争芳斗艳的意思【100句精辟文案】
温馨提示语图片【100句精辟文案】
耳濡目染造句子【100句精辟文案】
大门对联大全【100句精辟文案】
千言万语造句二年级上册【100句精辟文案】
毕业班家长感谢老师的话【100句精辟文案】
重阳节的古诗四句【100句精辟文案】
警告小人的经典话语【100句精辟文案】
重阳节的古诗30首【100句精辟文案】
描写夏天的四字词语景色【100句精辟文案】
激励上进正能量诗句【100句精辟文案】
又拽又狠的怼人文案【100句精辟文案】
春天的句子有哪些【100句精辟文案】
我喜欢的一则格言500字作文【100句精辟文案】
- 热门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