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阳明四句教具体内容【100句精辟文案】
admin 2023-03-11 经典句子 ℃ -
20段王阳明四句教具体内容汇总
1、今晚8:00,浙江省社科院的李旭先生将与大家一起探讨王阳明四句教的基本义理、理论来源、身后影响,以及对我们当今心性修养的启发意义。欢迎关注天一文化讲坛的视频号,观看直播。
2、关键词:王阳明;四句教;好善恶恶;无善无恶;有善有恶;
3、单选题: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意思是:选项:A:随心所欲B:礼仪内化为生命的组成部分C:遵守礼仪D:遵守法律答案:(礼仪内化为生命的组成部分)
4、他明确指出: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
5、单选题: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人是:选项:A:孔子B:董仲舒C:张载D:庄子答案:(张载)
6、舜的弟弟叫象,象屡次想害死舜,但舜还是照样疼他。王阳明说,舜之所以能感化象的傲慢,最主要的就是舜不去看象的不是。如果舜坚决要去纠正象的奸恶,只会看到象的不是,而象又是一个傲慢的人,肯定不会认错,舜又岂能感化他?”
7、他的良知体验美学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好好咂摸体验。在忙忙碌碌前行的道路上,偶一回头,发现先人衣决飘飘,面对蝇营狗苟生活着的人们,早已微笑的将我们宿命的留在艰苦跋涉的道路上,而兀自去追求那种自在清明的圣人生活去了。也只有在这假日,我才能去触摸内心本有的“良知“,王氏的“格物致知”显然对我而言,比朱熹的要亲和受用的多了。
8、答:请确定您输入的内容与题目基本一致,只输入题干(题目)部分,不能有多余的字、特殊符号和错别字!!!
9、儒家的心性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地位突出,从孔子开始,历经曾子、子思、孟子、荀子一直到陆九渊都备受关注,到了阳明更是将“心”提到了本体的高度,建立了其庞大的心学体系。
10、③《天泉证道纪》,他本亦作《天泉证道记》,有“纪”“记”之异。本文以下引证,均遵从直接引文的实际用法,其他情形则作《天泉证道纪》。
11、资质特高的人,世上很难发现。对本体功夫一悟全透,就是颜回、程颢
12、(2)《明儒学案》,《黄宗羲全集》,沈善洪主编,1992年,浙江古籍出版社。
13、《大学》说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物即心,格心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要致良知。《中庸》讲未发之中,就是良知,也就是心之本体,甚至不必从喜怒哀乐之未发中寻求。
14、多选题: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选项:A: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B:“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C: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D:“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答案:(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15、单选题:孔子关于“仁”的定义是:选项:A:克己复礼B:所有关于“仁”的说法的共性C:其言也訒D:爱人答案:(所有关于“仁”的说法的共性)
16、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人是:
17、****如需查看完整版答案****打开题海无涯小程序进行搜索查题
18、摘要:与后世质疑和批评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阳明自身坚信“四句教”是既具普遍性且无弊的工夫指点语。在他看来,“无善无恶”和“有善有恶”不过是对“已发”之意识状态的描述,是不同条件下达致“好善恶恶”的不同进路。无善无恶指意念完全出于良知的动力,因而没有且不必刻意和执着;有善有恶指受私欲牵累而必须有所刻意、执着。分别以两者为核心的“四无”和“四有”的为学进路并无高下之分,差异主要在入手处不同。四句教包含四无和四有两条为学进路;无善无恶的含义包含好善恶恶,并以其为根本。这两点分别保证了四句教的普遍性和无弊性。后世往往忽视这两点,质疑和批评也就由此而起。
19、多选题:实践理性包括()选项:A:身体力行B:纯粹理性C:经世致用D:经验理性答案:(身体力行;经世致用;经验理性)
20、王畿曾提及,天泉证道之后,阳明在严滩问答之际说过:“良知知是知非,其实无是无非”(《王畿集》卷第470页)。王畿自己也多次说过类似的话,如:“良知知是知非,原只无是无非”(《王畿集》卷第464页)。阳明以是非解释良知,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此处所说难道对以是非解释良知的既有思路作出了否定吗?从字面意思来看,阳明确实是以无是无非来否定知是知非,知是知非的含义已经被无是无非的含义所取代。
40段王阳明四句教具体内容汇总
1、选项:A:人与其他物种的和谐B:人与自然的和谐C:人与社会的和谐D:人与自身的和谐答案:(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
2、问题:该讲当中重新解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选项:A:儒道互补B:儒、释、道三家并列C:“易”、“道”答案:(“易”、“道”)
3、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王阳明也不能否定高材生的逻辑,只好说:“利根之人,直从本源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
5、王阳明将“心学”精华凝成这4句话28个字。他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这是“天理”,在“情感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6、徐爱又问:“至善只从心中寻求,大概不能穷尽天下所有的事理吧。”
7、“为善去恶”,在阳明心学中其实是“致良知”,换句话说,四句教第三句说成“为善去恶是致知”似乎更准确。王阳明有意明确指出自己学术体系下“格物”的意思,与宋儒区别。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在阳明心学中,“致知”和“格物”意思有些重复。另外,“为善去恶是德行”,这个表述也没问题。
8、问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阴阳对立观”在审美观念层面的表现是()选项:A:中和为美B:中庸之道C:阴阳五行答案:(中和为美)
9、与后世质疑和批评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阳明自身坚信“四句教”是既具普遍性且无弊的工夫指点语。在他看来,“无善无恶”和“有善有恶”不过是对“已发”之意识状态的描述,是不同条件下达致“好善恶恶”的不同进路。无善无恶指意念完全出于良知的动力,因而没有且不必刻意和执着;有善有恶指受私欲牵累而必须有所刻意、执着。分别以两者为核心的“四无”和“四有”的为学进路并无高下之分,差异主要在入手处不同。四句教包含四无和四有两条为学进路;无善无恶的含义包含好善恶恶,并以其为根本。这两点分别保证了四句教的普遍性和无弊性。后世往往忽视这两点,质疑和批评也就由此而起。
10、判断题:“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内核。选项:A:对B:错答案:(对)
11、是要恢复那性体的功夫。若意本无善恶,那么,功夫也就不消再说了。”
12、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
13、多选题:中国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包括()选项:A:以仁为本B:以人为尊C:以民为贵D:个人主义答案:(以仁为本;以人为尊;以民为贵)
14、见解,恰好可以互为补充,不可偏执一方。我开导人的技巧,原本有两
15、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16、供大家复习使用,共同进步
17、问题:“文”与“化”二字对举,最早见于()选项:A:《周易.贲》B:《周易.艮》C:《周易.震》答案:(《周易.贲》)
18、先生感叹地说:“世人被这种观点蒙蔽很久了,一两句话怎么能说得明白呢?现仅就你的问题来谈一谈。比如侍奉父母,不是从父亲那里求得孝的道理;事君,不是从君主那里求得忠的道理;交友、治理百姓,不是从朋友和百姓那里求得信和仁的道理,孝、忠、信、仁在各自心中。心即理,没有被私欲迷惑的心,就是天理,不用到心外强加一点一滴。以这颗纯洁无私的心去做任何事都是天理,事父便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治民则仁。所以只要在心上修习,去私欲、存天理就行了。”
19、心如明镜,私欲是尘,格物就是去除私欲使心复明,从而关照万物。
20、《王畿集》卷1首篇为《天泉证道纪》③,全文如下:
60段王阳明四句教具体内容汇总
1、对四句教,阳明认为“此是彻上彻下语”。其意思不是说第一句仅仅针对上根人,后三句仅仅针对中根以下人,四句加起来涵盖了所有人的情形,满足了所有人的需要。而是说,四句既适合上根,也适合中下,四句都具有普遍适用性。以无善无恶为核心的四无之进路,不仅没有否定以有善有恶为核心的四有之进路,而且作为无善无恶根本含义的好善恶恶,也保证了其和四有的进路一样,可以免于落入工夫的虚无。
2、④许孚远著有《敬和堂集八卷(存四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36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97—548页),集中未见《九谛》。
3、古人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意思是顺着自己的恶念去行动很容易,就像山崩一样,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不可收拾;而顺着自己的善念去行动,就像登山那样困难,需要持之以恒的信心、毅力。
4、综上,王畿在对无善无恶内涵的理解上和阳明是一致的。他无善无恶不能称为善的观点,则直接违背了阳明将无善无恶称为善的观点。在无善无恶何以得名这一问题上,他的解释也与阳明不同。这一差异反映出,他虽然赞同并宣扬阳明在发用上谈本体、离发用无本体的主张,但他有关工夫之无的一些表述却不免落在未发之本体上讲,与阳明在已发之意念上讲的观点发生偏离。另外,他虽然敏锐注意到四句教中蕴含两条为学进路,但又认为唯有其中的四无才是究竟。至于初学阶段有善有恶工夫的本体动力和积极作用,他都没有看到。他对四无的推崇和对四有的贬低,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将无善无恶引向本体上讲的倾向,都影响了后世对阳明四句教意旨的准确理解。
5、问题:对“仁”的理解的关键是:选项:A:分析B:推理C:认识D:实践答案:(实践)
6、①参见(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2卷本)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8页;(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3卷本)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34页。
7、明镜说(与神秀的说法存在差异)。
8、问题: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意思是:选项:A:遵守法律B:礼仪内化为生命的组成部分C:随心所欲D:遵守礼仪答案:(礼仪内化为生命的组成部分)
9、选项:A:以文化人B:精神文化C:狭义文化D:广义文化答案:(以文化人;精神文化;狭义文化;广义文化)
10、对于日本藏《稽山承语》,中国学术界的讨论已有多年;相比之下,较少有学者注意到涵芬楼影印明隆庆刻百陵学山本《宵练匣》。两者对杨文澄(生卒年不详)与王阳明对话的记载几乎没有差别。《天泉证道纪》开篇说:“阳明夫子之学,以良知为宗,每与门人论学,提四句为教法……”(5)(P1)每者,言其多。至少这里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案例。《(阳明)年谱三》则曰:“我今将行,朋友中更无有论证及此者……”(2)(P1306)如此,两人的对话当在天泉证道之后。
11、选项:A:经验理性B:经世致用C:身体力行D:纯粹理性答案:(经验理性;经世致用;身体力行)
12、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13、在他看来,人的主观意识“心”主管天下万事万物,万事万物。
14、(5)吴震,2011年:《〈传习录〉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
15、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
16、就目前的讨论而言,王畿很好地把握了阳明的主张。不过,在四句教问题上,他也有自己独立的看法。考察王畿看法与阳明的异同,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全面反观阳明的主张,尤其是就现有材料来看,四句教中蕴含的“四有”和“四无”两条为学进路,首先是由王畿在与钱德洪论学时揭示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了解阳明意旨在其后学中是如何发生偏离的。
17、多选题: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体现在()选项:A:人与人的和谐B:人与自然的和谐C:人与自身的和谐D:天人合一答案:(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天人合一)
18、单选题:孔子关于“仁”着重于讲其:选项:A:概念B:定义C:自我修养D:论证答案:(自我修养)
19、徐阶(1503—1583)的《龙溪王先生传》有云:
20、单选题:“天”在儒家那里主要的涵义指:选项:A:上帝B:天空C:自然界D:自然之天、主宰之天、道义之天答案:(自然之天、主宰之天、道义之天)
80段王阳明四句教具体内容汇总
1、反对王畿的“四无说”而主张“四有说”;而后认为良知是“无善无恶”
2、德洪说:“心体是天命之性,原本是无善无恶的。但是,人有受到
3、历史上,《稽山承语》实乃《宵练匣》的一部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125《子部杂家类存目二》提要《宵练匣十卷》:“是书凡分三编:曰《稽山承语》,纪其闻于师者也;曰《烹芹漫语》,纪其闻于友者也;曰《印古心语》,纪其验于经典而有得于心者也。皆提唱心学,阳儒阴释。”(4)(P1075)10卷本《宵练匣》之中,《稽山承语》有多少卷呢?换言之,日本藏《稽山承语》是否就是足本,待考。另外,本文把杨文澄与王阳明这段对话的出处标注为“《宵练匣·稽山承语》”,意在人们对《宵练匣》、《稽山承语》二者的关系多加瞩目。
4、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
5、作者简介丨傅锡洪,中山大学博雅学院。
6、选项:A:朋友有信B:长幼有序C:父子有亲D:君臣有义E:夫妇有别答案:(朋友有信;长幼有序;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7、孔子关于“仁”着重于讲其:
8、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持中贵和思想包括()
9、解析:心里有致良知、止于至善的信念,就如同心上的疼痛一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我,存善念、行善事,这样一来自然就心无旁骛了。
10、解析:有位朋友问王阳明:“读书而硬记不住,该怎么办呢?”
11、心即理:王阳明年少时候还是程朱理学的天下,那时主张格物穷理,认为理是通过格物求来的。但是王阳明曾经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也没有格出什么道理,反而大病了一场。后来王阳明在龙场,置身石棺之中,才终于悟到,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义也是由你的内心赋予的,向自己内心求索就可以。
12、是日德洪、汝中俱有省。
13、问题:本讲中认为王阳明“心学”的基本思想是()选项:A:“心即理”B:“知行合一”C:“致良知“D:“心气一体”答案:(“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14、为方便阅读以下文献,先列出王畿、钱德洪的字、号等信息:王畿,字汝中,号龙溪,以号行,学者称龙溪先生;钱德洪,本名宽,字德洪,以字行,改字洪甫,号绪山,学者称绪山先生。
15、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体现在()选项:A:天人合一B:人与自然的和谐C:人与人的和谐D:人与自身的和谐答案:(天人合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
16、②此处“嘉靖七年戊子冬”,已到公历1529年。盖因王阳明祭日为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即公历1529年1月9日。
17、关于有善有恶,王畿说:“若有善有恶,则意动于物,非自然之流行,着于有矣”“意动于物”指人心为私欲所动的状态。在王畿看来,因为人心为私欲所动,所以必须刻意、执着才能做到好善恶恶,这样一来,好善恶恶就不是出于本体之自然了,亦即是“非自然之流行”了。“着于有矣”的说法表明,王畿理解的有善有恶,正是刻意、执着地好善恶恶。
18、解析:这句话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是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为尧舜。
19、选项:A:耳顺;志于学;不惑;从心所欲而不逾矩B:志于学;不惑;耳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C:不惑;耳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志于学D: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志于学;耳顺;不惑答案:(志于学;不惑;耳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20、近代太虚法师提出阳明“致良知”学说的步骤为:()
100段王阳明四句教具体内容汇总
1、阳明认为两条进路各有适用对象:“四无之说,为上根人立教;四有之说,为中根以下人立教。”(3)因为各自适合不同根器的人或不同为学阶段的情况,所以两条进路本可并行不悖。不过阳明又要求王畿和德洪:“汝中须用德洪功夫,德洪须透汝中本体。”(2)这一要求蕴含深意。
2、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C:教育功能D:决策功能答案:(应用功能;
4、谦虚,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前进、自强不息的态度。而宽大的胸怀,不仅是一个人成熟、大气的表现,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绝妙法门。
5、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定义是:选项:A:爱人B:克己复礼C:其言也訒D:所有关于“仁”的说法的共性答案:(所有关于“仁”的说法的共性)
6、王阳明说:良知只是一个:
7、问题:“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内核。选项:A:对B:错答案:(对)
8、选项:A:原子B:天C:事D:物理学意义上的物质世界答案:(事)
9、夫纯熟后,污秽彻底荡涤,本体也就明净了。汝中的见解,是我用来开
10、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11、无善无恶和有善有恶都处于已发的层面,是对人心好恶如何做到好善恶恶的进路的分类。前者完全出于本体之自然,后者则包含了人为的刻意和执着。在这个意义上,阳明高第、素有“江有何、黄”之称的黄弘纲,其以下所说的,正是从有善有恶到无善无恶的工夫进阶:“太古无为,中古无私;太古至道,中古至德。吾将与子由至德而观至道,由无私而游无为乎?”(《明儒学案》卷第521页)无私而有为即是有善有恶阶段便可达致的中古至德境界,无私而无为则是无善无恶阶段才能达致的太古至道境界。套用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前一境界或可称为道德境界,后一境界则可称为天地境界。
12、6《传习录》与《王阳明年谱》均以记录阳明的言行为目的,且两书也记录了王畿对“有”与“无”关系的理解,因王畿的基本主张已得到表达,故两书不再详细记录他对自身主张的论证,应当是符合情理的。
13、0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14、多选题:本讲中认为“致良知”的基本方法有()选项:A:反躬B:格物C:内省D:齐家答案:(反躬;内省)
15、本讲中认为“致良知”的基本方法有()
16、无善无恶心之体,指“人心”的本然状态,是虚是无,如一张白纸,本身并无善恶之分。万事万物在人的心上的最先表现只是原物的再现,只是复写。我们的心的本体其实从本质上讲就如同一面镜子,通过我们的感官系统: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四肢等等,将外界事物反映到心上,这个过程仅仅是原物的再现,只是表明了事物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第一阶段,正所谓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客观反映,最开始我们仅仅知道的是这个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等的客观实在,无所谓善恶。
17、选项:A:崇德重义B:以人为本C:载道化成答案:(以人为本)
18、解析:人都会犯错,因为犯错是我们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必由之路,但一定要善于改过。从孔子到王阳明,都强调改过,孔子盛赞颜回“不贰过”,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这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
19、孔子曾这样概括他的一生,“吾十有五而(),三十而立,四十(),五十知天命,六十而(),七十()
20、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道的理一定要与现实发生联系才有意义。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动,其实还是不知道。
- 相关句子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100句精辟文案】
绝望教室【49句精辟文案】
教师节快乐漂亮的图片大全【100句精辟文案】
教师节的祝福语有哪些短【100句精辟文案】
祝教师节的祝福语怎么写【100句精辟文案】
画一幅教师节的手抄报【100句精辟文案】
有关教师节手抄报内容【100句精辟文案】
教师节画简单又漂亮手抄报【100句精辟文案】
大家教师节快乐【100句精辟文案】
教师节主题名称温馨【100句精辟文案】
关于安全的古诗四句2篇【100句精辟文案】
教师节祝福语及简短【100句精辟文案】
教师节的诗句古诗大全【100句精辟文案】
教育名言名句大全图片【100句精辟文案】
儿童教育名言名句大全【100句精辟文案】
教室前后励志标语【100句精辟文案】
教师节感谢老师的句子【100句精辟文案】
王阳明最有名的十首诗【100句精辟文案】
教师节的短语祝福【100句精辟文案】
教师节祝福语大全创意【100句精辟文案】
- 热门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