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是【100句精辟文案】
admin 2023-03-06 心情句子 ℃ -
20句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是集锦
1、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今义:金子,黄金。
2、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3、第1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4、第三段: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劝学》的中心论点为“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
7、从礼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看“荀子隆礼重法”
8、本文节选自《荀子·劝学》的第第三和第六段。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应持的态度和方法:
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0、⑧动词作名词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流水)
1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通:性)
12、《劝学》中在介绍蚯蚓的身体特点之后,紧接着说到蚯蚓的表现及原因的三句是“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3、各大高校文学考研历年真题获取方式:
14、又如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又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而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5、“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16、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深广,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
17、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作者先从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改造、提高自己。
18、荀子《劝学》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则)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19、成语“聚沙成塔”“聚水成涓”“集腋成裘”等阐明了慢慢积累,最终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荀子在《劝学》中劝人为善的句子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0、 因此,文章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这两个比喻,强调了学习必须坚持不懈,并照应了上文的层层论述。第三段至此结束。通过这一段的层层比喻,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学习必须持之以恒。至此,开篇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已得到了深入的阐发和充分的证明。
40句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是集锦
1、荀子的“学”理解为“学习”包含:教材及大众认为的“学习读书。”360行的行业学习。生活的学习。做人的学习。核心重点学习“礼”(礼见荀学专家文章),法制的学习(礼法不要混淆)。学习分开,前面都是“学”,习是演习、练习、不断研习、重复的临床、实际落地的实验、踏实的去做、执行力、不是停留是口头上的贱儒……(见:读荀子后浅议读书人)我们当今领导的简称。
2、用心一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荀子《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后面又以雕刻为喻论述了学习要持之以恒,认为刻几下就停下来,那么“朽木不折”,若能不停地刻下去,则“金石可镂”。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首句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用一连串的比喻进行论证,最后说明人要广博地学习并不断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
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可译为“……的原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金石可镂(被动句)
7、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8、第一段:是中心论点“学习不可以停止”。第二段:五个事物都发来自生了本质的变化,说明人却督议员通过学习也可以“知明而无过”。第三段:举了五个外物,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句,概括说明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和学习的重要性。
9、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往甚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首先未何饭构说明:“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洲被在掉后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错强调空想不如学习。而这个与空想相对的“学”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这种对于学习的见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认识论提出来的。
10、强(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壮(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勉强
11、木直中(zhòng)绳其曲(qu第一声)中(zhòng)规揉(róu)槁(gǎo)暴(pù)就砺(lì)参(cān通“叁”)省(xǐng)知(zhì)明须臾(yú)跂(qǐ)假舟楫者假(jiǎ)楫(jí)生(xìng)非异也跬(kuǐ)步骐骥(qíjì)驽(nú)马十驾锲(qiè)而舍之金石可镂(lòu)螯(áo)蛇鳝(shàn)朽(xiǔ)假舆(yú)善假(jiǎ)于物朽木不折(zhé)爪(zhǎo)牙
12、《劝学》主旨:本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显然,荀子所主张的学习内容和目的是其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说的君子和小人等等差别带有明显的偏见。但他强调学习的作用,提倡虚心求教、学无止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等,都是学习经验的总结,值得后人借鉴,具有普遍意义。特色:本文篇幅虽长,但层次井然。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兼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在论说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说明道理,使人易于接受。
13、①名词做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14、《劝学》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5、荀子《劝学》中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一句指出君子智慧明达、言行无过的原因。
16、《劝学》是春秋时期荀子的散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了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
17、第二段:五个事物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说明人通过学习也可以“知明而无过”。
18、第三段指出学习的方法与态度。其一就是学贵积累,有生活中的积累泥土、积累水流取得效果谈起,最终联系到为人处世中积累善行,亦能使自己的精神提升、智慧增长,渐渐具备圣人的思想,所以学习中也是贵在积累。
19、劝学《荀子》第1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第2段:论述学习能够弥补不足的作用.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第3段:论述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
20、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白话文:“君子生非现象,(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60句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是集锦
1、《荀子》一书是华夏论文鼻祖,华夏辞赋鼻祖,教材只是节选几句话而已。
2、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3、荀子把人以“儒”分两大类,一类是读书人,分为:圣人,大儒,小儒,雅儒,瞀儒,偷儒,贱儒,人臣,君子,士,法士,散儒,陋儒,通士,公士,直士,悫士,勇者,腐儒,俗儒,俗人,小人。另一类众人众庶不算“儒”,非读书人。
4、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蚯蚓没有很锋利的爪子,没有很强硬的骨头,却能在坚硬的土地里自由地活动,还能吃到泥土,饮到地下的水,是因为专心致志的缘故。但是螃蟹有很多腿和两个有力的大钳子,却只能住在蛇挖的洞里,是因为浮躁不认真的缘故。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才能获得成功。
6、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7、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8、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9、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10、荀子在《劝学》中用风助声势来作比喻,表明应该善于利用外物辅助的句子是“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11、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2、《劝学》善用比喻和对比说理,为了强调学习时用心专一的重要性,文章以弱小的蚯蚓为例从正面设喻后,紧接着从反面写道“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3、也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乎相当于“于”连词,表递进。《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之(1)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
1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6、“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1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1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接,就,于是,连词)
19、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义: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20、君子生非异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80句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是集锦
1、在论证上,以设喻引出论点,更加强了论点的语势,使论点一出现就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接着,文章又进行申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经过一正一反的设喻,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已初步阐明,但是为了深入说明,文章又反复设喻对比: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而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当然,学习要做到“不舍”,要不断积累,那就必须专不能浮躁。
2、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3、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4、《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阐明了借助船只要比不借助船只渡水能力大。
5、2018文学考研参考书目大全
6、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7、焉:(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2)圣心备焉(语气词)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
9、荀子在《劝学》中从陆路、水路两个方面说明了君子借助外物的重要性,其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三句是从陆路角度说的。
10、《劝学》全文的中心思想是:学不可以已;用心一也,学也者,固学一之也。荀子认为,学习首先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才能速成(学一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方向;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1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12、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13、成语“聚沙成塔”“聚水成涓”“集腋成裘”等阐明了慢慢积累,最终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荀子在《劝学》中劝人为善,多多益善,总会改品德素养的句子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4、第3段:论述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
15、荀子在《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虽有槁暴”,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煣使之然也”,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锻炼才干。
1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17、第一段提出论点后强调学习的意义。能像改变事物的物理性质一样,学习也能够改变人的本性,使人趋善,所以如同“木受绳”“金就砺”一样,人都应像君子那样广泛学习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才能更加完善自我。
18、《劝学》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是:“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登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如果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这句话作为本段的总论点,揭示该段中心,而后通过比喻论证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19、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20、这篇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内容、方法和目的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
100句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是集锦
1、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2、《劝学》中先设两个比喻,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然后引出观点“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
3、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5、《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7、(4)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8、文中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有时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文中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
9、《劝学》中为了说明君子善于借助外物,先分析了见者远,闻者彰的原因,接着以车马代步为喻,说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10、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11、荀子密切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充满事功精神。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不在孔孟之下。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而同时批评其“无儒”。
12、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四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
13、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14、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5、荀卿庠读书会理解:有道德有学问有正能量的人常常说:学习不可以停止,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研究学问永不停息。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分男女,学习不分年龄,学习不分时间地点。学习文化知识,学习生存技能,学习创新思维。重点是学习如何学习!
16、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1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8、文章语言精练,设喻贴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19、《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如果不专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0、“三无”古装剧《御赐小仵作》,知识含量超乎你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