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语录大全-伤心短句-伤感的句子说说心情短语-美句网

当前位置:美句网 > 句子大全 > 正文
作者:

杜牧清明【简短104句】

admin 2024-01-28 句子大全

一、杜牧清明

1、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2、这不,这一年,清明时节,又下起雨来。作者趁着雨停,驾着车子,带领领家人,来到偏僻乡村老家,走在小路上,去荒郊野外的坟地,去给仙逝的老人添坟上土,扫墓烧纸。

3、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如何排遣愁绪呢?

4、接着写道:“路上行人欲断魂。”“欲断魂”即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因为清明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自然之中。所以,诗人就由上句写客观景物转入到写主观情感意绪,把写作的重点落在写人上了,而且特别表现了人的主观情感。

5、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这首《清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并且成为中国诗歌史上被变体最多的一首古诗。有人通过对原诗文字的断句、或者文字的省略、变化和标点符号的变化,将其改为短剧本、词、散文小品、戏曲小品、三言诗、四言诗、五言绝句、六言诗等。这些改动,虽然形式各异,但匠心独具,变体后的内容大都不离原诗歌的意境,让人深感《清明》一诗的魅力。

6、这里是否有酒馆饭店?”牧童一边吆喝着羊,一边举起手来,指向远方的一个村子。作者暗想:那不是杏花村嘛,如今也有酒店啦!并说:“谢谢了!小朋友。”于是,作者上了车子,来到杏花村的酒店。

7、qīng míng shí jié yǔ fēn fēn , lù shàng xíng rén yù duàn hún 。

8、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9、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10、接着写道:“路上行人欲断魂。”“欲断魂”即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因为清明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自然之中。所以,诗人就由上句写客观景物转入到写主观情感意绪,把写作的重点落在写人上了,而且特别表现了人的主观情感。当然,这与节日的目的,以及环境是联系起来的。其中,“欲断魂”三字就是表现出了路上行人因悼念逝去亲人所表现出来的悲思愁绪,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11、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1)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12、诗歌的首句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诗歌一开始就点明诗人现在所置身的时间——清明节,气象——雨纷纷。据《中国文化史》上说,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中祭祀节日之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等。但是诗人杜牧所写的清明节是不见阳光,而是“雨纷纷”的。这样,诗人首先就给诗歌营造了一个凄清的氛围。

13、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历任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14、清明是一个最见亲情的日子。然而,总会有人在这个最见亲情的日子里不得不远离亲人,天涯孤旅,行色匆匆,雨丝风片,春衫尽湿,自难免触景伤情。本来,佳节出行已经有难言的心事,触目春光更撩人情思,凄迷春雨纷纷扬扬又平添无尽愁绪。断肠人在天涯,冒雨趱(ZAN二声)行,心境倍加纷乱凄迷。时节、美景、春雨令人销魂,如此美景,如此时节的天涯孤旅,更令人销魂。销魂之人自觉时节销魂,销魂的春光又使销魂之人心绪难堪……所以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中国古典诗词典型的情景交融境界。

15、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想象空间突出、画面明了,自然和谐;其次,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再次,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和谐统一。

16、结句写道:“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在结句中,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牧童。而“牧童遥指”中,一个“遥”点名了空间距离是很远的。诗人问的是酒家,而牧童却回答了杏花村,不但很有情趣的,而且有极为明显的画面感。

17、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18、酒家何处,去杏花村。五言句清明

19、人民日报海外版旅游部官方公号,期待与你察世观道,体悟自然之魅;秉烛探幽,洞悉人文之美;说古道今,镜鉴历史之思。

20、《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而写人们悲伤情绪的就是“路上行人欲断魂”。

二、杜牧清明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1、吟唱:刘冬颖曲调来源:安徽民歌调

2、qīng míng清明táng dài:dù mù唐代:杜牧qīng míng shí jié yǔ fēn fēn , lù shàng xíng rén yù duàn hún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jiè wèn jiǔ jiā hé chù yǒu , mù tóng yáo zhǐ xìng huā cūn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长庆二年(822年),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4、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5、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

6、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长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7、由于杜牧的诗集中,没有这首诗,而且还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七言句清明

8、原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9、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岁,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10、译文;清明时节,阴雨绵绵。离家在外的人们心里都感到无限的愁苦和郁闷。请问 什么地方有酒家?牧童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11、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12、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杜樊川”。京兆杜氏自魏晋以来就是名门世族,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所撰《通典》一书,开典章制度专史的先河。杜牧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在江西、宣歙、淮南等地军府任幕僚多年。

13、在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等。但是诗人杜牧所写的清明节是不见阳光,而是“雨纷纷”的。这样,诗人首先就给诗歌营造了一个凄清的氛围。

14、牧童遥指杏花村。三字句清明

15、清明:二十四节气之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16、销魂时刻,路人生出一个念头:“借问酒家何处有”他要找到一个小酒店,小饮三杯,避雨、歇脚、暖暖淋湿的衣衫,更要排遣渐行渐浓的愁绪。“牧童遥指杏花村。”路边的牧童信手向远处一指:杏花深处,小村隐约,挑(三声字)出一副酒帘。

17、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

18、杜牧的这首诗,通过将清明之景与清明之情完美地融合,贴切地表达出世人在清明节时的心境,因而它成为清明节最热门的诗歌,是意料之内,不足为奇的。

19、原文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而又美丽的境界。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20、人们将他和杜甫比,因而称他为“小杜”;他的诗作和李商隐齐名,他俩又被称为“小李杜”。李商隐比他小约十岁,很欣赏杜牧的为人和诗篇,在给他的一首诗中写到:“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

三、杜牧清明作文

1、《清明》是杜牧的一首经典诗作,可谓是家喻户晓,千百年来广为传颂。这首小诗主要描写了诗人杜牧在清明春雨中的所见所感。短短二十八个字,便将清明时节的自然现象和人物凄迷纷乱的心境描绘的淋漓尽致。全诗语言通俗易懂,宛如天成,没有一点造作的痕迹。

2、女童指,杏花村。四言句清明雨淋,路人断魂。

3、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

4、相信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各位看官一定是耳熟能详,这首诗直译过来是说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5、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6、那天下起了泼火雨,细雨纷纷。身在雨丝风片之中,诗人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7、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8、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9、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10、三言诗为古代诗歌体裁,全篇每句三字或以三字为主。我国古代诗歌体裁的划分,鲜有论及三言诗的,这是否说我国古代就没有三言诗呢?不仅有,而且产生的时代较早。《礼记·大学》中所载的《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全由三言句写成。东汉初年苏伯玉妻作《盘中诗》,一个圆盘里写满字,从中央周四角,大体可整理成一首三言诗:“山树高,鸟鸣悲。泉水深,鲤鱼肥。空仓雀,常苦饥。吏人妇,会夫稀。

11、出自:《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12、但是简单的诗歌绝不意味着简单的内涵。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简单的诗句却那么脍炙人口,富有情趣。读《清明》这首诗,可以从中感受到千年前的杜牧隔空指点后人如何过清明节。

13、传说苏轼登云龙山放鹤亭拜见张山人,吟诵了这首诗。恰巧张山人兴致很高,知苏轼才华横溢,便有意一试,要求苏轼将该诗变其形,而不失其意。苏轼欣然答应,脱口而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仅变几处标点,竟成了一首绝妙小令。

14、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15、天空是灰暗阴沉的,春雨是纷扰寒冷的,行人是伤心悲哀的,诗人是孤独落寞的,这一切都是让人沉郁忧伤的,这也应该是清明节的基本基调。毕竟怀念祭祀先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16、投稿邮箱:rq1166@1com

17、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但是用来写雨,却是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种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18、池州是现今的安徽贵池。

19、还原古人歌诗乐调传播古典诗词之美

20、在回来的时候,天已经接近中午,他们踏着泥泞的小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车子,累的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的。他们感到饥又饥,渴又渴的,就想借酒消愁解乏,正在此时,看见地里有一个放羊的孩子。

四、杜牧清明改编为剧本

1、1957年,《羊城晚报》刊出以“世界上最短的剧”为题的剧本,也是用杜牧《清明》诗改的:“时间:清明节。地点:路上。人物、情节: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人把读成“短剧”:“清明时节(时间),雨纷纷(背景),路上(地点),行人欲断魂(人物神态),借问酒家何处有(对白)?牧童遥指(动作),杏花村(远景)。”更有甚者,后来还有人将诗改为电影剧本镜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另一种编排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诗里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展开了一处远比诗篇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3、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4、所以,很多人认为这首诗不一定是杜牧的作品。

5、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6、指的就是路上的人,特指上坟的人;原诗奉上:《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这是一首在销魂时节,为销魂的人创作的千古销魂的诗篇。

8、 作者:杜牧(唐),

9、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0、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11、然而,这个春天,除了“雨纷纷”的忧伤,还有“杏花村”的浪漫,除了满腔愁绪,还有欢乐踏青,所以诗人“借问酒家何处有”,不要那么悲伤了,活着的人还有更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担当,逝去的亲人他们也是希望活着的人们珍惜拥有的一切,好好享受,好好奋斗。

12、《清明》杜牧里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遥指:指向远处。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赏析: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13、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14、江南的清明最销魂,阳春三月,柳绿花红,明媚春光撩动着天下游子的情思。更有霏霏细雨,酥润缠绵,“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美丽而又凄迷。在美丽和凄迷中,人们阖家团聚、祭祖扫墓、游春踏青……

15、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16、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

17、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

18、接着第三句一转,诗人写道:“借问酒家何处有。”“借问”即请问。诗人也在“路上行人”中,也在“雨纷纷”中,自然的寒气,加上漂泊羁旅,游子他乡而不能与家人团聚,融景伤怀,心寒意冷。

19、有一首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在小学三年的语文课里都学过了。

20、杜牧清明古诗带拼音版

五、杜牧清明赏析

1、最终官居中书舍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2、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3、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4、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

5、有人仿造杜牧《清明》而写了这么一首诗:清明时节沙纷纷,路上行人满面尘.借问青山何处有,学童遥指盆景中.这首诗对什么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_沙尘暴现象_

6、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7、当然,这与节日的目的,以及环境是联系起来的。其中,“欲断魂”三字就是表现出了路上行人因悼念逝去亲人所表现出来的悲思愁绪,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8、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9、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的的清明日所作。

10、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11、作者停下车子,大声喊道:“牧童你好!我们是行路人,又累又饿的。

12、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13、牧童遥指杏花村。

14、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少时家道中落。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豪健跌宕,骨气遒劲,精致俊爽,风调轻利,代表晚唐诗的最高成就。

15、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16、“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是可爱俏皮的,一个“指”字既回答了诗人的问话,又不破坏肃穆的寂静,于是,远处那盛开的杏花丛中充满了温暖和希望还有美好……一直一直到今天。

17、杜牧清明古诗的意思

18、一千一百余年前,一个牧童在杏花春雨中的信手一指,将一颗惆怅、忧伤、行旅匆匆的心,指向了片刻的安适、停伫之所。这个所在很美,有牧童、有杏花、有村庄、有酒店,足以令人反认他乡是故乡。其后的千百年间,比这一切更美的诗篇——《清明》,又成了后人心灵永恒的安适、停伫之所。

19、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王孙公子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20、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六、杜牧清明

1、《清明》杜牧〔唐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2、全诗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翻译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注释①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②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③借问:请问。

3、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4、táng dài:dù mù

推荐句子
相关句子
热门句子


美句网,分享优美的伤感句子,这里为您准备了很多的伤感语录,伤感说说,伤感短句,伤感短语,伤感的句子说说心情,伤心的句子说说心情等美句大全!
Copyright 美句网 www.sonymi.com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蜀ICP备202201585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