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记晁错【简短62句】
admin 2024-02-21 句子大全 ℃ -
一、史记晁错
1、汉文帝即位之初,遴选曾追随刘邦南征北战、年俸二千石的军功老臣,一律授予关内侯的爵位,共寻到符合条件者二十四人,申屠嘉亦在其中。为消除所谓“诛吕安刘”之乱的震荡,汉文帝重新确认“白马之盟”,恢复了由军功老臣担任最高行政长官——也就是丞相的惯例,先是参与诛杀吕氏的周勃和陈平,然后是在汉初功臣排名表中排名第九的灌婴,灌婴死后,由排名第六十五的张苍继任。军功处于中下游的申屠嘉,也在此期间升任御史大夫,成了朝堂上的二号人物。
2、邓公说:“吴王谋反已有几十年了,因削减他的封地而发怒,以诛杀晁错为名,他的本意不在晁错呀。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大夫闭口,不敢进言了。”
3、既逢周后,太公舍渭水之鱼:太公就是太公望,名姜尚,也就是姜太公。他曾经在渭水边钓鱼,周文王遇到他,立其为国师,与之同载后车。
4、参与白马之盟者,共有三方势力:(1)代表宫廷力量的刘邦;(2)代表王国力量的刘姓诸侯王;(3)代表军功集团力量的列侯(王陵、周勃与陈平等人)。这场盟誓,完成了一次以互相制约为核心要义的权力分配——无功者不得侯,旨在保证军功列侯的利益,不会被皇权随意稀释;非刘氏不王,旨在保证诸侯王的权益,不会被掌控朝堂的军功列侯侵犯。皇帝握有王与侯的分封大权,居中起到平衡作用。这种权力分配,具化到汉初的政治生活当中,体现为皇室掌控宫廷、军功列侯掌控政府(丞相必出自军功集团)、诸侯王掌控王国。
5、文帝时期,他曾经多次上书言削弱诸侯之事,但不得重用。景帝即位后,被任命为内使,恩宠超过九卿。晁错请求修改法令,削弱诸侯,引发七国叛乱,因与窦婴、袁盎有隙,二人进言说吴、楚叛乱皆因晁错而起,由此被杀。
6、其诛杀晁错,有利于平定叛乱。当时,七国叛乱打的旗号就是“诛晁错,清君侧”,虽然七国合兵,但有几个小国并不积极,诛杀了晁错,能够从内部动摇、分化叛军的力量,朝廷可以集中力量对付以“清君侧”之名、搞叛乱的吴、楚等国。
7、汉高祖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反叛,刘邦亲自率军前往征伐。代王刘仲的儿子刘濞在当时是沛侯,年轻气盛,击溃了英布的军队。刘邦担心吴、会稽等地民风强悍,若是没有一个强硬的王,恐怕压不住他们,而自己的儿子还都小,于是刘邦在沛县立刘濞为吴王,让他管辖三个郡五十三个城邑。
8、还有这种好事?刘启满脸狐疑。
9、综上所述,晁错之所以会被景帝下令腰斩,虽有让吴楚等七国失去反叛借口的用意,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晁错无视三公九卿制度,擅自变更国家法令,从而引起了以丞相为首的满朝文武的严重不满,再加上晁错提出的削藩,从长远来看虽有利于西汉的统治,但是放在当时却是有违祖宗之法,且晁错在推行削藩时又太过急进,一棒子打死天下所有的诸侯王,不管诸侯王有没有反叛之心,一概就是削,如此急躁冒进,不切实际的做法,自然就遭到天下所有人的反对,包括他的父亲。
10、总而言之,晁错大功臣,大忠诚,为国。他的死值得惋惜。
11、吴王即位以后又推行一系列政策笼络人心和发展军事,所以说吴国不仅军事力量强大,而且吴王还深得人心。
12、到时候很难说诛除诸吕和少帝被废的事情不在刘启身上重演。
13、文帝时期,他曾经多次上书言削弱诸侯之事,但不得重用。景帝即位后,被任命为内使,恩宠超过九卿。晁错请求修改法令,削弱诸侯,引发七国叛乱,因与窦婴、袁盎有隙,二人进言说吴、楚叛乱皆因晁错而起,由此被杀。
14、晁错说:“本该如此。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说“我不忍看到灾祸殃及自身”。后来过了十几天,吴、楚七国全都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杀晁错。
15、据史书记载,晁姓源出两支。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支源于周代时周景王的小儿子“子朝”。在几位王子争位的过程中,子朝以失败告终。因为古代“朝”和“晁”通用,而“晁”又是“朝”的古字,因此成为主要的晁姓支源,此后子朝的子孙就以晁为姓。另一支源于春秋时卫国的一位大官史晁,他的后代就以祖宗的名字作为姓,一直流传后世。《华夏姓氏考》里面记载晁姓的起源是出自姬姓,与朝同,是以字为氏的。周景王的儿子墨胎初,字子朝,是孤竹国(今河北卢龙一带)国君,他的后代就用他的字“朝”为氏。古代“朝”“晁”通用,后来就写成了晁字。另据《通志·氏族略》所记:周景王少子名朝,周景王死后,王子朝在争夺王位中失败,逃往楚国,其后代遂以朝为姓。又因朝与晁同音,后来又改为晁姓。
16、《史记》:身世低微的舜帝,却借势走向成功,他是怎么做到的?
17、第吴楚兴兵后,晁错未能提出有效的平叛方案,反而趁机攻击政敌。
18、刘濞与汉景帝之间存在着杀子之仇——文帝时代,刘濞之子入朝,与太子(即后来的汉景帝)下棋起了争执,“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被太子拿棋盘给砸死了。这种仇怨,在刘濞与汉景帝之间种下了难以化解的猜疑,彼此都只能在强大的实力中寻找安全感。如今,晁错要剥夺吴国的经济命脉,刘濞就只能放手一搏,于是就有了以吴国为首、以“诛晁错,清君侧”为旗号的所谓“七国之乱”。
19、晁错削藩策也就是一年前才开始着手开展的事,可刘濞已经处心积虑地准备自己造反事业准备了三十年。
20、太史公说:晁错做太子家令的时候,屡次进言奏事不被采用;后来掌握大权,进行不少变革。诸侯发动叛乱的时候,不赶紧挽救国家的危局,却企图报个人的私仇,反而送了性命。俗话说:“改变古法,扰乱常理,不是断命也要垮台。”也许说的就是晁错这种人吧!
二、史记晁错高中文言文翻译
1、第晁错提出的削藩之策违背自刘邦就定下的祖制,即皇帝与诸侯王共治天下。
2、吴楚七国叛乱之后,晁错听到消息,认定袁盎收受吴王恩惠,于是打算趁机打击袁盎。袁盎得知消息后,非常害怕,于是对汉景帝献策说:"吴楚叛乱的目的在于杀了晁错并想要恢复原来的封地,只要斩了晁错,赦免吴楚七国的罪行并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就可以兵不血刃的消除叛乱了。"汉景帝采纳了袁盎的建议,便封窦婴为大将军,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
3、晁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七十三位门阀。
4、汉文帝去世后,申屠嘉继续留在丞相任上,继续代表军功集团执掌朝堂。但新即位的汉景帝,对申屠嘉(及其所代表的军功集团)的尊重,已远不如他的父亲。
5、此时吴楚等七国已是主力尽出,西汉所面临的情况已是十分危险。可就是如此,晁错首先想的不是什么平叛之策,而是想着利用这次叛乱去击垮政敌。如此,在这紧要关头晁错不但不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而是枉顾迫切的局势去为自己的私利而忙碌着,这等行径无疑是让自己这本就岌岌可危的位置变得更是水深火热的,百官也更是唾弃其行径。
6、奉璧蔺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传》有载: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秦昭王得知赵国有和氏之璧,表示愿以十五座城与赵交换和氏璧,蔺相如奉使入秦,当廷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
7、上联典指后魏晁崇精于天文数术。下联典指汉晁错为太子家令,号“智囊”。
8、文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袁盎骑,并车揽辔。上曰:“将军怯邪?”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圣主不乘危而徼幸。今陛下骋六騑,驰下峻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柰高庙、太后何?”上乃止。
9、六朝对三国,天禄对石渠。
10、报私仇是指晁错与被誉为“国士无双”的袁盎不和,差点害死袁盎,袁盎不得已上书弹劾晁错(当然袁盎以为杀了晁错就可以平息七国之乱的想法很不切合实际),导致晁错被杀
11、吴楚已破,上更以元王子平陆侯礼为楚王,袁盎为楚相。尝上书有所言,不用。袁盎病免居家,与闾里浮沈,相随行,斗鸡走狗。雒阳剧孟尝过袁盎,盎善待之。安陵富人有谓盎曰:“吾闻剧孟博徒,将军何自通之?”盎曰:“剧孟虽博徒,然母死,客送葬车千馀乘,此亦有过人者。且缓急人所有。夫一旦有急叩门,不以亲为解,不以存亡为辞,天下所望者,独季心、剧孟耳。今公常从数骑,一旦有缓急,宁足恃乎!”骂富人,弗与通。诸公闻之,皆多袁盎。
12、为稳定大局,景帝最终做出决定:下令晁错穿着朝服,把他处死腰斩于东市,诛连家族妻子儿女;以安抚诸侯;只可叹临死前的晁错仍不知景帝已下旨杀他,着官服于上朝的半路上被执法示众。
13、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14、当然这么好的待遇,国家也不白给,等到匈奴入侵时,他们需要顽固抵抗,但是夺取的战利品他们自己可以分得一半。
15、(1)军功排名第一的萧何刚死,曹参就知晓自己将继任丞相、赶紧催促家人收拾行装,其缘故正在于按蛋糕分配规则,不必等皇帝下旨,就该军功排名第二的曹参做丞相。
16、(书生意气的政治家)晁错为颖川(今河南禹县)人,本来是学习法家思想的,但阴差阳错,整理了儒家的典籍《尚书》
17、汉景帝刘启为什么会同意杀了晁错呢?
18、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迁博士。——《汉书·袁盎晁错传》
19、刘恒对他们,既感激,又对其高度防范,在近臣贾谊的建议下,刘恒采取了“列侯之国”的政策,也就是一面把以军功起家的功臣们陆续遣返回封国,一面引进大量文官掺沙子,以求逐渐取代功臣集团的地位。
20、只是这样一来,局势就很不妙了。
三、史记晁错传注释
1、这是一张长期饭票,子子孙孙永保用。
2、这也是他信赖、重用晁错的主因。在朝堂上,晁错可以被用来压制军功老臣;在朝堂外,晁错还是“削藩政策”的积极主导者和推行者。汉景帝要的,是重塑秦始皇时代的绝对皇权,而非皇帝与军功列侯、诸侯王共治天下。晁错早年所修习的“申商刑名之术”,在景帝的雄图大略中找到了用武之地。
3、也正是在这个人事大换血的过程中,贾谊受到了功臣集团的打压,刘恒被迫把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
4、于是窦婴带着袁盎见了皇帝,跟刘启盘了盘道儿。
5、面对藩国的日益壮大,文景两朝不少大臣提出削藩,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晁错,晁错在文帝朝担任中大夫,曾经上疏文帝请求削藩,特别是吴王刘濞,那么为什么要削减吴国呢?
6、中国人随处投币的热情从何而来?
7、汉景帝汉景帝杀晁错是对的。
8、古代的博士跟如今的有所区别,今天的博士只是个学衔,而古代的博士主要负责编撰著述,以及保管朝廷的文献档案等方面的工作。
9、至于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最大功臣周亚夫,那是绛侯周勃的儿子,是功臣二代的领头羊。
10、晁错的悲哀在于,作为七国之乱的引爆者,他束手无策。汉景帝平叛指望不上“独行侠”晁错,就只能指望朝中的大臣们,那些与晁错势不两立的大臣们。
11、从以上三条可以看出,汉景帝是非常信任晁错,非常宠幸晁错,和晁错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既然如此,汉景帝何以要杀晁错,而且是用那样极端的腰斩手段杀晁错呢?关于汉景帝杀晁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为了平息“七国之乱”。因为削藩的建议是晁错提出来的。汉景帝希望通过杀晁错,平息七国诸侯的怒火。但是,这个道理似乎也不太对。为什么呢?
12、《汉书·袁盎晁错传》作者对晁错的结论是,“敏锐于为国深谋远虑,却看不到自身祸害临头。”
13、因为司马迁不认同法家的思想,所以说对商鞅的评价不高,至于晁错,我想主要是因为他削藩的主张
14、那么汉景帝为什么要杀晁错呢?
15、刘恒刚刚即位的时候,左右丞相和大将军等实权人物都是刘邦时代遗留下来的从龙元臣,为首的就是绛侯周勃、曲逆侯陈平、颍阴侯灌婴三大巨头。
16、袁盎将七国之乱归罪于晁错的无事生非,认为只要杀了晁错就能解决问题。这个说法太肤浅,谁都知道起兵造反不是儿戏,“诛晁错清君侧”也仅仅是一个漂亮的借口,晁错的一颗人头,不可能平息得了这么大的事件,汉景帝怎么可能如此幼稚?
17、但是,这种粗糙的“蛋糕分配”背后,并无稳定的权力架构来维系——帝、王、侯的权力边界并不清晰,彼此间也缺乏信任。杀臧荼、杀韩信、杀彭越、杀英布……杀得血腥满身,刘邦也寻不到自己想要的安全感。高帝十二年三月,自觉时日无多的刘邦,终于决定变杀戮为妥协,尝试通过与功臣集团举行盟誓的方式,固化各自的权力边界,换取汉帝国的长治久安。这就是著名的“白马之盟”。
18、点击上方「小炒说」→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19、窦婴给景帝引见的是什么人呢?
20、犀角带,象牙梳,驷马对安车。
四、史记晁错传
1、恐彰己吝,谁知阮裕竟焚车:《晋书.阮裕传》载有:晋朝阮裕,字思旷,有好车,从来没有人跟他借而借不到的。但有一次某人为了给母亲送葬想借而不好意思开口,阮裕得知后长叹曰︰“吾有车使人不敢借,何以为车!”就把车子给烧了。
2、“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繇此与错有隙。”
- 推荐句子
-
- 相关句子
- 热门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