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语录大全-伤心短句-伤感的句子说说心情短语-美句网

当前位置:美句网 > 句子大全 > 正文
作者:

胡适生平及历史评价【100句精辟文案】

admin 2023-07-08 句子大全

胡适生平及历史评价(第1段)

1、文革结束后的1980年代,大陆中国逐步对胡适重开评价,这是一个“去妖魔化”的过程。胡适作为一个研究对象,逐步从学术领域过渡到文化领域和思想领域。随着人们对胡适和胡适思想的深入,胡适的形象再度走向历史前台。以致一个我很尊敬的老人在他去世前这样语重心长:20世纪是鲁迅的世纪,21世纪是胡适的世纪。

2、●散文欣赏|汪曾祺《五味》

3、胡适,1891年出生,1962去世,享年七十余。19岁时(1910)通过前清华的庚款考试,先后留学于美国的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17年完成哲学博士的考试,回国后因蔡元培邀请,任北京大学教授。

4、胡适在三岁的时候失去了父亲,母亲夹在几个媳妇中间经常受气,在这样的情况下,胡适成为母亲唯一的指望,她苦心孤诣地培养他,在点滴小事上打磨,帮他择取老师,付给远高于一般学生的费用,极其难堪地帮他争取读书的费用,后来胡适出国读书,一去就是十年,她独自承担难以想象的寂寞不说,有次得了重病,还特地不要让人告诉胡适……

5、●经典美文:莫言《拾馒头的父亲》

6、东方早报:1990年代以来,大陆的学术界和民间思想界写作、出版了很多有关胡适的著作。胡适的日记、书信等不断出版、重印,可以说胡适对当代知识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也有人注意到,胡适的影响似乎仅仅局限在知识界之内,大陆的维权、社会运动、有限抗争行动等基本的思想资源是一些翻译过来的社会理论等著作,甚至有人指出,胡适不太关切平等和社会公正等议题,而偏向政治自由和思想自由等议题,在您看来,这是不是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中国社会,胡适与大众维权运动越来越远的原因?

7、余英时:只能说一两句话结束。我觉得胡对今天年轻一代的中国知识人最能发生积极影响的地方,便在他能不向政治权威低头。我要引胡适下面一段话赠与年轻一代的知识人:

8、胡适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开创了许多第一。充分肯定胡适的学术成就及其贡献是应该的,但肯定到什么程度,则又必须实事求是。我以为:“但开风气不为师,龚生此言吾最喜。同是曾开风气人,愿长相亲不相鄙。”这是对胡适最为恰当的评价。

9、02|卅年一梦不曾醒,都作红楼戏里人

10、东方早报:胡适一直被认为是现代中国启蒙之父,他对传统的批判在20世纪中国一直有着强劲的回响,同时代的一些知识人(包括杜亚泉、吴宓等)认为胡适将中国传统理解成“小脚、太监、八股”等等,是在丑化中国的文明传统,知识群体之间一直存在剧烈的争论。将近100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更加强调儒家传统的正面价值,国学热、经典热、孔子学院等也引起世人的关注,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来评价胡适对传统的重估态度?

11、《胡适的时论一集》、《我们必须选择我们的方向》、《齐白石年谱》、《丁文江的传记》

12、台上的老师微微点了点投道:“的确很简洁,但用白话文的话,三个字就够了。”

13、有一句不知出处的评价:他(胡适)什么都没有完成,但却开创了一切。

14、“我若一病不起,不可将此事告诉我的儿子,仍要请人按月写信给他,做出我还活着的样子。待他学成回国时,把我的这张照片给他看,就如同见到我本人一样。”

15、一方面是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一方面是报答妻子的尽孝之义。

16、胡适却回信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早年的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17、李汝珍受业于经学大师凌廷堪,与乔绍傅、乔绍侨、许乔林是同窗。

18、1919年被选为“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委员,同年接办《每周评论》。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1924年创办《现代评论》,1932年创办《独立评论》。1945年3月任中国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1949年1月,被聘为总统府资政。

19、胡适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

20、来源|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

胡适生平及历史评价(第2段)

1、胡适的第一堂课,面对台下交头接耳的学术他也不恼,只是讲着自己的课。他根本就不按常规出牌,讲哲学和修辞学直接从周宣王开始,老一辈必讲的三皇五帝唐虞夏商他压根儿不。提。并且只是温温和和,长身玉立于台上认真的讲课。

2、他的朋友遍布北京的每一个角落,以至于当时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我的朋友胡适之”,这样的好人缘,和他的厚道是分不开的。

3、今天再说胡适,很难说出新意。有一次和一个朋友聊天说到胡适,他说:如今还要读胡适,这是我们的悲哀。这话说得绝对——任何经典的东西自然是常读常新,但也间接说明了,这一百年来,我们在某些方面的固步不前。

4、为了资助胡适读书,她还变卖了自己的首饰,送胡适去上海求学。后来胡适在美国留学,她染了重病,便照了一张相,然后嘱咐家人说:

5、●经典散文:汪曾祺《结婚》

6、胡适的贡献在于“创造了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他之开拓公共舆论的空间也就是对于他的政治理想的一种实践。他全力倡导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出版自由等,是为了争取人民有批评执政d及政府的合法权利。

7、1925年11月下旬,国民d左派人士发动一场被称作“首都革命”的群众运动,试图以暴力推翻段祺瑞政府,火烧《晨报》报馆是此次群众运动的一个“副产品”。1925年11月29日,游行群众围攻并烧毁《晨报》报馆,原因主要是反对《晨报副刊》批评苏俄的立场。

8、1927年,胡适正式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然后与徐志摩等组织成立新月书店,在上海蒋介石与宋美龄婚礼上结识蒋介石。

9、关于胡适,研究者众,评价很多,抄录几句:

10、任继愈说,他说据当时人读了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人耳目一新,主要在于它不同封建时代哲学史书代圣贤立言,为经传作注解,敢于打破封建时代沿袭下来的,不准议论古代圣贤的禁例,他把孔丘和其他哲学家摆在同样的地位供人们评论,是一个大变革。

11、那是一个晴朗的上午,车在徽州山道中逶迤,灰白如带的山道,一边是岭一边是溪,便不由得产生了上述文字的幻视,尽管它写的是浙东。皖南与浙东,同样山水形胜,人杰地灵。对着窗外不断移动的秀水青山,一车人纷纷慨叹:难怪这里出了胡适!

12、从《钝夫年谱》看胡传的早期历史

13、在教育上,胡适曾任北大教授、文科学长,以至北大校长,学生中不乏牟宗罗尔纲、顾颉刚、俞平伯、傅斯年等学者名流。

14、《红楼梦大辞典》介绍了周春其人生平:周春 (1728—1815),字松霭,号芚兮,晚号黍谷居士,浙江海宁人。他是乾隆十九年进士,曾任广西岑溪知县。博学好古,著述甚多。

15、●散文欣赏: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16、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17、胡适是一位思想家、文学大师,时代变革的推动者,20世纪全世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胡适的学问与为人堪称知识分子的典范,李敖、唐德刚、季羡林等历史学家都对胡适极为推崇。他的成长和思想的形成经历,值得一看。

18、从胡适故居中出来,正逢一间学校放学,我随意问路边的小学生胡适是谁,一连两次,谁知都望着我摇头不语。是不知道、还是有什么隐讳?我不解。真不知上庄人是怎么看待这个前辈乡贤的,这个不是生于上庄却是从徽州山道走出去的人哪,原是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一个“先知”。

19、胡适和他的父亲胡传(字铁花)都是与台湾有缘之人。胡适于1958年回到台湾定居,后长眠于宝岛;而他的父亲在清末也有在台宦游数年的经历。这似乎是冥冥中上苍的安排。如果一定要从父子二人命运的关联思考,从中也可看出家国沧桑、历史剧变的一丝脉络。

20、《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胡适文存》、《章实齐先生年谱》、《戴东原的哲学》

胡适生平及历史评价(第3段)

1、老子的生平,甚至年纪,已是不可考的了,甚至于他的名字,也还是有不同声音的的。即使是现今版本太史公的史记中的老子列传,也是不可全信的。

2、胡适的父亲早亡,是母亲一手带大,他知道母亲的不容易,他虽然不乐意这门婚事,但他也不肯忤逆母亲。

3、厚道的人,懂得宽容别人

4、就我本人而言,接触胡适很晚,就像接触鲁迅很早一样。在我读中学的1970年代,只能读到鲁迅而无从读到胡适。吃着鲁迅的奶长大,又从鲁迅的文章里看胡适,胡适纯然是一个反面形象。打个比喻,如果鲁迅是“战士”,伟岸的战士,那么,“走狗”两个字庶几便是我脑海中对胡适形象最早的勾勒。多年后,等到我自己系统地读胡时,胡适在中国的命运已经走了个大大的“之”字。

5、余英时:你们说,对于80后、90后年轻一代,鲁迅和胡适都已在若存若亡之间,有些青年甚至没有听见过胡适其人。你们又说,关于这一现象,有人以为是自然的,但你们最后又提出了代际之间“失忆与遗忘”的问题。

6、除了学术上的卓尔不群,胡适的为人亦广为时人称赞。

7、余英时:胡适受过严格的西方哲学和哲学史的训练,但他并不盲目信奉任何一家一派的哲学,包括杜威在内。他遵从的是杜威的思想方法,而不是杜威基于美国背景所发展出来的一些特别的哲学内涵。关于这一点,我早已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中作了详细的说明,这里不再重复。因此今天批评他“误读”、“误解”西方经典云云,恐怕都是因为对他的哲学训练缺乏了解所致。现在我要引罗素评胡适《先秦名学史》中的两句话来答复这种指责。罗素说:“他(指胡适)对西方哲学的精熟好像是一个欧洲人,英文写作之佳则和多数美国教授没有分别。”(引在我的《从〈日记〉看胡适的一生》一文中)我想罗素的判断也许更为可靠。

8、胡适从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父亲早逝,母亲一个人把他抚养成人,婶婶嫂子们一不高兴,就给他们娘俩甩脸子看。所以胡适年幼早熟,很小就懂得看人脸色。

9、在当时,如果有人问一个知识青年,你最佩服的人物是谁,答案往往有两个名字,除了陈独秀,另一个便是胡适。

10、胡适父亲胡传的生平与文献研究

11、胡适曾在散文《我的母亲》中写道: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12、李汝珍晚年穷因潦倒。现在,其板浦故居建有“李汝珍纪念馆”。

13、请发邮件至:chenteng@imaginist.com.cn

14、作者所写传记,内容鲜活、语言质朴,文字中见亲切,让人感动。关于文学思想的阐述又精辟入里,入木三分。本书是作者成长和思想精髓的集合,是了解胡适生平与思想的必读本。

15、“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他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16、(源自《學人Scholar》)

17、胡适和鲁迅可谓是新文化运动的双星,但是两人的性格言论却截然相反,因为观念的差异,鲁迅几次讽刺胡适,但是胡适却从未和鲁迅直接交锋过,也没有与他进行过笔战,更没有表现出对他的人格的不恭。

1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六十年来,从地狱重返人间之后,胡适研究渐露“显学”之相。当初毛子水为胡适墓志铭撰文,说“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裏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19、她懂得尊重孩子。胡适做错了事,她从不当面斥责,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然后行罚,或罚跪,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胡适哭出声音来。

20、《镜花缘》自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出版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各方关注。

胡适生平及历史评价(第4段)

1、他幼时读于家塾,习四书五经。9岁起熟读多种中国古典小说。1904年赴上海,入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等校。1910年赴美留学,用了七年时间完成了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本科到博士的课程,26岁时回国,成为了北大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

2、最早的一部《红楼梦》研究专论是周春的《阅红楼梦随笔》。周春可以说是最早的红学家了。

3、在民国的文人里,胡适的厚道是出了名的。他不像鲁迅那样尖刻,不似徐志摩那样多情,也不像钱钟书那般骄傲,他宽厚、善良、真诚。在当时的北京城里,每到周末他家里总是高朋满座,他对社会各界人士统统欢迎,就连小贩也不例外。

4、(本文采访写作也得到了《南方人物周刊》高级主笔李宗陶女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唐小兵老师的支持,谨致谢忱!)

5、这句话意味着一种时代精神的变迁。从文革结束后的19到我今天写这篇文章的200三十年来,我们的精神历程缓慢地然而是不可阻挡地发生着变化,比如,很简单,这种变化在某种意义上,就可以概括为从“鲁迅”到“胡适”。当然,这里的“胡鲁”都不仅是他们自己,而是某种精神的象征,他们原本就代表着不同的时代精神。问题是,今天,如果我们把“胡适”作为21世纪的文化选择,那么,由胡适所代表的精神坐标到底是什么呢?

6、胡适的一生和他的思想都极为丰富,有这样一篇写胡适的文章,内容没看,但题目却过目未忘:“他什么都没有完成,但却开创了一切”。这句话非常到位,庶几可以视作胡适的墓志铭。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国学术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教育史以及20世纪历史本身都有所开创和影响的胡适,他的丰富的精神遗产,放在今天,我以为有这样一点——这也是胡适身上最突出的一点——可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枢要,那就是:“宽容”。

7、东方早报:胡适在1923年6月4日的《努力周报》曾发表一篇《政论家与政d》的文章,提出知识分子应该写作监督政府的超然于d派化和意识形态之上的政论,他的一生从早年的《新青年》到后来的《新月》、《独立评论》等,一直到晚年的《自由中国》,一直是公共舆论的核心人物,也是自由、民主和宪政等基本价值的矢志不渝的守护者和传播者。有人认为胡适最大的贡献既不是学术,也不是政治,而是创造了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您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在大陆高校新闻专业的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材中,提到胡适的地方非常之少。在您看来,是什么因素导致胡适在新闻史上的地位被严重低估了?

8、1924年,和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在1925年2月份,参加北京善后会议后并参与起草部分会议文件。

9、胡适研究会会长耿云志先生说:“中国最不缺的是极端的力量,最缺的是胡适这种温和而坚定,自由而悲悯的力量。”

10、而为了孩子的成长,冯顺弟还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11、余英时:讲到胡适和政治的关系,我想先说一个真实的故事。大概在一九八〇年代初,大陆社科院院长胡绳领队到美国开一个学术讨论会。会后访问了耶鲁大学,由我代表校方接待他们。在宴席上,胡绳说:“我们对胡适,政治上反对他,但在学术上还是尊敬他的。”我忍不住笑着对他说,这和海外的看法恰恰相反。我们都认为胡适的学术研究早已被后来的人超过了,因为后浪推前浪,这是无可避免的。但胡适的政治主张因为自“五四”以来在中国根本未曾落实过,因此还是新鲜的,并没有发生“过了时”的问题。我的原话当然比较委婉,但意思是很清楚的。胡绳先生很有风度,并未露出半点不快的样子,以下便转变话题了。我之所以讲这个故事,因为我觉得今天大陆已有不少知识人也接受了当时我所谓“海外的看法”。

12、再有一宗,就是从前王荆公的秘诀已被人抛弃了,本来他的秘诀一是“有为”,一是“向外”,但一班的习静者,他们要将喜怒哀乐等于静坐中思之,结果是无为,是无生气,而不能不使这老英雄在病中困斗。

13、余英时:我常常阅览耿云志先生主编的《胡适研究通讯》,知道有关胡适的研究,每年都有不少专书和论文,数量远超我的想象。我感觉,以二十世纪早年中国知识界领袖而言,胡适在今天大陆所受到的注意,也许当在前两三名之内。但说到“突破性进展”,则不好答复。我并不以研究近、现代史为专业,更不是“胡学专家”,所以并未能对上述大量的专书和论文,一一阅读。

14、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

15、15岁时,还曾因为读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受文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启发,将自己原来那个笔画奇多,既难写又难念的“嗣穈”名字改为了“胡适”。

16、名家专辑,在后台回复作家名字即可阅读

17、胡适的老爹是清朝的州官,1891年胡适出生,两个月大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被台湾巡抚调到了台湾。之后,全家从上海搬到了台湾,父亲任台东直隶州知州,兼统镇海后军各营。

18、不过,这个“先知”在20世纪的命运却是绕有意味的。

19、显然,这次修改与1999年版《辞海》关于“胡适”的释义还有不小的差距,该修订版中将前两版列举的主观臆断文字大抵删去,较为客观地介绍了胡适的生平,并肯定其“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倡导‘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法,影响颇大”,“发起人权运动,反对国民d实行独裁与文化专制主义,倡导自由主义”等。这次修订,基本还原了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领导者之学术宗师、自由主义者身份,与过去的“买办资产阶级文人,国民d反动派和美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中国人民的死敌”(引自《鲁迅书信选》第1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9月)大相径庭了。

20、胡适是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安徽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胡适也是传统文化的受益者,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多半是为迎合西化主张而发起,含有一定的违心成分。

胡适生平及历史评价(第5段)

1、厚道的人,懂得感恩

2、俗话说的好,大巧若拙,待人之道,精明不如厚道。在人际交往上,厚道的人为别人着想,别人自然也会为他着想;厚道的人懂得感恩,别人自然愿意对他倾力相助;厚道的人懂得宽容,大度的胸襟很容易让人折服。

3、但胡适偏偏娶了一个大字不识一斗、相貌平庸的小脚女人江冬秀。胡适去世后,蒋先生给胡适悼词的前半句是“新文化中旧道德之楷模”,当时,蒋的心里肯定是五味杂陈,但现在在读此句,真似乎能感觉出几分揶揄之意。

4、1979年,《辞海》正式出版,对“胡适”的定义有所改变,除了客观介绍,还有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评价,如“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以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1925年参加段祺瑞策划的善后会议,与孙中山倡导的国民会议对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创办《独立评论》,支持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并发表‘全盘西化’主张”。

5、胡适哲学思想不在于胡适提出的学术观点的本身,而是在于他在思想史上的开创性及其深远的影响。使中国传统哲学真正步入现代化进程的第一人,就是胡适。正是胡适于1919年2月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第一次突破了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历史和思想史的原有观念标准、规范和通则,成为一次范式性的变革。这一变革确实起了典范的意义和前驱的作用,它不仅给当时学术界以破旧创新的空前冲击,影响了一批学人如梁启超、顾颉刚、郭沫若等,就是在以后的八十余年的风风雨雨中,甚至在今天,它仍然为人们所肯定。

6、胡适一生在政治上追求民主、法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的实现。他反对暴力革命,坚持渐进的改革。他从“五四”时期提倡“德先生”(民主)到晚年在台湾领导《自由中国》。他的自由主义的友人(丁文江、蒋廷黻、吴景超等)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独立评论》时期都一度发生了动摇,主张“专制”是“建国”的有效方法,“建国”成功以后再建立民主不迟。在争论中胡适不肯退让,他坚信只有民主制度才真能造成一个稳定的现代国家。“专制”——即使是“开明专制”——最后一定弄到强大的政府不受监督和制裁的地步。

7、陈胡间的一通书信,就构成了新文化运动中同一阵营的不同文化对比。如果胡适的主张是对话和讨论,陈的态度则是“不容”。这是一种“文化霸权”的表现。而陈唯一的理由就在于,白话的主张是“对”的、“是非甚明”的。陈独秀没有考虑到,所谓“对”和“是非甚明”都是一种“认为”,而“认为”常常是人各认为。当你认为“对”就不容讨论,哪怕即使“对”的是你,这样的逻辑也将导致文化专制,“对”的专制。

8、鲁迅逝世后,苏雪林大骂鲁迅,胡适并没有趁机附和,反而批评苏雪林,说苏批鲁的话是旧文字的恶腔调,应该深戒,他认为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的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应该“专讨论他的思想究竟有些什么”。宽容客观平和。

9、《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网站已开通(http://xuebao.hebtu.edu.cn/),作者可在线投稿,也可向责任编辑邮箱投稿(投稿指南内有各学科编辑邮箱)。

10、但他母亲冯顺弟,却对他倾尽了心血。

11、胡适是20世纪影响力最大

12、厚道的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13、但胡适却说,在苏俄有面包没有自由,在美国又有面包又有自由,他们来了,没有面包也没有自由。当时毛泽东托人给胡适带口信说,只要胡适不走,可以让他做北京图书馆的馆长,胡适听后冷冷地回了一句,不要相信共产d的那一套。

14、老英雄正在建设第三次文化的时候,北方的契丹、女真、金、元继续的侵过来了,这时老英雄已经是受了伤,——精神上受了伤(可说是中了精神上的鸦片毒,因为印度有两种鸦片输到中国,一是精神上的鸦片烟——佛,一是真鸦片),受了千年的佛化,所以此时是裹创奋斗,然而竟也建立第三次大帝国——宋帝国,全国虽是已告统但身体究未复元,而仍然继续人的文化,推翻非人的文化(这段历史自汉至明,中国和欧洲人相同,宗教革命也是一样)范文正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王荆公的变法,正与前“任重而道远”的学说相符合。

15、余英时:至于胡适晚年在台湾的影响,就我所知,则只能说是间接性的。他以《自由中国》发行人的身份,终成为台湾自由主义者的护法。《自由中国》是国民d教育部出钱支持的,时在一九四九年初,胡适还在上海。当时国民d危机感极大,非常需要自由主义者的支持,因此决定办这样一个刊物。《自由中国》的“宗旨”便是胡适在一九四九年四月赴美船上写成的。初到台湾的时候,国民d为了争取美国的援助,继续需要与自由主义者合作,也更不能失去胡适的精神支持。

16、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并任中国公学校长。

17、试想李白、杜甫流传几百年后都会失去“新鲜感”,何况他人的作品?但赵翼所谓“各领风骚数百年”是指变动缓慢的传统文化环境而言,在三日一小变、五日一大变的现代社会中,一个学人的吸引力若能在身后维持“数十年”,便已难得之至了。胡适死在一九六到今年恰是五十年,他的思想依然在大陆受到如此高度的注意,以致《东方早报》还感到在他一百二十岁生日这一天,应该为他出纪念专刊,这就充分说明他的思想还有旺盛的生命力。若和同时代的知识领袖相比,包括影响巨大的梁启超在内,胡适绝不能算是被“遗忘”之人。至于欣赏他还是批评他,却全不相干。批评或指斥也是记忆的表现。

18、作家苏雪林曾给胡适写了一封长信,称鲁迅是“刻毒残酷的刀笔吏,阴险无比”。

19、学生们屏气凝神,静待老师的回答。

20、有一次一个卖烧饼的袁瓞小贩与胡适闲聊,说他鼻孔里长了瘤,,可能是鼻癌,胡适听了立刻写信给好友台大医院院长,让医院为这个小贩治疗,费用由自己承担。

推荐句子
相关句子
热门句子


美句网,分享优美的伤感句子,这里为您准备了很多的伤感语录,伤感说说,伤感短句,伤感短语,伤感的句子说说心情,伤心的句子说说心情等美句大全!
Copyright 美句网 www.sonymi.com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蜀ICP备202201585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