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基传【100句精辟文案】
admin 2023-02-08 经典句子 ℃ -
刘基传(Ⅰ)
1、刘璟巡行六个王府时,一日到了燕王府,燕王朱棣跟他下棋,盘盘都是刘璟胜。朱棣说:“先生难道不可稍让一让?”刘璟却摆起面孔说:“臣可让处则让,不可让处不敢让。”朱棣沉默不语。
2、传说中的刘基在智计百出的同时更是能够阅读天书、未卜先知、甚至成为地方的保护神。
3、一直到明朝灭亡,刘家伯爵之爵位,再未长时间中断,南明小朝廷甚至加封末代诚意伯刘孔昭为诚意侯。有了伯爵爵位,就有了铁饭碗,刘家子孙自然可以吃香的喝辣的。
4、他向朱元璋陈时务十八策,并定下了征讨大计。《明史》中载:“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在消灭陈友谅军队的两大战役,他都直接参与运筹决策。
5、事业尽同商四老,功劳卑贱管夷吾。
6、另外,自古以来,朝堂都有d派之争,明朝也不例外。明建国初期就有淮西和浙东两大集团,他们分别以李善长和刘伯温为首。两大集团一直以来针锋相对,而刘伯温这人说话又过于直接,很多人开始在朱元璋面前说刘伯温的坏话。不久,朱元璋便起了疑心,于是找刘伯温前来谈话。
7、洪武十二年,刑部尚书沈立本出任江西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或省长)。立本平时谄媚依附权臣,到任后专门做迎合拍马上司的事,刘琏坚决反对。立本每每“动以危言”,想威逼刘琏,刘琏愤怒说:“我在殿上亲受帝命,参政江西,只知报国而已,其他的就不考虑了,怎会听你指使!”由于气愤而得病,六月某日死于公署。(据吴从善《故参政刘君孟藻哀辞有序》)
8、小组成员:王程程,陆雨喆,耳诗莹,张心竹,朱洁
9、果然,刘伯温去世5年后,胡惟庸因为卷进谋逆案被抄家灭族,朱元璋想起了刘伯温,经常把刘伯温的二儿子刘璟喊过去聊天,“燕语如家人”。刘家爵位代代相袭,到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朝廷再度讨论起刘伯温的功劳,认为他应该配享太庙。
10、但是每逢老朱要讨伐日本时,刘伯温就从中阻拦。当然有大明刚建立百废待兴的实际情况,更多的是刘伯温考虑首先应该把元顺帝赶到漠北,老刘担心南北同时开战明朝负担不起。
11、灭陈友谅、执张自成、降方国珍、逐鹿中原、剿灭群雄、扶成帝业。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称帝。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授刘基为太史令兼御史中丞,并授“弘文馆学士,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赠封“诚意伯”。
12、有一次二人对弈,刘璟棋艺比朱棣高上一筹,朱棣脸上挂不住,让刘璟让让他,由于当时刘璟还是小儿辈,不懂得权衡将来的利害得失,没有让朱棣,把朱棣得罪了。也许,从这时候起,刘璟就不喜欢朱棣。
13、毕竟刘伯温在辞官的时候,曾经跟朱元璋提议别让胡惟庸当丞相,但此时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并没有采纳他的提议,依然任用胡惟庸当丞相。虽说这件事情并没有对胡惟庸产生多大的威胁,却让其意识到了危机,产生了比较微妙的关系。
14、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
15、刘基幼时聪颖异常,他的老师郑复初对刘基的父亲刘爚说:“您祖上德行深厚,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您家门庭。”元至顺四年,参加科考选为进士(中三甲第20名),授职高安县承,有廉洁刚正的好名声。后行省大臣征召他,(改任行省职官掾史),不久,刘基辞官离开。(至正九年)起用为江浙儒学副提举,因建言监察御史失职一事,被台臣所阻,两次递上辞官文书后归隐。刘基博通经史,对于书籍没有不细心研读的,尤其精通星象谶纬的学问。西蜀的赵天泽谈论江左的杰出人物时,首先称赞刘基,认为刘基是诸葛亮一类的人物。
16、其实原因只有一个:朱元璋对刘伯温有了杀心,而且马皇后劝不了。前文提到朱元璋对马皇后是十分敬爱的,既然她都求不了情,那唯一保住刘伯温的办法就是让他早早离去。虽然离去的原因很简单,但朱元璋到底为何要杀刘伯温?毕竟他曾经那么敬重这位谋臣,还尊称其为“老先生”。
17、广告推广古道建设航拍视频
18、丞相李善长辞任后,朱元璋将刘伯温叫去商量丞相人选,朱元璋则说了三个人选浙东派杨宪,中间派汪广洋,淮西派胡惟庸,不料想这三个元全被刘伯温给否定了,说杨宪有丞相之才却无丞相之量,王广洋则偏狭浅陋,胡惟庸更是不堪,可是朱元璋后来还是让胡惟庸当了丞相。
19、这些书藉有刻本和传钞,多出于江南及京畿书贾,风行一时,到近世依然流传。各类杂书极少出于伯温之手,大都是他人杜撰,依附他的大名以传。
20、对刘伯温传说的传承演绎,还有另一股重要的力量,那就是民间传说。
刘基传(Ⅱ)
1、有史料表明,明成祖朱棣也曾叫刘璟做官的。这是由于刘璟是开国元勋儿子的缘故,想拉拢他吧?就是对建文的死d方孝孺,朱棣也曾想不杀的。谋士姚广孝建议:“方孝孺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之。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朱棣也已颔首同意。但方孝孺态度决绝,朱棣叫他写“诏天下文”,他却写了“燕贼篡位”四字。朱棣气了:“你死了没事,不顾九族吗!”方孝孺回答:“就是十族我也不写!”朱棣便真的诛了他十族(九族加老师)!
2、刘琏,字孟藻;刘璟,字仲璟。他们老家虽是处州青田南田的武阳(现归温州文成),但他们都生于杭州。他们生下时,刘基正在江浙行省的都会杭州做儒学副提举。那职责就相当于现在浙江省教育厅的副厅长。
3、文成人物记|刘基舅父富应高:具有开拓精神的“乡贡进士”
4、最后一位就是一统江山刘伯温的刘基,刘基精通象纬之学。聪慧过人,对于书籍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民间传说一向把刘伯温比作神人,说他先知先觉、料事如神,往前知道五百年,往后知道五百年。他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在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风寒之后朱元璋让胡惟庸给他带了御医。吃了药的刘基病情更重,跟朱元璋见了一面之后他就明白了是朱元璋放任的,交代后世之后就去世了,时年六十五岁。
5、刘基妻子有三:第一夫人富氏,是他母亲的远房侄女,文成西坑梧溪人;二夫人陈氏,缙云雅宅人;三夫人章氏,则是刘基五十余岁时由朱元璋所赐。
6、A.刘基小的时候很聪明,博通经史,凡是书都要阅览,尤其精通天象地理,西蜀人赵天泽认为他是诸葛孔明之类的人。
7、如果要选举我国近千年来最母仪天下的皇后,那马皇后一定能排前三。马皇后从小知书达理、乐善好施。与朱元璋结发后,不仅温柔贤惠、患难与共,还经常帮朱元璋排忧解难。即使当上皇后,她仍不忘过去,朴实无华,与人为善。她与朱元璋的感情十分深厚,她提的大部分意见朱元璋基本上都会听。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马皇后,朱元璋剑下的冤魂不知会多出多少。刘伯温就是在马皇后的“有意护佑”下得以捡回一条性命的。
8、这是“朝花时文”第2366期。请直接点右下角“写评论”发表对这篇文章的高见。投稿邮箱hw038@jfdaily.com。投稿类型:散文随笔,尤喜有思想有观点有干货不无病呻吟;当下热点文化现象、热门影视剧评论、热门舞台演出评论、热门长篇小说评论,尤喜针对热点、切中时弊、抓住创作倾向趋势者;请特别注意:不接受诗歌投稿。也许你可以在这里见到有你自己出现的一期,特优者也有可能被选入全新上线的上海观察“朝花时文”栏目或解放日报“朝花”版。来稿请务必注明地址邮编身份证号。
9、嘉靖帝大发洪恩,不但让刘基配享太庙,还恢复了刘家的伯爵爵位,刘基的九世孙刘瑜成为刘家第三个诚意伯。
10、元武宗至大四年,刘基生于江浙行省处州府青田县南田武阳村。
11、何况刘伯温实在是太聪明了,任何一个皇帝也不能接受身边有这么个机智过人的臣子,万一他把心思用在了阴谋叛变上,皇帝该怎么办?
12、朱元璋与李善长结识后,李善长就告诉朱元璋,要重视人才。于是没攻下一个地方,他都会去网罗当地的贤才。
13、刘伯温的后人据现有资料显示为两个儿子,一个是刘琏,是刘伯温的长子,生于1348年,在1377年逝世,与胡惟庸派意见冲突,最后被迫害坠井身亡。
14、打天下之时忙于展示两派相安无事,当朱元璋称帝建朝之后,矛盾就日益激烈了,淮西派自认为是开国元老,自然不把其他人看在眼里,浙东派自然就不服了,而是在朱元璋刚称帝的洪武元年,朱元璋北上汴梁征战就把刘伯温和李善长留在南京留守,当时李善长身边的一个亲信他丞相府的秘书李彬因为贪腐畏罪潜逃。
15、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
16、听书活动每期向读者推荐一本书,本期《明史》共89集,根据时长,每天更新1至3集不等;
17、刘伯温太聪明。从到了朱元璋身边,前有龙湾之战,后有救援安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堪比汉高祖刘邦身边的张良,朱元璋能想到的事情他都能想到,朱元璋考虑不周的地方,他还能想到,性格多疑的朱元璋,怎么可能让一个懂权谋机变聪明过头的家伙长久留自己身边呢?
18、初,太祖以事責丞相李善長,基言:“善長勳舊,能調和諸將。”太祖曰:“是數欲害君,君乃爲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頓首曰:“是如易柱,須得大木。若束小木爲之,且立覆。“及善長罷,帝欲相楊憲。憲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憲有相才無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爲權衡,而己無與者也,憲則不然。”帝問汪廣洋,曰:“此褊淺殆甚於憲。“又問胡惟庸,曰:“譬之駕,懼其僨轅也。”帝曰:“吾之相,誠無逾先生。”基曰:“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爲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諸人誠未見其可也。”後憲、廣洋、惟庸皆敗。三年授弘文館學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祿二百四十石。明年賜歸老於鄉。
19、所以史学上说胡惟庸害死刘伯温很可能是桩冤案。只不过胡惟庸谋反案成立了,加一个罪名罢了。竟然胡惟庸是冤枉的,那冤枉胡惟庸的又是谁?最早怀疑最先把消息发布出去的很可能就是刘伯温自己,那为什么当事人刘伯温会怀疑胡惟庸呢?是不是他们之间有什么过节呢?
20、点评:孔明有“隆中对”,刘基有“时务十八策”,一个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一个初来应天便做出指点江山之大举。刘基入明后辅佐新主,削平群雄,终成就明朝建国之功。王景《翊运录·序》亦云:“太祖敬而信之,用其宏谋,西平江汉,东定吴会,天下大势固定矣。于是席卷中原,群雄归命,混一四海,大抵皆先生之策也!”
刘基传(Ⅲ)
1、新朝廷的建立,百废待兴,百乱待理。为使天下“长治久安”,刘基不辞辛劳,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丞相李善长担负起明朝历法的编订,军卫法的建立,朝廷体制的整顿,金陵皇城的工程设计以及裁定礼乐、刑法、历史、科举等一系列明朝大典制度和许多具体事务。作为主司御史台的刘基对整肃吏治,劾除贪囊,所振纪纲,至太平作用十分重大。他在建国之初,力主整顿吏纪,他对明太祖说:“宋元以来,由于众官吏贪赃枉法,以致失国。如今应严格执法,振肃纪纲,澄清天下”。朱元璋曾规定:“枉法脏八十贯论绞,脏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宣草”,虽然甚苛刻,但对明初的社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明朝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明朝276年的江山奠定了基础。
2、至正六年(1345),刘基北上大都,一路上看到了触目惊心的景象,写下了“逾淮入大河,凄凉更难观,黄沙渺茫茫,白骨积荒蕾……去年人食人,不识弟与妹”。水旱灾难,民不聊生,官吏贪暴,水深火热,危机四伏。决心重新步入仕途,拯民于水火之中。
3、天生的禀赋跟后天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瞩目,他的老师曾经对刘伯温的祖父说道:他日这个孩子定当光大你家门楣振兴你刘氏家族 。
4、尽管刘基在明朝官运畅通,但在元朝时他却仕途坎坷。虽年纪轻轻就高中进士,但他耿直的性格不能为元末官场所容,几年后便愤然辞职。再度被起用后,又因与朝廷意见相左,被羁管于绍兴,遭受了出仕以来最为沉重的打击。
5、立德、立功、立说,问五千年华夏,谁能三不朽;
6、之后他因为斩杀了李善长的亲信李彬,惹得李善长极为不快。李善长曾向朱元璋进谗言,甚至把京城不下雨的责任都推到了刘伯温身上。刘伯温感受到了危机四伏的氛围,决定远离是非,明哲保身,恰好他的妻子去世,他以此为借口请辞。
7、参考答案:C。①体现刘基的军事能力。②体现刘基不贪赏赐。⑥体现刘基一心为公。
8、在朝堂内部,以李善长等人为首的开国功臣们,属于淮西集团,多是朱元璋的老乡,也是朱元璋赖以建立明朝的核心力量。而刘伯温是浙东集团的领袖,虽然功绩卓著,但毕竟不是一直跟随朱元璋鞍前马后的好兄弟,所以朱元璋给予他的待遇远远比不上李善长等人。
9、刘璟小时候就被朱元璋带到皇宫培养,自然认得朱元璋的儿子们,因此,刘璟跟当时的燕王朱棣有过争执和矛盾。
10、据说为胡惟庸遣人毒害。以他这样才学渊博而宦途坎坷,在明朝开国的不寻常背景里,最易滋生谣言将其逐渐神化。
11、如《巧用蜘蛛网》中,讲的是朱元璋被陈友谅追杀,而刘伯温让朱元璋躲进一个山洞里。洞口的蜘蛛还在结网,陈友谅的追兵追来,认为蜘蛛结网的洞口不可能有人,于是朱元璋便逃过了一劫。
12、"说到"神机妙算",第一个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肯定是"卧龙先生"诸葛亮。不过在元末明初,也有一位多智近妖的神人,他,就是刘伯温。在正史中,刘伯温辅佐朱元璋,为他出谋划策,为朱元璋消灭群雄、开创伟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3、当然这也不是主要原因,那是不是胡惟庸的诬告起了作用?当时对胡惟庸的诬告,朱元璋信了想惩戒刘伯温,但是他官职没了也没法惩治,只得颁发一道旨意将刘伯温的俸禄给停了,而刘伯温是怎么做的呢?
14、刘基庙(诚意伯庙):背靠华盖山。木质结构。建于明天顺三年(1458),系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分“王佐”、“帝师”两水坊,头门、仪门、正厅、追远祠五重,占地300O平方米。
15、劉基,字伯溫,青田人。曾祖濠,仕宋爲翰林掌書。宋亡,邑子林融倡義旅。事敗,元遣使簿錄其d,多連染。使道宿濠家,濠醉使者而焚其廬,籍悉毀。使者計無所出,乃爲更其籍,連染者皆得免。
16、③投劾:官员投呈,弹劾自己,请求去职。
17、刘伯温临死前告诫自己的儿子刘琏和刘璟,你们不要再出仕为官,也不要让子孙出来做官,否则对刘氏家族非常不利。
18、不管是哪种讲法,刘琏的死,都是死得“悲”,死得让人伤感。
19、他曾婉转把此事上报给朱元璋,谁知朱元璋不为所动,只是说了些无关痛痒的场面话,聪明如刘伯温,还会不明白朱元璋的意思吗?不久,朱元璋派人将刘伯温送回老家,到家后,刘伯温拒绝了一切药物治疗,静静走向死亡,享年65岁。
20、这也许是刘伯温另一个遗训起了作用,就是不准子孙学习他的那些异术。
刘基传(Ⅳ)
1、⑪地:余地,这里指开脱。
2、文言观止丨子学遗珍——子路的形象
3、攀山,翻岭,接姐姐过端午的幸福路|兰善清
4、据说刘伯温神机妙算,在元朝也是颇有建树,最后,朱元璋去请刘伯温为自己出谋划策,朱元璋的那些开国元老大多数都没有好结局,但刘伯温却是个例外,他虽然跟李善长,陈友亮等人具有同等的功劳,但是不同的是,刘伯温这个人真正取得了朱元璋的信任,所以最后的结局也比较好。
5、后来朱元璋赞曰:“满朝有d,唯刘基不从”。
6、文言观止|史海探珠——《三国志·典韦传》
7、刘伯温传说的产生也受民众现实利益的影响,从几个行业把刘基作为他们的“保护神”而传承刘伯温传说来看,这也是这些传说者自身的利益需求的表达。
8、再就是日本资源匮乏,是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即便能打败他又能得到多少资源呢?再者说了,攻下日本后还要派人管理,得不偿失啊!褊小之国,城池不满封疆不足三千,陛下作中华之主,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封疆百万里,何必取一小小倭国?朱元璋听了老刘的话,觉得言之有理,得到的不足抵顶开支,加上想起元朝远征日本没取得胜利,老朱消了火,放弃了攻打日本的念头。假如那时朱元璋不听刘伯温的话,也许日本早就灭了。
9、洪武四年(1371年),刘伯温被“赐”回老家,但因为胡惟庸找事情,刘伯温的俸禄都罚没了,没办法只好入京谢罪。在京城期间正好碰上过年,新年第一天,刘伯温和其他大臣共同朝贺朱元璋,写了首《乙卯岁首早朝奉天殿柬翰林大本堂诸友》暗搓搓表达心情,最后一句是这样的:
10、刘伯温的死,表面上看是疾病所致,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死于残酷的政治斗争。朱元璋明知淮西集团和新崛起的浙东集团针锋相对、互相仇恨,但却故意不采取任何措施,反而时不时地添一根柴、加一把火,自己享受"坐山观虎斗"的乐趣。
11、圭衣裳的锡本来足以酬报功劳,而训练带的结盟不能够再世,也可圭裳:官员。明张时彻360问答《诚意伯刘公神道碑铭》:“百尔圭裳,胥庆厥逢。”借指官爵。《明史·刘思仅置攻数做呀养基传》:“禠圭裳於末裔,委带砺於空言。”《明史·顾吴薛郭等传赞》:“圭裳之锡固足酬功,而砺带之盟不克再世,亦可慨矣夫!”
12、他不仅在军事才能上出神入化,而且在文学领域的造诣也及其高深。“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可望不可即”等金玉良言都出自他的著作。他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为人刚正不阿,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不向皇上阿谀奉承,一心只求问心无愧。然而朝堂之上是容不下这等“光明磊落”的,更何况朱元璋从不相信任何人,除了马皇后。为何当马皇后送了刘伯温一个“一梨两枣”后,刘伯温就告老还乡呢?有何原因呢?
13、这说法是有所本的,如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旧题万斯同《明史纪传》《刘基传》附《刘琏传》、徐乾学《明史列传》《刘基传》附《刘琏传》、旧题万斯同《明史》《刘基传>附《刘琏传》、王鸿绪《明史稿》《刘基传》附《刘琏传》等等。其中,除王鸿绪《明史稿》及张廷玉等《明史》中“太祖尝欲大用之”作“太祖常欲大用之”外,其余传文皆完全相同。
14、基虯髯,貌修偉,慷慨有大節,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帝察其至誠,任以心膂。每召基,輒屏人密語移時。基亦自謂不世遇,知無不言。遇急難,勇氣奮發,計畫立定,人莫能測。暇則敷陳王道。帝每恭己以聽,常呼爲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又曰:“數以孔子之言導予。”顧帷幄語秘莫能詳,而世所傳爲神奇,多陰陽風角之說,非其至也。所爲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並爲一代之宗。所著有《覆瓿集》,《犁眉公集》傳於世。子璉、璟。
15、不就是一只蚊子吗|叶浅韵
16、B(狱:诉讼案件)D(4句表明刘基的胆略;5句表明刘基为人谦逊)B.(“由高安县县丞连续升职”错,被任命为高安县县丞是在元朝至顺年间,当时的皇上不是明乙意微或洋假联希树比终太祖。)(1)恰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镇,图谋东下,实力非常强大,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盘踞下来。(2)等到李善长被罢免,皇帝打算让杨宪做丞相。杨宪一直和刘基关系很好,刘基却极力认为不可。
17、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日渐专恣,朝中胡惟庸秉政。这时刘基已是年老体弱,加之论相结冤,定鼎和为政宽严的分歧,伴君如伴虎之危机四伏,然而产生了“倦鸟思故林,穷鱼思故渊”之意。所以,他以年老体衰为由,向朱元璋“乞骸骨”还乡。濒临时,朱元璋《赠刘伯温》诗云:
18、这要从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说起,从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朱元璋想到的,刘伯温也想到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刘伯温还是想到了。而且当初韩林儿被攻,刘伯温一直劝朱元璋不要前去“救驾”,从那时起朱元璋就害怕有一天刘伯温对他也来这么一手。所以起初封功臣时只封刘伯温为伯爵,而且俸禄是最低的。
19、刘家虽然在朝廷没了势力,但是,终究还是大明开国功勋家族,大明皇帝没忘记他们,大明的同僚们也没忘记他们。
20、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后人称他为“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伟人”,在民间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有诸葛孔明,后有伯温刘基”之美誉。刘基不仅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和文学家,更是温州杰出的历史名人之一。
刘基传(Ⅴ)
1、提到刘伯温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拿他跟诸葛亮作比较,所以民间才有了“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作为一个辅佐朱元璋打下明朝江山的传奇人物,留下了不少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2、日本从古至今就是一个欺软怕硬的国家,当时朱元璋如何发兵教训一下日本就好了。
3、那时谷王年到十三岁,将要封于宣府。朱元璋素来喜爱谷王,每当上朝,就经常对侍臣说:“谷王年少,贴身保护他的没合适人选啊,怎么办?”各大臣都畏忌刘璟的棱角气势,巴不得他外补,就上奏说:“辅佐幼藩,非忠勇敢直者不可,閤门使刘璟,正是合适人选啊!”朱元璋点头同意,当日就授予刘璟谷王府长史,并授命他适时巡行视察肃、辽、庆、宁、燕、赵六个王府。
4、刘基故居:故居为五开间。1311年6月15日,刘基生于此;1375年4月16日死于此。
5、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14世纪最重要的也是人才!有志建立一番功业的朱元璋,也非常渴望人才,听闻刘伯温大名,于是就在1359年派一个叫孙炎的人前往聘请。
6、朱元璋的爆脾气大家都知道,他不甘于日本人的欺负,在明朝稳定下来后,于1381年下战书要教训日本,欲发兵十万远征日本。
7、发迹(fājì)指人脱离困顿状况而得志、兴起。他的发迹史不值一提。迹印(jìy调艺西造松ìn)痕迹。巴金《电》三:“我也知道过去的生活在一个人的心灵上留下的迹印是很难消灭的。”巴金《忆·忆》:“那许多被我爱过的生命在我的心上刻划了那么深的迹印,我能够把他们完全忘掉么?”韬迹(tāojì)隐藏踪迹。唐王勃《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禅师括囊泉石,韬迹烟霞。”《明史·刘基传》注区束:“基惊起称民,谢去,终不复见。其韬迹如此,然究为惟庸所中。”
8、我们来具体领略一下这兄弟俩的异趣吧。
9、一个死得悲,一个死得壮。
10、此人学识渊博,为人正直磊落,对当时的刘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正如《明史》中言:“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瀹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
11、(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12、(注:本文参考陈国生《刘国师雅宅娶亲》和朱勇华《刘基的缙云渊薮》两文综合写成)
13、8年时间过去了,朱元璋在刘伯温的辅佐下登上事业顶峰,身披龙袍,于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称帝后自然要论功行赏,刘伯温被封诚意伯,他功劳大,年俸才二百四十石,而李善长作为朱元璋的老乡,年俸四千石。这个对比太大了,刘伯温立刻就察觉到了皇帝的心思。
14、文言观止丨经亦求精——刘基《司马季主论卜》
15、谈话中朱元璋询问刘伯温换掉李善长谁当宰相合适?《明史.刘基传》中是这样记载的: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偏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琐,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者人诚未见其可也。”
16、白雪坤:莫愁湖(散落在南京街头的明清文学之四)
17、其他明朝特使被怀良乱棍打出,日本倭寇依然横行于山东、浙江、福建沿海一带。
18、在元朝的沉寂之后,他在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道路上大放异彩,被称为王佐帝师。在南征北伐成就帝业的过程中,刘基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臣,后人谓之“渡江策士无双”并非过誉。
19、因此,刘伯温便跃升为先知先觉、预言推翻满清的神秘民族英雄,使他在近代革命占有一席神格化的不朽地位。
20、建文帝于是把他打发回老家了。
- 相关句子
-
刘禹锡简介20字【100句精辟文案】
史铁生的简介300字【100句精辟文案】
家长寄语短句10字励志【100句精辟文案】
速度快的电动车【100句精辟文案】
读书有益手抄报【100句精辟文案】
感谢老师的赠言简短【100句精辟文案】
表达对妈妈的感谢的一段话【100句精辟文案】
曹操杀华佗歇后语下一句【100句精辟文案】
津津乐道的用法【100句精辟文案】
有趣的励志故事及感悟【100句精辟文案】
套词本【100句精辟文案】
气象农谚大全【100句精辟文案】
感恩捐款的话简短精辟【100句精辟文案】
名人励志故事中国【100句精辟文案】
古代有趣的对联大全【100句精辟文案】
头头是道【100句精辟文案】
2020春联大全集【100句精辟文案】
美文500字作文【100句精辟文案】
楚辞全文阅读【100句精辟文案】
脑筋急转弯冷笑话简短【100句精辟文案】
- 热门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