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语录大全-伤心短句-伤感的句子说说心情短语-美句网

当前位置:美句网 > 经典句子 > 正文
作者:

孟德斯鸠看中国146句优选

admin 2023-11-09 经典句子

孟德斯鸠对中国人的评价

1、孟德斯鸠对中国人的评价有哪些

(1)、黑格尔没有到过中国,也不懂中文,他的中国观疑似人云亦云,而与他一贯的严谨学风相悖。再说德国属于典型的欧陆国家,与海洋体系的英、法相比,现代民主政治意识的发育天生迟滞,黑格尔本人就是一个国家主义系统精致的泡制者与热烈的鼓吹者,这使他在某种思想领域缺少话语权。人格、自由、独立的理论是卢梭、洛克等人的专项,由他来讲殊少说服力。

(2)、其次,说到游记,对孟德斯鸠的中国观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安逊的《环球游记》孟德斯鸠读得兴致勃勃;他在致友人的信中写道:“我正在阅读安逊勋爵那部令人赞叹的著作……我正在读,以后还要再读。在我看来,这本书颇多启示。”

(3)、    读了黑格尔对中国的评价,我想每一个有着正常思维的中国人心里都无法平静。历史上除了马可波罗对中国印象稍好一点,孟德斯鸠等也是开骂者多。刊载以上言论的《历史哲学》一书,英文版1857年出版。这一年正是清朝咸丰七年。德文讲义问世的时间还要大大提前。那么可以说,黑格尔在柏林大学讲堂愤愤数落的都是清代往事。

(4)、他曾先后与弗莱雷和富尔蒙合作,编纂有关中国语文的书籍,兼事翻译。孟德斯鸠认识黄某后,曾与他长谈。这次谈话内容丰富,广泛涉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刑罚、礼仪、语文、科举、政治、历史等方面;谈话过程中,黄某还为孟德斯鸠唱了一首中国民歌。

(5)、        但在大约300年前,西方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贸易的法律使风俗纯良,贸易的自然结果是和平。”这一思想被更为精辟地总结为:有商业的地方,便有美德!将“无情且充满铜臭味”的商业活动与人类的美德、纯良及和平联系在一起,并宣称商业是人类美德的源泉,听上去似乎荒谬至极。显然,西方文明对商业与商人的认识与中国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同。

(6)、国家疆域庞大,不方便治理怎么办?他们想出了郡县制,2000多年来,县的基本功能就没有彻底变过,一直沿用到今天......

(7)、这门课会从最早的“中国”开始讲起,一直覆盖到清朝,中间跨越了3000多年历史,不求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但求抓大放小,为你展现漫漫历史长河中的重大节点。

(8)、有记载,南宋在四川破获了一个假钞团伙,成员有50人,至少印制了30万张假钞,面值从十贯到一千贯,假钞质量非常高,让人真伪难辨。而最大的假钞团伙是金国境内的红袄军,全靠印假钞来发军饷,他们手里有官方的制钞模板,品质上可以算是真钞了。

(9)、其他如同其他理性主义者一样,也以人类本性出发,假定人类的自然状态和自然法,由此推论公共权力的形成和公共权力所导向的公法。但是,孟德斯鸠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把法律纳入更加广泛的领域。除了政治学和哲学之外,他还关心法律与历史、法律与自然环境、法律与民族精神、法律与赋税、货币、贸易和人口、法律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他称之为“法律的精神”。主题从政治向法律的转化,孟德斯鸠誉有“法学百科全书”的名号,他所构建的法学体系超越了他同时代的理性主义者。(8)在这一点上,中国近代的严复有过仔细的考证。他在翻译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时候,比较了中西“法”一词的差异。在严复看来,中国古代是把“法”与“理”区分开来的:“盖在中文,物有是非谓之理,国有禁令谓之法,而西文则通谓之法”,因此,西文“法”字,“于中文有理、礼、法、制四者之异译”。(9)这样,在中西比较意义上讲,西方人所理解的“法”类似于中国古代的“礼典”。以西方人所理解的“法”来看中国古代法律,西方人所指的“法”,类似于中国之“《周礼》《通典》及《大清会典》《皇朝通典》诸书”。(10)

(10)、在孟德斯鸠那里,自由是一个人可以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的界限是他人自由的边界,因为一个人不得为了自己的自由而去侵犯他人同样的自由。(66)按照孟德斯鸠的区分,政治自由涉及到两个方面的法律,其一是与“政制”相关的法律,其二是与“公民”相关的法律。前者引申出他著名的权力分立理论,后者引申出他的现代刑法理论。

(11)、上述这些有关中国的著作大致可分两类。一类出自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这些传教士在中国逗留的时间较长,有机会接触各阶层的中国人,有的因在宫廷任职还能接触高级官员和皇帝,所以对中国的观察和了解比较深入。

(12)、★2022关于“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的活动方案

(13)、 同样,借中国经济发展之东风和日本良好的投资环境,经过多年的拼搏,2010年前后,在日本已经涌现出了相当多的华人企业家,而且他们所经营的再也不是当年老华侨的“三把刀”(菜刀、剪刀、理发刀)了,他们的业务已涉及到了IT、国际贸易、医药、科技,环境等多方面。自然,在日本人的眼里,这些华人精英人物 已让他们认识到了华人的发展潜力。

(14)、不过,对于孟德斯鸠对中国“礼”的界定和评价,严复则“不觉低首下心,而服孟德斯鸠之伟识也”。(129)严复说,依照曾国藩的说法,“古之学者,无所谓经世之术也,学礼焉而已”,而其中的礼却是无所不包。《周礼》、杜氏之《春秋释例》、唐杜佑之《通典》,以至宋之张子朱子,清代顾氏等巨儒家,都以扶植礼教为己任,江慎修纂《礼书纲目》,秦氏修《五礼通考》,“吾国之礼,所混同者,不仅宗教、法典、仪文、习俗而已,实且举今所谓科学历史者而兼综之矣”。(130)宋代以前,中国儒者注重行为规范,宋明之后,儒之形而上与道释结合,讲求性与天道之义。

(15)、曾经,张新成因为酷似喜羊羊的外貌特征上了热搜,仔细一看,确实,温顺的眉眼,和浓浓的眉毛,加上小巧的嘴巴,和喜羊羊的外貌特征非常像,除了一头浓密的白毛。张新成的整体气质也是偏优雅的,温柔的,甚至没有任何攻击性的,给人以温和的感觉的。

(16)、而我们对中国历史上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相较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遥遥领先的。

(17)、民法是万法之母。孟德斯鸠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充分认识民法典颁布能够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18)、西方的古代史不够辉煌,远远不如同时代的中国发达,说明在同一时期,中国的科技、数学、哲学比西方发达。第假如没有欧洲人,难道人类无法发展出近代文明吗?欧洲人说中国古人啥也没有,伊斯兰、印度人、波斯人还不如中国,好东西都是欧洲人发明的。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假如没有欧洲人,难道人类就无法发展出近代文明吗?

(19)、如所周知,孟德斯鸠将政体分为三种: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共和政体以品德为原则,君主政体以荣誉为原则,专制政体则以恐怖为原则。

(20)、在政治制度方面,孟德斯鸠认为,古代中国专制与法律并行,法律试图遏制专制的政治,但是在实践上却徒劳无益,“它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55)

2、孟德斯鸠看中国

(1)、另外。法家主张告奸。鼓励骨肉至亲之间检举揭发。孔子则反对告奸。提倡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孟德斯鸠与孔子思想相同。反对骨肉至亲之间检举揭发。认为告奸不是法治。亦非人治。而是治人。

(2)、严复感叹,如果让孟德斯鸠到中国,看看“刑部之所以虐其囚者”,“州县法官之刑讯”,那么“将其说何如?”或者,看看明代“当时之廷杖,与家属发配象奴诸无道”,那么“其说更何如?”严复说,“一切牢狱之黑暗无人理”,“中国黄人,其亭法用刑之无人理,而得罪于天下久矣”。(75)

(3)、第出于同样的考虑,为了防止民叛,中国统治者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是“中国拥有优良的政府,不象亚洲其它国家那样衰亡的原因。”

(4)、民法典具有中国特色,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民法典的诞生不仅整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长期实践以来形成的民法规范,还吸收了中国民族优秀的法治传统文化内涵,并且具有强烈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法律基本属性,是充分结合了中国国情和社会民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集大成者。

(5)、雷峥嵘详解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势成开篇及天网----天网恢恢;用天道,可胜可应可来可谋

(6)、中国还发现良渚文明、三星堆文明、二里头遗址等几千个周朝之前的历史古迹,发掘出几百万件文物。

(7)、恕我直言,西方只有几百件简单小件文物的“古墓”太容易造假了,任何文物贩子、造假商人都能做到。

(8)、今日中国人恒不免落于两偏的情形:一偏于自私,一偏于不私,而不像西洋人大致总差不多。西洋人当初从身体出发,与一般生物为近之时,虽说辗转不出乎自私,然人毕竟是人,其与人与物通而不隔的生命,不知不觉随时流露出来,便是公而非私。及其理性随社会形势渐次开发,“自己人”的圈步步放大(看第十一章),则更趋向于公。从大事到小事,许多礼俗制度既随以养成,生活于其间的人自私不自私就大致相去不远。惟生于今日的中国人不然。一则礼俗制度破坏凌乱,大多数人失所依傍,自易堕落,而少数人之理性自觉此时却以转强。再则身体本能浸弱,生发之气不足,亦最易流于贪吝。

(9)、孟德斯鸠曾经提出过“民族一般精神”的概念,只是被后人漠视了。(112)在思想史上,基于法律的“民族精神说”的桂冠被19世纪的德国人所拥有。(113)如果我们要追溯法律民族精神说的时候,同样就要考察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的历史学和社会学,让他特别重视法律与一个民族的一般精神之间的关联性。孟德斯鸠说,一个民族的气候、宗教、法律、施政准则、先例和风俗习惯,形成民族的一般精神。(114)其中,孟德斯鸠较多地论述了风俗习惯和宗教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10)、其实很多中国人都是像他这样想的,觉得只要有利可图,造点假没什么,只要不是人命关天的事情就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想要杜绝假货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11)、此其精神宁不伟大?岂有什么自私?然而可惜是小起来太小,大起来又太大——大到没有边际,抓亦抓不着,靠亦靠不得,真所谓“大而无当”。不像西洋人小不至身家,大不至天下,有个适中的范围,公私合成一片,正好培养公德。其公德所以没有养成在此,似乎并无应受谴责之处。要知不能离团体而生活者,就养成其团体生活所必需的习惯,不能离伦理而生活者,就养成其伦理生活所必需的习惯。同时,各于其所不必需者,每每不习惯之。中国人不习于爱国合群,正亦犹西洋人之不习于孝亲敬长。夫何足怪?然而于不习孝亲敬长者不闻有讥,于不习爱国合群者则人人诟病;此无他,逢到今天急切需要国家意识团体行动,而他偏偏不会,且狃(因袭,拘泥)于积习,惰性难改而已。

(12)、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投稿邮箱:cuplpress007@1com

(13)、“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土壤等,和人民的性格、感情有关系”。

(14)、现有的材料表明,早在1713年孟德斯鸠就已开始阅读有关中国的书籍。这一年他读的是柏应理的《中国贤哲孔子》《中国纪年》和克察的《中国图志》。《中国贤哲孔子》收入了《大学》《中庸》和《论语》的摘译,还介绍了孔子的传略,评述了他的思想和学说。《中国纪年》则简述了公元前2952年到公元1683年间的中国历史。《中国图志》一书述及中国的宗教、自然条件和人情风俗等,插图丰富,流传很广,是欧洲早期关于中国的权威性著作。柏应理的那两本书是用艰涩的拉丁文写成的,孟德斯鸠不仅读得很仔细,而且动手将其中部分章节译成法文,此外还写了数千字笔记表述自己的看法。

(15)、而我们国家特有的、得天独厚的大地理环境,以及重视历史的千年传统,再加上一代又一代历史地理专家的接棒......这一切,都让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达到了世界级的水平。

(16)、孟德斯鸠在其著作中虽然数百次谈论中国,但他却不是那支歌颂中国合唱队的成员。相反,他对中国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对中国的政治制度颇多批评和指责,因而引起伏尔泰和魁奈等人的不满,屡屡遭到他们的反驳。论者历来比较注重对中国持颂扬态度的伏尔泰等人的研究,这当然完全必要。但是孟德斯鸠既是一位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在了解和研究中国方面又花费了很大精力,对中国的看法有其独到之处,所以我们似乎不应对他冷落。本文试图就此问题抛砖引玉,以求教于专家和识者。

(17)、   限于篇幅,笔者并不准备以长篇大论的理论来诠释孟德斯鸠的这一思想。无论是孟德斯鸠还是后来的哈耶克,都对人类道德的起源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他们的著作(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中对此有极为深刻的阐述)。笔者希望做的,是用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诠释孟德斯鸠的思想。希望每一个中国民众都能够从生活常识中领悟到,人的美德并不来自于教育或道德说教。生活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不但日复一日地印证着孟德斯鸠的思想,而且可以让我们在生动的生活场景中深刻地理解孟德斯鸠的思想。

(18)、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一个人简直没有站在自己立场说话机会,多少感情要求被压抑,被抹杀。

(19)、当时不少人认为,中国之所以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国家相对稳定,政制优良是重要原因。孟德斯鸠对此说颇有异议。他认为中国之所以如此,纯系地理条件使然,中国的边界,或为大海,或为高山沙漠,外敌只能从北方入侵,所以安全较有保障。

(20)、耶稣会为好些中国人,特别为两位厚助善待他们的宗亲王贵胄,招致杀身之祸。这些教士来自地球的尽头,使中国皇族内部失欢不睦;使两位亲王死于极刑。

3、孟德斯鸠对中国的看法

(1)、拉克鲁瓦,《成吉思汗》(LaCroix,HistoireduGrandGenghizcan)

(2)、中国古人可以把炉温提高到1500度,生产出完美的瓷器,还可以生产铁器和钢。中国人在修建长安城、燕京、汴梁等大型城市时,对建筑用料的计算也十分精准。

(3)、首先,大逆罪。中国法律规定,任何人对皇帝不敬就要处死刑。但是,“不敬”却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任何事情都可以拿来作为借口去剥夺任何人的生命,去灭绝任何家族。报纸报道失实,是对皇帝的不敬;在皇帝朱批的上谕上记字,也是不敬,孟德斯鸠统称为一种专制主义,(69)因为“凡是不能够加上其他罪名的人都可被控以大逆罪,因而任何人也就都可以被加上这样的罪名了”。(70)

(4)、此后数千年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的人,面对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以及错综复杂的局势变化,都在努力地反过来影响它们、突破它们。

(5)、《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丹尼尔·贝尔)

(6)、总之,公与私相合而不相离,积久而行乎自然。反之,如其公私恒若两回事,为公就要废私,为私不免害公,在那种情势下断无法养成公德。所以径不妨说,西洋人的公德正是由自私而养成。假若说西洋人公德之养成,只是顺乎人情自然,无所谓自私,那在我完全赞成。但我却要提出说,中国人没有养成公德,同样亦只是人情自然,而无所谓自私。人总不能离社会而生活是一定的,但社会结构彼此却不定相同。西洋人所不能离者是其自古及今种种团体组织,中国人所不能离者是其若近若远种种伦理关系。伦理所不同于团体者,不划定范围,更不作对抗,而推近以及远,又引远而入近。中国人说近就是身家,说远就是天下,而其归趣则在“四海兄弟”、“天下一家”。

(7)、其结果,“很容易变为极度的自暴自弃”,正因为自暴自弃,便造成了不道德。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中国人以撒谎著名,随时随地都能撒谎。朋友欺诈朋友,假如欺诈不能达到目的或者为对方所发觉时,双方都不以为怪,都不觉得可耻。他们的欺诈实在可以说是诡谲巧妙到了极顶。”

(8)、★2022“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为主题民法典宣传月活动总结十篇

(9)、★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个人感受作文摘选(5篇)

(10)、黑格尔没有到过中国,也不懂中文,他的中国观疑似人云亦云,而与他一贯的严谨学风相悖。再说德国属于典型的欧陆国家,与海洋体系的英、法相比,现代民主政治意识的发育天生迟滞,黑格尔本人就是一个国家主义系统精致的泡制者与热烈的鼓吹者,这使他在某种思想领域缺少话语权。人格、自由、独立的理论是卢梭、洛克等人的专项,由他来讲殊少说服力。

(11)、在一个皇权不下乡、百姓只能勉强维持生计的古代社会,造假者不一定会受到谴责,反而有可能会成为当地的英雄。这种现象直到今天仍然存在,很多古人的法制意识不是淡薄,而是根本没有。

(12)、对于孟德斯鸠所谓中国风俗亘古不变的说法,严复也予以反驳。他说,唐宋之变,中国的风俗就发生过重要的变化。只不过,西方人的变化趋势是“益通”,而中国之变的趋势是“愈锢”,“古人之于戏乐也,皆躬自为之”,而“今人之于戏乐也,辄使人为之,而己则高坐纵观而已”(128)。

(13)、1737年6月2日,孟德斯鸠在巴黎会见了传教士Assémani。此人是法国派往叙利亚的耶稣会士,曾到过中国。在这次谈话中,他向孟德斯鸠介绍了在华传教士们关于中国礼仪之争的一些情况。

(14)、正所谓“民之所安,法之所系”。《民法典》是保护人民的法典,它关系着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她很温柔,守护陪伴着每位公民的生老病死;她很霸道,出台之后,现行的民法通则、物权法等相关法律将不再保留。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意愿。因为它完全来自于人民的生活和实践。无论是生活中遇到的高空抛物、房屋价值想“提前变现”,还是在消费中遇到的“套路贷”、“校园贷”、“高利贷”;无论是在出行中遇到的霸座、老人倒在地上不敢扶,还是游走在网络中的Q币、网络游戏装备等等,民法典都给出了解答,丰富地展示了与人民生活相关的点点滴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部自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首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不仅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也将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给制度保障,发挥基础性作用。

(15)、这种法律的主要目标是太平,是让老百姓勤劳刻苦,让他们能够平静地生活。为了太平,便要提倡服从,所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虽属于道德范畴,在中国却具有法律的效力。老百姓既勤劳刻苦,生计也就比较容易得到保障;人民能得温饱,国家也就处于相对的太平之中。他认为,这种融礼仪、风俗、道德为一体的法律是中国古代的君主所制定的,数千年来行之有效,历代的皇帝不得不予以尊重,人民也习惯地予以遵守。所以,中国是一个既无法律又有法律的国家,与其它专制国家不同。

(16)、在孟德斯鸠眼里,印度和中国都属于炎热地区。炎热的气候导致了器官组织上的纤弱和精神上的懒惰,因此,心灵一旦接受某种印象,就不再改变,“所以,东方今天的法律、风俗、习惯,甚至那些看来无关紧要的习惯,如衣服的样式,和一千年前的相同”。(95)中国的“无为”哲学格言是:“我们有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但是完善的境界不在于看也不在于听;我们有嘴、手等等,但是完善的状态要求四肢五官都不动。”(96)炎热的气候导致多妻制。炎热的气候使女子容易容颜变老,男人会遗弃发妻而另觅新欢;(97)炎热的地方,人们需要较少,赡养妻子和子女的费用较少,因此,男子能娶多妻。(98)孟德斯鸠的结论是:中国的气候让人们倾向于奴隶性的服从,幅员辽阔的领土加剧了帝国的专制性恐怖。

(17)、在如何评价中国这个问题上,孟德斯鸠何以与同时代的多数启蒙思想家截然不同?一些学者曾对此作了探讨。法国人卡尔卡索纳早在二十年代就指出,孟德斯鸠之所以与伏尔泰等人在中国问题上意见相悖,原因在于孟德斯鸠读了一些商人和外交使节所写的游记;它们的作者在中国或走马观花,未作深入考察,或对中国怀有敌意,对中国的弊端恣意渲染,都没有反映这个国家的真实面貌。孟德斯鸠从这些书中了解到的中国自然与伏尔泰等人心目中的中国不同。此种看法得到一些学者的赞同。

(18)、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5月28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国的“民法典时代”终于到来了。这是中国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目的在于全方位、多角度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19)、(莱布尼茨:“我们这些后来者,刚刚脱离了野蛮状态就想谴责一种古老的学说,理由只是因为这种学说似乎首先和我们普通的经院哲学的概念不相符,这真是狂妄至极!”)

(20)、建设法治社会,无论对国家和对单位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让民法典的规章与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日常生活,实现法盛人和,使事业永葆生机活力。

4、孟德斯鸠谈论中国

(1)、孟德斯鸠了解中国的另一个途径是与中国人以及到过中国或熟悉中国的法国人交往。

(2)、在17-18世纪多数理性主义者那里,法律只是一个附带的和从属的话题。由社会契约而生公共的权力,后者又衍生出法律,理性主义者的主导领域是哲学和政治学。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自然法的理论导向了公法的理论,或者说,近代法律理论是政治学下的法律理论。而孟德斯鸠的独特之处,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3)、尽管如此,但我们认为,促使孟德斯鸠对中国持否定态度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因为他读了那些游记。

(4)、再次,连坐和拷问。孟德斯鸠严厉地批评了中国的连坐制度,称“父亲获罪要连坐儿女妻室,这是出自专制狂暴的一项法条”。(73)连坐是专制君主光耀他的裁判、平息他的愤怒的一种表现。在孟德斯鸠看来,拷问、罚金、肉刑及报复刑都是专制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孟德斯鸠在正文中并没有联系到中国,不过,严复在翻译此处的时候,对应中国问题曾予以演绎。他说,中国古代的刑讯逼供,“法实为之,吏特加厉之而已”,其惨烈和无人性,经常为西人所垢病。在这一点上,中西存在着区别,中国社会下,司法官“得一囚而炮烙之,攒刺之,*其目,拔其齿,而使之自吐实者”,在西方国家,司法官“钩距征验、旁搜遐访而后得其与事相发明者”。心虑和精力的差异,使得西方之狱“无刑讯而法行”。(74)

(5)、第孟德斯鸠把民主制归结为品德,把贵族制归结为节制,把君主制归结为荣誉,把专制归结为恐怖。在此分类下,孟德斯鸠认定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严复并未否定孟德斯鸠的看法,不同的是,严复不仅仅从“爱共和国”的简单意义上区分共和与专制,他认为中国不是一个共和的国家,在于中国没有西方社会的平等精神、社会自治和人民的自觉精神,在于中国的皇帝凌驾在法律之上,而不像西方君主那样同样受到法律的约束。

(6)、其实,历史和地理从来都是不分家的。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地理环境的愈发重视,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人和地理的一切关系,都是它的研究对象。

(7)、孟德斯鸠还认为,纵然有了基本法和“中间体”,若无三权分立制以权力约束权力,握有权力的人必然滥用权力,使君主政体蜕变为专制政体。中国的皇帝集行政、立法、司法大权于一身,绝无三权分立可言。因此,中国只可能是专制国家,此其三。

(8)、如我所见,中国不及西洋之处,一切皆同此例。这又是希望读者记取的。中国人因集团生活之缺乏,而缺乏公共观念,缺乏纪律习惯,缺乏组织能力,缺乏法治精神(见第四章);一句话总括:缺乏为营团体生活所必需的那些品德——公德。其所以被人看作自私自利多半为此。西洋人之有公德亦不是天生的。既锻炼于血的斗争,又培养于日常生活,其开端盖在宗教组织,而从中古都市自治以还乃大为成功(见第三章)。公德所由养成,端在公私利害之一致;为公即所以为私,为私亦势须为公。譬如在国际经济竞争下,一个国民总要用他的国货,这固然可以说他爱国,但他却亦正是要巩固他的生计。又如在政d选举竞争下,一个d员为他的d而奔走,这固然可以说他忠d,但他却亦正是在争取他的前途。往时教徒于其教会,手工业者于其行会,近代产业工人于其阶级组织……其例甚多,不必悉数。

(9)、严复在译案中,对中国多妻制度及近代的改革作过评价。他说,中国的多妻制源于《周易》“一阳二阴”之说,认为中国“多妇之制,其累于男子者为深,而病于女子者较浅”,“大抵如是之十家,其以为苦境者殆九”。要改变多妻的制度,中国会面临诸多的问题:其中国为宗法社会,“无后不孝之说,鲠于其间”;其中国早婚的风俗,会使“乾运未衰,而坤载先废”;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果“配非所乐”,由此不能“禁别择”;其女子如果不能自食其力,那么多妻下的子女就不能养。由此,严复对中国近代废除多妻制抱有怀疑的态度,“吾国他日大忧,将在过庶”,“使中国旧俗未改,宗法犹存,未见一夫众妻之制之能遂革也”

(10)、孟德斯鸠的面积大小与政体相关的理论,曾被美国的制宪会议参与者予以发展。汉密尔顿和麦迪逊等联邦d人主张建立一个联邦的统一的国家,他们的理论根据就是孟德斯鸠的理论。(88)大国应该建立统一的国家,这样有利于集中权力和实力,抵御外来的侵略;同时,为了防止专制主义,就应该建立各州相对独立之上的统一联邦。这样的联邦就不再是专制主义,而是共和主义。

(11)、其中自由是指人的思想、意志自由、生存和发展的自由。

(12)、老子道德经有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3)、与此相对照,在中国问题上与孟德斯鸠持不同观点的伏尔泰等人也读过这类游记,却并没有接受游记的作者们对中国的看法。魁奈在他的《中国的专制政体》一书中,曾质问孟德斯鸠,为什么不相信久住中国并且到过许多省份的传教士,而要相信仅在中国作短暂逗留的商人。

(14)、    中国人没有像样的宗教,如果有“宗教”,也是宣传依赖“天”和各种自然现象。中国人膜拜的“天”是现世的金钱与权势。

(15)、所以权力制约,首先从赋权的民众建立制约权力的规则与机制,第用权力制约权力,第有权力者自我制约。

(16)、孟德斯鸠从黄某口中了解到的中国远不是那样美好的。黄某说,中国刑罚酷烈,凌迟处死时将犯人割成六十余块,而且必令其割至最后一块方断气,否则行刑的刽子手将被处死。他还说,中国的新皇帝继位时,将先皇的三宫六院全部送到市场公开出售。这种说法出自一个中国人之口,当然会给孟德斯鸠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使他对传教士所记述的中国的种种美好之处不予置信。

(17)、为了应对假钞,专用印钞纸、水印等防伪技术纷纷登场,大大促进了中国印钞技术的进步,领先欧洲好几百年。可即使如此,仍然挡不住造假者的工匠精神,高品质的假钞可以乱真,差一点的也可以用到乡村集市上,反正总有人上当。

(18)、在国内政治法方面,孟德斯鸠说,公民的自由主要依靠良好的刑法。如果刑法的每一种刑罚都是由犯罪的特殊性质去规定,都是源于事物的本性,而非立法者的一时意念,那么刑法就是自由的胜利,刑罚就不是对人类的暴行为此,他把邪术和异端罪、男色罪、大逆罪、亵读神圣罪、思想和文字犯罪当作是一种政治的奴役。在这里,孟德斯鸠比较了东方与西方,(68)并特别地提到了中国。

(19)、作为一个司法工作者,特别是民商事法官,《民法典》的理解、运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的保护,关系到公平争议的实现,因此,在《民法典》正式施行以前,一定要认真学习,学明白《民法典》的体系、法条内容,以便更好地运用到司法工作中。

(20)、司法独立——孔子批判君主折狱无伦,以意为限。反对君主钳制刑狱。

5、孟德斯鸠对中国人的评价主要目的是什么

(1)、葛剑雄是中国培养的首批两名文科博士之师从历史地理学大师谭其骧先生,也是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带头人。他研究历史地理数十年,为了研究透彻,他还跑遍地球四极,南北极、乞力马扎罗山、世界屋脊......都有他的足迹。

(2)、第孟德斯鸠提出了民族精神的概念,主要是指一个民族的风俗和礼仪。他理解的中国之礼,更倾向于是一种礼节和无需理解的直白行为方式,内容上间接包含了宗法的行为规范和利他主义的内在动力。孟德斯鸠把这种礼视为一种道德,因此他的结论是:中国古代法律与道德并没有明显的区分。与同时代的伏尔泰不同,孟德斯鸠对中国的风俗礼仪总体上持否定的态度,认为中国礼仪一成不变,而且中国人不讲信义。不过,中国之“礼”客观上又阻碍了专制主义,中国人的道德至上又使得中国的专制制度带有了贵族和民主的性质。

(3)、第孟德斯鸠给专制政体下过一个定义:“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在另一个地方他又说:“专制的国家没有任何基本法律,也没有法律的保卫机构。”

(4)、总之,中国绝不是传教士们所描绘的那样美好,绝不是伏尔泰等人所赞颂的那样理想。恰恰相反,“中国的专制主义,在祸患无穷的压力之下,虽然曾经愿意给自己带上锁链,但都徒劳无益;它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

(5)、        如果你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生活一段时间,如果你不是带着偏见或有色眼镜去观察那里的社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你一定会发现,三百年“无情的”商业竞争或市场经济在创造了富裕文明美好生活的同时,也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地具备了美德。可以说,写在中国古书中的那些美德,在西方社会的市场竞争过程中,被人们广泛地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着。当然,那里的生活并不是完美的,但这并非商业竞争或市场经济之过,而恰恰是由于人们不能深刻理解市场经济而犯下的诸多错误所导致的。例如高社会福利政策导致的文明与美德的衰退。

(6)、   在十八世纪相隔遥远且交通不便的大洋彼岸,孟德斯鸠何以获得有关中国的讯息?后来的研究表明,孟德斯鸠通过与几位曾在中国居住过的传教士的交往,获得了大量有关中国的信息,对古老中国的观感亦由此产生。

(7)、孔子在道德规范、政治制度、法律体系都有完善的理论。而孟德斯鸠只有在法治一个领域有巨大成就。

(8)、孟德斯鸠对这次谈话极为重视,从现存遗稿中已发现记叙这次谈话的三份笔记,最长的一份达二十余页。一份见于《随笔》,仅数行,记述了黄某在这次谈话中叙述的他初到巴黎时的心情。第二份未收入现有各种版本的《孟德斯鸠全集》,它是五十年代末在波尔多市立图书馆发现的。这份材料与上文提到的孟德斯鸠阅读《中国贤哲孔子》等书的笔记同写在一册上,故可推定写于1713年即与黄某谈话后不久。这时,孟德斯鸠已开始酝酿《波斯人信札》。后来,《波斯人信札》利用了黄某的形象和黄某谈话的内容。

(9)、《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著张仲实译

(10)、自十七世纪中叶以后,欧洲逐渐形成了一股了解和研究中国的热潮。1685年,由于路易十四亲自过问,法国向中国派遣了五名耶稣会传教士;1698年,第一艘法国商船“昂菲特里特”号首航中国。以后,来华的法国传教士和商人日趋增多,有关中国的信息源源传往法国,使法国在欧洲的“中国热”中处于领先地位。

(11)、领土小的国家适合共和国,拉栖代孟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维持原有的领土,希腊各共和国的精神,就是满足于自己的领土;大小适中的国家适宜君主制,查理曼帝国建立后不久就发生了三分帝国的事件,因为各省总督并不服从命令,亚历山大死后,他的帝国也被分割了,因为希腊和马其顿的首领并不服从;领土大的国家适合专制政治,因为大国偶然事件多,需要君主的迅速决断、君主决定的快速传达。与此关联,中华帝国“幅员广漠”,因此是个专制的国家。在最初的朝代,中国的疆域并不辽阔,专制的特点也并不突出,(87)而到了孟德斯鸠时代,中国的疆域可称为辽阔,专制主义因此不可避免。专制政体下,就有专制主义的法律与之相匹配。

(12)、孟德斯鸠是十七世纪的人了,他本人是非常出名的启蒙思想家和社会学家,孟德斯鸠的照片常年出现在历史书上。有意思的是孟德斯鸠的脸和张新成也有几分相似,眉眼和鼻子都很像。孟德斯鸠其实更像老年的张新成,因为岁月的老去,脂肪消退,所以大眼睛更加突出,双眼皮凸显,高鼻梁更显得高。尤其是这双眼睛和现在的张新成也很像,甚至是十分传神。

(13)、民主政治与贵族政治强调人人平等,君主政治不应有奴隶,而专制政治可以容忍奴隶制。(76)奴役制度的起源,一是基于制度上的原因。专制制度下,人们可以轻易地出卖自己,而宽厚政体下,人民通过自由选择以契约的方式转让自己的自由;二是基于气候的原因。炎热的气候导致疲惫,对疲惫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惩罚、恐怖和强迫

(14)、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评价中国,中国有开明的政治:“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则是一国的君父”;有完备的体制:“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有良好的道德:“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

(15)、不过,严复却对孟德斯鸠的地理决定论提出了批评。他说,大国适合专制,小国适合民主,这套理论符合古代国家的情况,而不适合解释现代的国家。比如,美国与中国面积不相上下,但是美国并非专制国家。严复说,交通与通讯发达之后,小国与大国并无实质性差异。(89)与之相反,严复认定,国家的强弱在于爱国之心下的“地方自治”,也就是把“国群自由”放在首位,不在乎个人的“小己自由”。(90)对比而言,西方“合群而立治,而吾国自三代至今,所以与其民者,不过乡射、傩赛之事而已”。(91)再如德国,它“处四冲难守之地,国之难立,为五洲最”,然后它“去分为合,乃以铁血范成”,之所以强大,在于“君臣上下,百数十年一意抟心,不忘目的,昔之至弱,乃今至强”。(92)反观中国的情况,“最病者,则通国之民不知公德为底物,爱国为何语,遂使泰西诸邦群呼支那为苦力之国”。

(16)、民法典充分反映人民意志,提高依法治国水平。民法典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实到民事法治领域,充分赋予民事权利,保障权利不受限缩、不被侵犯。民法典聚焦民生发展问题,处处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所谓“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应”,体现出我们国家以良法促进发展、保证善治。民法典草案对于民事权利类型规定更丰富,行使权利规则更清晰,权利保障更完善。“民法典对公民权利类型及其行使方式规定得越丰富、越精细,就越能限制公权力的滥用,越能起到规范公权力的作用。”民法典的出台为政府提高治理能力、提高依法治国水平提供了法律保障,对行使公权提出了边界限制。同时,还将切实影响人民生命利益,解决现代社会困扰人们的问题,在私权保障上更进一步。“这最终将促成相关部门更积极施政,公民更遵守法律。”

(17)、文艺复兴之前的西方历史近乎空白,大航海之前的西方历史默默无闻,在世界上毫无影响,在中国史书上基本没有记录。

(18)、在君主国,宗教首领与国家区分开来,因为君主国里的权力不宜集中,而在专制国家,两者没有必要区分开来,“波斯王同时就是宗教的首长”,“中国的皇帝同时就是教皇”,不过,为了防止君主专权,专制国应该有自己宗教的经典,波斯有《可兰经》,中国“有一些经书,是人人手中都有的,是皇帝自己也要遵守的。有一个皇帝企图废除它们,但是徒劳无功;它们战胜了暴政”。(140)

(19)、    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诗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商业竞争充满尔虞我诈和铜臭味。商人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一般都是被谴责、鞭挞的对象。而“无商不奸”更是中国人对商人广泛的共识,成为中国人大脑中根深蒂固的潜意识。

(20)、法律的理解和运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升华,作为法官,通过司法实践,发现问题,修正问题,更好更快地实现公平正义,以法治的阳光、公平逐步增强人民群众对法治的认同、信服、尊崇与敬畏,从而推动法治社会建设。

(1)、再往前,西方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也认识到地理环境的重要性,他认为全部历史都必须用地理观点来研究;

(2)、孟德斯鸠论中国法(——《论法的精神》与《法意》“复案”之比较研读)

(3)、   读了以上评价,相信做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无法平静,我们既不能护短容不下批评,但也不能任人抹黑、曲解、以偏概全。转发此文,不是为了激发义愤引发争吵,也不是妄自菲薄以洋人之口辱我华夏,只希望能引发思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严复对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有些时候持赞同态度。比如,中国北方人受刑的时候,不畏楚痛,有着惊人的忍耐力,而南方人则少见。他称,英国人戈登辅佐李鸿章平捻军之所以喜用中国士兵,就是因为“扶创虽剧,在欧卒为无望者,吾卒多不死”,并道出了“大抵文明之民,其熬楚痛,常不逮于质野”的看法(105)。但是,在更多的时候,严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提出了异议。在《孟德斯鸠法意》的案语中,他说,按照孟德斯鸠的理论,欧洲自由在于寒带与热带之间有温带作为缓冲,而亚洲则缺乏中间过渡带,强弱对峙,因此没有自由。严复批评道,亚洲的东南群岛和中美洲的诸国都处于温带,理论上应该成为强国,但是事实上,“何四千余年寂寂无颂声作耶”?他说,孟德斯鸠过于看重“天时”,而未周密考虑“天时、地利和人为”,孟德斯鸠的理论“不圆易见”“未见其说已密也”(106)。

(5)、孟德斯鸠的政体理论是他理论的原发点,从思想史的角度上看,其理论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可以说,当孟德斯鸠改变了亚里士多德政体分类并发展出“政体原则”概念的时候,古代政体的理论发展到了近代的政体理论。

(6)、譬如启蒙运动的时候,孟德斯鸠一开始针对的话题为“是国家制度为道德风气所约束,还是道德风气为国家制度所约束?”而他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发现自己怎么也避不开地理环境这一重大要素,于是,他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对地理环境和人的关系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表述。

(7)、实施好民法典,要广泛开展民法典宣传教育工作,将其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抓住机会加强普法教育宣传,提升公民法律素养,要宣传好法典条文、阐释好法律精神、运用好法律实践,明确社会主体权、责、利的边界,坚决保护民事权利不受侵犯,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能力,让民法典深入人心、融入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真正做到普法惠民。

(8)、中西思想家在关注“自由”这个焦点时,围绕大大小小的话题进行讨论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发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自由度的影响。

(9)、可能有人会问,这两者有什么关系呢,更何况是中国的历史?

(10)、政体性质、地理环境和气候都影响着宗教。宽和政体宜于基督教,专制政体宜于伊斯兰教;天主教宜于君主国,耶酥新教宜于共和国;君主支持路德,老百姓和中产者支持加尔文教。(135)新教地区靠北,天主教地区靠南,因此新教地区的国家需要更多的劳动。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区分,就在于气候的差异。(136)西方人受到基督教的恩惠,施政有政治法,战争有国际法;日本人源自鞑靼人,对庙宇没有感觉。铁木儿和成吉思汗蹂躏亚洲,日本无宗教教义,于是有苛刻的法律。(137)

(11)、即使世界上没有欧洲人,那人类文明不会停留在古代,不超过一千年,东亚就会过渡到近代社会。到时候,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照样会在东亚出现。

(12)、尤为突出的是,严复翻译并评论了《法意》。虽然有时候称“孟氏之言,直百解而无一可通者”,(27)但是他更多时候则发出这样的感叹:“吾翻译此节之文,不觉首俯至地,而叹孟德斯鸠之精神为不可及也”,(28)“吾译是书,至于此章,未尝不流涕也”。(29)对孟德斯鸠的认可甚至崇拜,加上对中国问题的体会和认识,严复广泛地比较了中西法律和法律的精神。“西方之君民,真君民也,君与民皆有权者也。东方之君民,世隆则为父子,世污则为主奴,君有权而民无权者也”,西方之伦理,先有义而后有仁,而东方之伦理,先有仁而后有义,“此东西治制之至异也”。(30)“法堂之上,吾民匍匐,而彼坐立焉。朝觐之际,彼族鞠躬,而吾泥首焉。”

(13)、与黄某谈话是孟德斯鸠第一次同中国人直接接触,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1713年11月15日,孟德斯鸠的父亲病故,他赶回波尔多奔丧,一去八年,直到写完《波斯人信札》才再赴巴黎。而黄某已于1716年因肺痨病客死异邦了。

(14)、是世界上唯一完全按父权建立起来的帝国(这并不阻止中国的官员责打他们的孩子),他们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如果一个行省的长官在离任时不能赢得他百姓的称赞时,就要受惩罚的国家;

(15)、民之所期,国之重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1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民法典制定从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起草民法典到2021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前后历经数十年,曲折而漫长的制定过程,让我们也感受到d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上的坚守和执着。数十年法制建设中,我国民法领域一直没有一部统一法典作为参照。本次民法典的制定和颁布,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行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巨大鼓舞和激励作用,同时也向世界各国展示了中国的法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和进步,开启了中国法治新时代。

(16)、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汗水创造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一跃而上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成果来之不易,其中和谐安定、科学规范、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是关键,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完善的体现,为中国创新创造提供了不断成长壮大的优渥环境。民法典的出台,彰显了“中国之治”的力量,记录着中国法治的改革历程,是中国人民一生守护的人民情怀。

(17)、第民主政治与宽厚的法律相匹配,民主意味着自由,自由需要政治权力的分立作保障。没有权力的分立,就没有政治的自由,就意味着政治的奴役。为此,孟德斯鸠提出了刑法上的罪刑法定主义。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与之相互匹配,大逆罪、连坐、思想犯、拷问等法律制度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除了政治上的奴役之外,家庭内部同样存在着奴役,幽闭妇女和一夫多妻制是家庭奴役制的典型表现。

(18)、孟德斯鸠与中国法律的实际连接点,起源于清末的翻译家和改良家。(23)孟德斯鸠的思想,通过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发生了超时空的联系。梁启超撰写过《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他称法国18世纪最伟大的学者有一为卢梭,二为伏尔泰,三为孟德斯鸠:“三君子者,轩轾颇难。而用力之多结果之良,以孟氏为最。”(24)因为三权分立制度的建立、奴役制度的废除和人道主义刑法的确立,都与孟德斯鸠相关。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可以说是在批判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基础上的革新。(25)可以说,孟德斯鸠的理论是中国法律现代化进程中的指导思想之一。不过,近代改良者与革命者更多地受到孟德斯鸠理性主义的影响,而对于他的法律的社会历史观,则相对关注不足。

(19)、黑格尔: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到孔子时,指出孔子没有“思辨哲学”,《论语》中只有一些“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更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

(20)、说实话,假如中国历史一点也不悠久,不辉煌的话,只比非洲部落强一点的话,我愿意相信西方人对中国的负面评价。但历史事实刚好相反,中国历史记录最全,完爆其他任何国家。所以,我就要反驳了:第对比中西方古代的文物数量,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前只是野蛮人而已。中国人进行考古发现时,通常是无意间发现古墓,然后从经常性一次就从里面发掘出一座博物馆。比如海昏侯墓,出土金饼、马蹄金等共120公斤,还出土几百万枚铜钱,重达10多吨,其他生活物品无数。其他的南越王墓、马王堆汉墓、中山靖王墓等也与此类似。

(1)、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的出台,有利于推进民事法律体系化,有效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人民群众美好幸福生活提供制度保障,为执法和司法提供基本遵循,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2)、孟德斯鸠对中国风俗礼仪的表述,是西方18世纪思想家们论述中国问题的典型代表,严复说:“此卷论中国政俗教化独多,而其言往往中吾要害。”(126)但是,严复对此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他说,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评价,其资料都来自杜亚尔德神甫的记载,而杜亚尔德则曲解了中国。据严复考证,甲午末战以来,欧洲商人对中国商业品德的判断,是与那神甫的看法相反的。中国官吏的贪婪是没有疑问的,但是中国的商人却是极其讲究信誉的。严复说,中国人偿还债务的积极表现,是西方人都自愧不如的。比如,中国一直有“父债子还”的传统,即使父亲死了,他的“子孙,一一代其还纳,此尤他国之所罕觐者也”(127)。

(3)、从2021年3月份民法典提上工作日程,历时五年,完成庞大而复杂的编纂工作,凝聚了d治国理政思想理念和法学领域专家学者的心血,反映着老百姓的心声。对国家来说是一种尊严,对国民来说是一种骄傲。与现行民法单行法相比,民法典的内容并不是推到重来,更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单行法基础上的修正和完善,及对单行法进行的一次系统化整理。民法典共分七编,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附则,共1260条。

(4)、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古老的神话和寓言,就暗示了中国人骨子里“与天斗”的顽强拼搏精神。

(5)、《复活》〔俄〕托尔斯泰《物种起源》〔英〕达尔文《城堡》〔奥〕卡夫卡

(6)、《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明夷待访录》〔清〕黄宗羲《儒林外史》〔清〕吴敬梓

(7)、黑格尔评价中国,原话是:东方的中国没有历史,只有轮回。哲学史是从东方开始的,这是哲学发展的低级阶段,严格来讲,还不是真正的哲学,而只是一种“宗教哲学”。

(8)、郎治,《北方游记》(L.Lange,VoyageduNord,1711年)

(9)、他说得如此清晰、坦率,我们无须再作什么说明。结论是:孟德斯鸠为了确立他的政体学说,尽管在许多具体问题上可以承认中国有这样或那样的可取之处,但是,中国是以恐怖为原则的专制国家,这一根本点绝不能动摇。

(10)、孟德斯鸠对中国采取了冷峻、严厉的态度,他看到了中国的许多弊病。但由于他带着偏见观察中国,对接触到的有关中国的材料不能认真辨别真伪,所以在这个基础上作出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然而,他的一些看法颇有见地。例如,他曾指出,中国的科举取士制度引导知识分子重文轻武,致使国力衰弱,自然科学落后。在中国的人口问题上他也有不少精辟见解。所以,应该说他的研究同样有助于使当时的欧洲人认识和了解中国。

(11)、西方人都是带着目的就考古,拿着《荷马史诗》《圣经》来考古,一点也不科学严谨,发现乱坟岗就被当成亚里士多德墓,发现石头墙就被当成特洛伊古城,里面只“发现”十几个人骨、兽骨和几十上百件金银器、青铜器。西方人还收藏了很多来历不明的“纸草书”“羊皮卷”,上面写满了公式、文字。

(12)、南宋还有个知府不小心买到了假药,把药铺老板抓起来打了六十大板。知府明着说其他东西造假我可以不管,药材怎么能造假呢?这是要出人命的。

(13)、读黑格尔的书,给人这样的印象:中国人人格薄弱,缺乏信仰,成了“家长”庇护下幼稚的“孩子”。因为是“孩子”,又没有对神的敬畏,因此也是最轻松与调皮的。他们无法无天,蔑视秩序,取笑道德,喜欢“造反”。这一切来自于“孩子”的天性,带给“孩子”新鲜和刺激,也加重了“家长”管理“孩子”的社会成本,专制与刑罚成为常事。

(14)、地势险峻,物资运输艰难怎么办?他们直接在地表上挖出浩荡的大运河,从此舳舻千里,遮天蔽日,从南到北的运输再也不成问题;

(15)、孟德斯鸠认为,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中国虽然没有他所说的严格意义上的法律,特别是没有以限制君权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法,但是,中国却有效力与法律相似的道德、礼仪和风俗。

(16)、我们的传教士告诉我们,那个幅员广漠的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称赞的,它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那末,我所建立的三种政体的原则的区别便毫无意义了。

(17)、C.Visdelou(汉名刘应),《鞑靼史》(HistoiregénéraledesTartares)

(18)、民法典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是公民权利的宣言书。民法典为保障个人合法权利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也为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兴权利、新型案件的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我国之所以要编纂一部统一的民法典,是因为从建国至今,我国颁布了大量的民法单行法规,这些法规内容庞杂,分散广泛,不仅存在一些法规相互之间不够协调的问题,而且老百姓使用起来也不是很方便。

(19)、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观察和研究当然不局限于政治制度。他对中国的历史、哲学、宗教、人口等等都有不少论述,有的还颇有见地。限于篇幅,此处只能从略。

(20)、你会发现,在历史地理学的视角下看中国史,很多历史上的现象都能得到更真实、更根本的解释。同时,你还会发现古人是怎么因地制宜、又是怎么把人的自由度发挥得淋漓尽致。

(1)、对父亲的敬重意味着父亲以关爱回报子女。与此同理,长者以关爱回报幼者,官员以关爱回报属下,皇帝以关爱回报臣民。所有这一切构成礼仪,礼仪则构成民族的普遍精神。

(2)、其次,思想犯、不慎言辞犯和讽刺文字犯。孟德斯鸠旗帜鲜明地反对以思想人罪,认为法律只能够惩罚外部的行为,只有在准备犯罪行为、伴随犯罪行为或者追从犯罪行为时,言语才构成犯罪。文字比言语有恒久性,但是不为大逆罪作准备而写的话,不能够构成犯罪。民主国家不禁止讽刺文字,君主制禁止讽刺,贵族制对讽刺文字禁止最严。在此,孟德斯鸠没有提到中国,但事实上,中国古代的腹诽罪一直存在,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文字狱在中国达到顶峰。不过,他说:“亚洲人把君主的侮辱当做是一种家长式的恩惠的施与。这是亚洲人的成见。”(71)“中国人夸耀他们的一个皇帝,说他像天一样地统治着,也就是说,以天为典范。”(72)

(3)、《约翰·克利斯朵夫》[法]罗曼·罗兰著傅雷译

(4)、历史地理学讲述的就是人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它通过复刻当时的地理环境,让我们看见古人的处境、感受古人的需求,从而知晓历史现象背后的成因。

(5)、当时很少有中国人会漂洋渡海到欧洲去,欧洲人只能通过中国商品来认识中国。不幸的是,在优质中国商品畅销世界的同时,中国假货也充斥着欧洲市场。

(6)、    中国人“把个人自己和人类一般都看得是这样轻微”。他们在人格上尚未长大,精神上还没有成熟。

推荐句子
相关句子
热门句子


美句网,分享优美的伤感句子,这里为您准备了很多的伤感语录,伤感说说,伤感短句,伤感短语,伤感的句子说说心情,伤心的句子说说心情等美句大全!
Copyright 美句网 www.sonymi.com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蜀ICP备202201585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