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阳明知行合一心得体会【100句精辟文案】
admin 2023-03-06 心情句子 ℃ -
王阳明知行合一心得体会(篇一)
1、他自己后来总结说,我43岁以前,做事还尚有乡愿意思(考虑个人得失)。现在开始,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即便天下人都说我太狂,我也只依良知行事。
2、父亲王华见了,很生气:“我家世代以读书显贵,用得着这个吗?”
3、大凡朋友须箴规指谪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4、贲卦,变卦为家人卦,家人卦预示同学们像家人一般真诚相待,相濡以沫.本卦贲卦上山(艮)下火(离),刚好符合了这次去游览的胜景(阳明山洞),贵阳也是一座群山环绕的城市,山+阳,刚好也符合了贲卦卦象.
5、阳明先生认为要想有效的转化为执行力,第一就是要有双重人格(人性),就是在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方法上,要敢于承认人自私的一面,一方面讲道德讲正统的方法,一方面还要为了好的结果而“不择手段”,争取达到“出淤泥而不染”,这点非常出乎我的意料,原以为古代圣贤都是品德高尚之人,儒释道三家都对“偷鸡摸狗”之事嗤之以鼻,尤其是儒家,比如孔子一生穷迫,“不为斗米折腰”,自古儒家注重气节,士可杀不可辱,现在学了阳明先生的心学,才知道要解决棘手的复杂问题,不能一味的讲究道德,讲究仁义,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还是要上非常手段的,一切以结果为导向。
6、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7、王阳明的心学,与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理念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也是此次观影最大的感触。
8、王阳明说,人为了生存,难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诸如金钱、名利、地位。不过,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导下追寻这些,有的人却只是一门心思地追求外物。如果我们的内心永远盯着那些外物,必然会累得死去活来。
9、就算是为了放松娱乐,让自己感到有趣的信息,也必须要从有效信息里来找。比如喜欢看书的人,不必每天都看很艰深的,偶尔可以看看小说,看看漫画也无伤大雅。
10、第一个步骤是需要将道德升华为道德生命力,也就是内驱力。
11、《大学》中说:“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12、王阳明在贵州龙场给自己做了一个石头棺材,每天晚上就睡在里面。突然有一天风雨之夜,和几十年前王阳明出生的情景一样,天空突然狂风呼啸,一道惊雷闪过,阳明先生突然大彻大悟,从石棺材中坐了起来,一阵长啸,这啸声照亮山河万朵,划过历史的长夜,成为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随后阳明先生说了一句话:“始知圣人之道,悟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就说:我现在才知道圣人之道,其实都是要求内在,以前老是想从事物中追求真理的人都错了呀!
13、(感谢阅读,希望可以与有缘的诸位一同成长,自我修行。非常欢迎读者探讨与建议,思想这东西,越辩越清晰,一定要是自己小马过河领悟到的才好。)
14、这其实有些令人疑惑的,首先明武宗朱厚照与其说是个不称职的皇帝,不如说是个精力过旺的武将,他生性聪明却被宦官所蛊惑,没干过什么好事,除了曾御驾亲征击败过蒙古小王子伯颜。战场上有勇有谋,堪称是个出色的将军.(以宁王的作战水平,肯定也不是朱厚照的对手)
15、大意:克制自己务必要将私心彻底扫除干净,一点私欲没有才算可以。有一点私欲存在,众多的恶念就会接踵而至。
16、而王阳明本人也只活到了57岁,就因疾病离世(并非善终),不仅令人扼腕叹息.
17、心:人的中央处理器CPU及内存
18、下面我主要讲两部分内容,一是《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的主要内容,二是谈三点自己的所思所悟。
19、其实上面提到的心学术语,核心就是一个“致良知”,其他的词不过是表述方式不同罢了。
20、这里的善,是中平、中庸、适度之意,恶是过和不及。
王阳明知行合一心得体会(篇二)
1、在公司组织的五月份“心学”、“经学”学习活动主题中读到了《致良知知行合一》这本书部分篇章。此书不是长篇大论,而是以王阳明传记的形式将他一生的辉煌经历和心路历程呈现给我们,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知行合一”强大的力量,找到了获得幸福的途径。
2、他曾在九华山寻访著名的仙家,好不容易找到了两个奇人,一心想跟人家学习。结果,一个说他“官气未散”,另一个只对他说了句玄语“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两个好秀才”。没了。
3、(江中抗疫气功导引功法——形气神合益肺导引法)
4、感悟:克制自己,是为自己泛滥如河的私欲筑起一道堤坝,势必要固若金汤、滴水不漏。如果留存一点私欲,就如同在堤坝上豁开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坝的决堤。因为这时你整颗心都还是欲望主导的,只是潜伏了下来。所以克己修身,是来不得半点妥协的。
5、阳明心学的生命力和自驱力,除了上述四点,其实还要不断的自我反省,和自我纠错,随着学习和阅历的积累和吸收,我们也要不断对自己的认知更新和升级,保持新鲜的,旺盛的生命力。
6、一匹马驰骋在草原,一头牛日日在田头耕地。
7、第知行关系,其实有三层涵义:其知行只是一个工夫,二者是统一的,不能割裂,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不可分离。其知是行的出发点,是用以指导行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已在行中;行是知的归宿,是知的实现,而真切笃实的行已自明察知在起作用。其知行工夫统一的目的,就是去除“不善的念”,使心恢复善性,所以,知行统一的本质是“致良知”,因为“知”实即是“吾心良知之天理”,其“行”实即“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知行合一”其实是“致良知”这一功夫的两个环节,是一致的行动。
8、知行合是王阳明 心学的中心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知之谓知之,不知谓不知,是知也。惟精惟允执厥中。相吻合。以天人合一的比喻,知行合一的精神,使人们懂得更加完美的人生规迹。
9、创业之前,你写了个创业计划,或者至少也是在头脑里构想了一下,看中了什么市场,身边有哪些资源(包括人脉和资金等),如何着手切入……等等,你觉得自己想好了,这个事靠谱。
10、龙场悟道把这个高度提高到没有什么天理,所有的天理结果都是人类的欲望引导的,人类的欲望就是天理,如果没有欲望,就不存在天理,让人在悟道的时候把专注天理改成专注人欲,你为什么爱你的妈妈,因为符合天理?不,只是符合人欲,爱父母是人性,所以天理就是爱父母,仅此而已。
11、“彻底清除潜伏在人心中的不善之念”,这是知行合一的宗旨。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会违背王阳明的本意,也会生出很多弊害。事实上,王阳明的追随者都违背了王阳明的本意。
12、后来一度喜欢诗文,打算做一个才子文学家。
13、最终,我们还是要星辰大海的,道无止境,让你活的舒服点而已。恰巧你有能力普渡众生,别犹豫,普渡众生吧!
14、不似其他四个人功利心那么重。
15、那么我们如何把自己的生命力和自驱力激发出来呢?方教授引用了好多典故和现实的例子来讲,激发主要的方式一有去除欲望的缠绕,和情感的缠绕,这两点好理解,清心寡欲才能无欲则刚;还得去除以往做事方式的缠绕,这点太重要了,人都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掉进“我以为…”的陷阱,殊不知外部世界是一直在变化着的,做成事儿的经验只对过去有用,过了明天就不一定有用了,遇到问题时还是得多多思考,找出当下最新或最优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就是还要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诚实守信,这几点比较通俗易懂,就不再多说了。
16、在朱子学一统天下的时代,王阳明针对思想发展的流弊而行补救措施,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学问”就是“行”, “行”也是“知”,知行是一件事。“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说”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17、王阳明的心学智慧,最早来源于家族的精神,据考证,王阳明的祖上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祖上有很多名人,大多都是淡泊名利,不求功名利禄,精神需求压倒物质需求;其次是佛教影响,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氏,自古江浙地区佛教兴盛,尤其禅宗理念“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佛教能控制人的心境,估计王阳明在年轻成长阶段,深受其影响,“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主观压倒客观的思想,强大的内心力量估计最早来源于王阳明早年的生活成长经历。
18、情绪其实是一种选择,当选择的次数多了,就成了习惯。
19、比如有些人失恋了,就一定要把自己弄得很惨,喝酒抽烟,彻夜不眠;然而另外有些人失恋了,就会让自己更加努力,势必要让前任后悔。
20、学校总务处周文伟主任,在干部们的“享读一刻”时间里,为大家分享了阅读《知行合一》的读后感。
王阳明知行合一心得体会(篇三)
1、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2、我经常看某人说自己懂了的时候,我就心想说,你懂了个屁,你要是真懂了,你就做了。
3、真的是欲成大事者,必读王阳明啊!
4、短短两天,将这部影片看完,观影匆匆,对于王阳明的心学却有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郦波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王阳明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故事,有幸在老师教授中国传统文化之外,再一次闻得内圣外王的道理。
5、他反问一句“读书有什么用”,把老爸气得够呛。
6、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7、与同学们游览了王阳明悟道之龙场原址后,北大教授王学智给我们详细讲解了两天的阳明心学,了解到阳明心学其实来源于佛,道,儒三教,而其主体则是儒学。王阳明试图用三个字高度概括《大学》,即“致良知”。
8、大意: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9、学了二流《吴起兵法》能打败一流高手吗?
10、道德执行力第四和第五分别是务实和灵活,主要讲一切以结果为导向,不空谈不讲虚的,灵活运用,临场发挥,“白猫黑猫,逮着老鼠就是好猫”。这两点很好理解,不再多说。
11、作为硬件存在的身体感官系统,每个人都不尽相同。有人鼻子灵,有人视力好,有人身体敏感,这是天生的差异。
12、信息本身对一个人的影响与改变,称为有效值。比如你不喜欢的老师上一节课,和喜欢的人对你说的话,这有效值就天差地别。
13、这就是致知后,就可以达到意诚,意诚了心就可以正,心正后身可以修,身修了家就齐,家齐后国就可以治,国治了则天下平。获得良知后,修身,才是根本!无论是天子还是老百姓,都是如此。
14、不过,很快就又兴趣转淡。他的文友们颇感惋惜,他笑着说,即便学如韩愈、柳宗元,不过为文人,辞如李白、杜甫,不过为诗人,都不是第一等德业。
15、最后,方教授还讲解了阳明心学的精神来源,也有很多可取之处。
16、就我个人的感悟,知知而行是为知,知而不行是为不知。行而知知是为行,行而不知是为怠行。可能会有些拗口,那就让我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解释一下。
17、身如镜,物来照,物去醒,不动如山化雷霆。
18、现在好多人喜欢王阳明,都难免有叶公好龙之嫌,对于他的生平事迹津津乐道,还有称呼其为“明朝一哥”的,可是真的耐下心来专研《传习录》,学习心学的人凤毛麟角。即便有研读心学的,也往往读出了一股子的腐儒味,动不动说什么良知啊、天理啊、私欲啊,听得人昏昏欲睡。
19、这些人一起生活,学习,修行,感情深厚。
20、王学的主要理论是知行合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王阳明认为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我觉得跟另一位伟人毛泽东“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出真知”有共通的地方。而他在《教条示龙场诸生》讲了四事:“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志存高远,勤奋学习,知错就改,善意地指出别人不足,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我觉得时至今日都非常有现实意义。
王阳明知行合一心得体会(篇四)
1、阳明心学在做事上的无敌威力所向披靡
2、李莫愁翻译成应为:Don‘tworrylee,就莫名喜感有趣。
3、现在我用自己的话来解释“知行合一",就是自己知道的东西马上去做。换句话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毛主席理论),然后同时,同步去做。只知道不马上去做不行。就好比马谡满腹经纶,自幼就熟读兵书,可他并没有随时演练,跟随诸葛亮时也只是在交谈,属于纸上谈兵。而韩信同他有着差不多经历,也熟读兵书,不同的是他在项羽那时尽管不受重用,却每跟随项羽打完一仗后都用自己理论不断演练,假诺自己打此仗该会怎样整合军队,怎样去打?用何计策?…后面就有着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韩信垓下十面埋伏了。
4、他少年时期喜欢习武,不肯专心读书,总是偷偷溜出去做孩子王,左右调度,如战场上排兵布阵一般。
5、如能条件允许的话,单位时间内只喜欢一个人,专注一件事,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你会感到身心的幸福与安宁。
6、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7、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8、在开始演讲之前,有一些不得不接触的名词,需要进行一番当代语境的转换。于是会出现第一张PPT,上面是一些名词解析。
9、大意: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10、这个终点就是你在河里游来游去的很自在,突然给你冲大海里去了,我靠了,这么大,我咋总结人欲。
11、知:输入的有效信息(主观自我洗脑)
12、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1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4、“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15、古人强调修心,中国文化中的“心学”、让懂得规则的人避免摔了不少跟头,作为社会动物,每个人都应遵守社会中的规则。影片中,王阳明不断修炼自己思想、言行,把所经历的困顿都看成机遇,不断接受任何的人生艰难险阻的挑战,通过事上练使个人的思想得到升华,然后知行合与内在的自己、与他人、与世界和谐共处。
16、这个本质上是修行的实操,想和做是不能同步的,假装打你一巴掌,你会自动抬手遮挡,这就是先做后想,天天努力学习基础知识,把一件事儿看通透,再去做,就会更容易做成,比如考驾照,这就是先想后做,这在修行中很重要,别修一半而中道崩殂了,所以还是要保证我们自己物理存在的,最后,老王说,你就干一步想一步,指导原则就是专注人欲,随时修正,当年他平叛的过程中就这么干的,老天开眼没让流矢打死他,要是挂了,心学也就没下文了。
17、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爱情也是如此,这世间太多的动情都是在瞬间,纵然缘分无以解读,倘若对方并不爱你,便不能体会你的爱。前路漫漫,你要做的,便是当克己,当慎独。
18、在朱子学一统天下的时代,王阳明针对思想发展的流弊而行补救措施,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学问”就是“行”,“行”也是“知”,知行是一件事。“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说”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知行合一”究竟是什么意思王阳明的爱徒徐爱最初也难以理解老师的“知行合一”说,所以曾与自己的同门师弟黄绾和顾应祥展开辩论,试图去理解“知行合一”说的主旨,但是一直未能如愿,最终不得不长途跋涉来到龙场,向王阳明当面请教。
19、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20、心无处可觅,不是心脏,不是大脑,而是无数神经元(类似cpu中的集成电路)共同构成的信息处理、运算、控制核心。
王阳明知行合一心得体会(篇五)
1、传统文化是心的文化,此言非虚,儒家孔子、孟子等等,他们之前或之后都有无数的先哲们在追求真理,而这些先哲都不约而同地向人们阐释:这个真理,人人用心皆可以证得。这就是孟子提倡的“人皆可成尧舜”,也是王阳明说的:“人人皆有良知,皆有善根,皆可成圣人”。而这一切得从认识自己,从认识心开始。
2、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阳明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
3、当你输入的有效信息越来越深入你的心,输出的有效行为越来越得到客观世界的认同,你就渐渐成为了你想成为的人。
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 大学》他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思是说做圣人的道理我自己心里本来就具足的,之前是因为我在外面的事物中去找这个“理”,所以这是完全不对的啊。这个故事被称为“龙场悟道”。
5、但却心地纯良,一心悟道,
6、王阳明说:“这种人的知与行已经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来面目了。世上从未有知而不行的人,知而不行,就是未知。圣人和先贤教人知行之道,正是要恢复知行的本来面目,并非随便地告诉你怎样去知与行便了事。因此,《大学》举了一个真正的知行合一的例子给人看,那就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7、知、行其实是心地功夫的两面,互为表里,是不可分的。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如果先有个所谓的“知”,那一定是知识,那就是妄念,而不是良知了。
8、读此,“医世,医人,医国”三者便知道理相通,内经不过是从养生治病的角度切入论述人体生命而已。领悟心学,我们可以从中医经典对人体生命的认识入手,梳理出本次对王阳明心学的认识。
9、实例,地主,靠自己勤劳赚了三亩地,自己种一亩出租两亩,两代人把土地做到十亩,天灾是规律性降临的,其他地主完犊子了,低价卖地你回收,还帮助其他地主度过难关,但是他们没地了,又给你做工,这么循环,地主的地越来越多,人欲趋势就不在你而在他们了,然后就分田地了,这事儿要么你自己做,要么他们帮你做,以前的思想是我赚的钱是我的,你们抢是违背天理的,因为你们的人欲才让你们抢我,要去人欲才行,但实际上,人欲才是主导天道走向的,仅此而已。
10、30岁之前,王阳明的人生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
11、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12、你可以选择每天给自己输入什么有效信息,是一响贪欢的酒神思想,或是愤世嫉俗的犬儒主义,是入世追求名利,还是出世寻求宁静,是为了爱情无所畏惧,还是为了生存小心翼翼,这都取决于你自己。
13、他认为:“证到了良知,没有不行的,自觉而行,也就是知。”和恰好又和六祖所说的:“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完全相应。
14、书以修身,读以养性。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并认为“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的好处很多,如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可以陶冶性情、培养和提升思维能力等等”。
15、“就像说某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那一定是因为这个人曾经做过这样的事,所以才说他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难道只因为他曾经说过一些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话,就说他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16、那么下一篇,我将会讲讲处理有害信息的方法,同时也涉及到心学的另一个重点:心外无物。
17、感悟:肤浅浮躁的心,总是会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贪恋舒服,就越不会成长、成熟,甚至还会更加肤浅浮躁。所以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这正是对自己心性的磨砺。
18、这都是个人选择,自暴自弃不是人类对事件的必然反应。而是长期的自我暗示之后,做出的条件反射。
19、也应该是类似于孙武子或吴起这类兵圣。
20、比如特朗普翻译为川普就很好记,而且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