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名人读书法【100句精辟文案】
admin 2023-03-16 经典句子 ℃ -
古代名人读书法(其一)
1、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
2、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
3、这种读之于心,入之于眼,诵之于口,传之于耳,全身心投入式的读书,一定让你读书更高效。
4、孔子读书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还有许多方法,如“多闻多见”、“不耻下问”、“叩其两端”、“择善而从”、“多闻阙疑”、“切问近思”等。其基本精神是:读书与治学的统读书治学原则与读书治学实践的统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阅读学习与非阅读学习的.统一。孔子特别强调阅读目的、阅读动机、阅读态度、阅读情趣、阅读意志等对阅读过程和阅读效果的影响.此外孔子还特别强调,读书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修身为人,循礼治国。这种读书治学的精神规范,直至今天仍具有不竭的时代意义和文化境界。
5、他说:“虽书卷浩繁,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的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6、他第一遍读《汉书》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
7、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
8、“务于精熟”,就是认真精读,力求理解透彻,并烂熟于心。“独观大略”,就是说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与其他三人不同,独树一帜;他是从总体上高屋建瓴地把握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被枝蔓问题所纠缠。看得出来,诸葛亮无论是打仗还是读书,都胜人一筹。
9、作为一代大儒,顾炎武对于读书之法自然有其独到见解。一是广采博览。顾炎武自幼博览群书,对一些经典著作几乎都能背诵,而且非常关心时事,常专心搜罗当时的时事著作、公文、邸报等,对一些重要内容都亲手抄录,尤其是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则广泛参考有关资料,穷源探本,提出自己的看法。
10、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这样反复地进行七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
11、《三国志》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一起读书,但读书的风格和方法却各有千秋。徐、石、孟三人“务于精熟”,而诸葛亮则“独观大略”。
12、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幼年读私塾曾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换句话说就是,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老师当然会吃了一惊,思考良久,自认完美的回答到:“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13、有空的时候,多读书;忙的时候,可以抽空读。
14、因此,无论生活多么忙碌,读书不可停止。
15、“诵”字的原意即大声背诵。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黄庭坚五岁时,已经能够背诵五经。有一天,他问老师说:“从来都称六经,为什么只读五种?”老师回答:“《春秋》不足读也。”这在当时人中是很流行的一种看法,最典型地反映在王安石把《春秋》称作“断烂朝报”的评语中。可是黄庭坚说:“是何言也。既曰经矣,何得不读?”据说他于是“十日成诵,无一字或遗”。
16、司马光还主张读书时要做到“不终卷,不他读”,这本书还没有读完,就不要去读其他的书,也就是反对半途而废。据宋代张耒《明道杂志》记载,他非常推崇同代一位叫何涉的读书人,他的案头上一般只放一本书,要自首至尾读完,读不完的话,绝不去读其他书。实质上,所谓“不终卷,不他读”,就是强调读书要一以贯之,且不可半途而废。
17、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18、耳读法虽然产生于古代,但现今仍有实用价值。已故著名学者邓拓就很推崇杨大眼的耳读法。他说,耳读法很适用于年老而不能看书的人,也很适用于现代的许多大政治家。这些大政治家,往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阅读和处理一大批书报和文件等等。他们既没有三头六臂,于是对一般的资料和文件,就只好由若干秘书人员分别帮助阅读和处理,而把最重要的字句念一两遍,如此看来,杨大眼的耳读法倒并不是落后的方法。
19、怎样具体学习、运用诸葛亮的“观大略”读书法呢?
20、“读书不二”读书法
古代名人读书法(其二)
1、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虽然是有所专指的,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想想看,倘若不论读什么书都去“求甚解”,那你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呢?对有的书就可以“不求甚解”,翻翻便过去了;有的书,可暂时“不求甚解”,等到需要“求甚解”的时候,再“求甚解”。
2、第二遍速读,要求完成第三步复述内容和第四步理清结构的任务。这遍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0字。
3、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这样反复地进行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
4、第四种方法是“立体法”,是鲁迅阅读专业文献的一种方法。是指:先泛读诸家,从“面”读起集中到一个点上,选准著者的专集,再由“点”深入到“史”,再研究著者功绩。这种方法很科学。人们称赞说,既有一般泛读,又有重点“深掘”;既有横断面,又有纵剖面;既有原著的研究,又有辅助读物。这种读书法有利于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的组成,因此被称为立体读法。
5、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
6、二是读书要虚心,不能骄傲自负,认为不管什么书自己都能一读就懂,而实际上却不能了解书中真意。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会懂得为什么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了。我们要明白“不求甚解”不是不解,而是一种读书的方法和意境,真正懂得了“不求甚解”,就会懂得读书的真谛所在。
7、所以,读书一定要用对方法,边读边理解文中传达的思想,然后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起来。
8、现代人读书,用耳的时间越来越多了,“耳读法”还真称得上是一种现代化的读书方法哩!
9、在生活中,读书也是这样,好的书值得一读再读,把问题研究透彻,真正领会书中的要义,带着目的去读书,你能更快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
10、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种每日定量记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了它的行之有效。
11、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一直是读书有道,也很讲究读书的方法。他的“三读”法即是:“复读法”、“抄读法”、“游读法”。
12、学而时习。孔子说:“学而时习之。”这里包含着两个互相联系着的重要方法:在读书时先要“学”,然后是“时习”。孔子提倡带着治学的目的和方法来读书,即“以学为读”,反对“为读而读”。“时习”是指时时反复温习和复习.
13、张溥藉此苦读成名,给自己书斋取名为“七焚斋”,也叫“七录斋”。
14、对抗遗忘最好的方法就是背诵,如果你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背诵,可以通过熟读加深记忆。
15、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有许多关于读书、关于学习的精辟见解,是我国读书理论的奠基人,他所提倡的读书方法归纳起来有:一是要有读书的兴趣,懂得读书的乐趣。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还说“好学近乎知”(《礼记•中庸》),又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这些都是在强调在读书学习过程中要养成好读乐学的良好习惯。
16、宋朝着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17、“心学境界”读书法
18、这样连续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都烂熟于心了。
19、陶渊明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
20、其实,耳读法不仅仅适用于老年人和政治家,它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用。比如,听收音机里的新闻联播、小说播讲、知识讲座等等,就等于是用耳朵读书。走路时可以听,坐在公共汽车里也可以听,甚至是在干某些体力活时,也可边干边听。既省时又方便,真可谓一举两得。录音机是比收音机更现代化的学习工具,我们可以把有关的学习内容〔如外语等等〕,录进磁带〔或能随身听的MP3和手机〕里,随时听、反复听。
古代名人读书法(其三)
1、最后,你会发现,你读过的书,都藏在你的修养气质里,滋养着你的生命。
2、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3、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是很著名的一种读书方法。
4、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伟人、名人总结出一些高效的读书方法,同时,这些读书方法使他们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5、四遍八步”读书法是通过跳读、速读、细读、精读几个步骤,读懂一篇文章的读书方法。它的过程是第一遍跳读,要求完成第一步任务记梗概、第二步记住主要人、事、物或观点。这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500字。
6、徜徉在书籍的海洋,弱水三千,你取哪一瓢饮?
7、“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是读书要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8、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借此机会,打开一本书,让我们一起静下心来,读好书,悟人生。
9、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是很著名的一种读书方法。
10、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
11、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很会读书,也很讲究读书方法。他的“三读”读书法即“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
12、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13、陈善:“入书出书”读书法
14、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15、最后一种方法是“背书法”。鲁迅的背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着“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工整整的小楷字。他把书签夹到书里,每读一遍就盖住书签上的一个字,读了几遍后,就默诵一会儿,等把书签上的10个字盖完,也就把全书背出来了。
16、看完后,可以把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7、书的种类多种多样,什么样的书才能称得上是精品书呢?
18、因此,他认为这三个时间段,最适合用来读书。
19、中年学者王通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掌握观大略读书法,“要紧的有五条:〔1〕要有一定的哲学修养,善于概括提炼。〔2〕既要钻进书中,又能站在书上,独立思考。〔3〕经常注意最先进的知识,站在本学科知识的前沿。〔4〕弄通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原理,尤其是其中的关键者。〔5〕精通唯物辩证法。”
20、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
古代名人读书法(其四)
1、为什么说“不敢稍逾约”?当时人有“三痴”的说法,其中之一便是“借书与人曰痴”。意思是借书不还的事太多,所以书不可以轻易借予人。正因为如此,宋濂不敢逾约,否则再借就难了。
2、读书,还是要有目标的,要不就会迷失方向,把自己困在书的海洋里。
3、然而年幼的王阳明却不这么认为,王阳明的回答是:“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4、他说如果每天熟读300字,那么用三年半的时间就可以全部熟读完毕,如果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
5、读书只求多,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才能读到书里去,读完才有收获。
6、陆游的读书方法:有的放矢法
7、张溥藉此苦读成名,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七焚斋”,也叫“七录斋”。
8、陶渊明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在其《五柳先生传》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长期以来,有人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颇有微词,认为所谓“不求甚解”就是囫囵吞枣,是不可取的。事实上,“不求甚解”是关于读书的一种境界,有两个含义:一是在读书时不应固执,咬文嚼字,钻牛角尖,而应该前后连贯,把握文中深意。
9、顾炎武出门时,常常需要一只骡子,两匹马,带着一车的书上路,每路过一个地方,都要停下来和当地人聊聊天,考察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
10、南宋人陈善词条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11、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
12、学行结合。对此人们一般从学习的终极目的处着眼,把“学行结合”解释为“学以致用”。实标上其中还包含有“以行促学”、“以行助学”、“行即是学”、“行而有疑则思学,学而有疑以行验之可也”等有关底蕴。
13、(3)王梓坤的“抄书法
14、读书千百本,茫然无所知。
15、“大其心”而“使自得”
16、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
17、苏东坡的读书方法:八面受敌
18、郑板桥:“精当”读书法
19、何谓循序渐进?朱熹作了详尽的解释:以两本书而言,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本书而言,则“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他还要求:“未及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20、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古代名人读书法(其五)
1、陶渊明读书只领会要旨,不会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的连饭也忘了吃。
2、读书,让我们内心安静,看到光亮,彼此照见,从而更从容地面对生命中的每一天。所以,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阅读成为最美的姿态,这就是我们共同追寻的美好。今天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老师特意为大家分享几位古人的读书大法,希望各位老师或家长学习后,也与孩子多交流。
3、碎片化阅读需要注意两点:
4、实际上,陶渊明在读书的时候,追求的往往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陶渊明的读书观正如他的生活观一样超然物外,不被凡俗所困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不困于物,不惑于情,读书也这样,不要为个别个别字眼费心劳神,会意即可。
5、很多人认为古老的经典已经是过去式了,然而王阳明却提倡背诵经典,而且这是一条必经之路。
6、读书若能做到提要钩玄,效果必定会好。因为“提其要”,能使自己对书中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一目了然,对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清清楚楚,从而可以进一步了解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钩其玄”,便于把握重点,吃透精神实质,对某些重要观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开拓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提高水平,将书中的营养,化为自己的血肉。
7、意思是说,读记事一类的著作,一定要提纲挈领,抓住要点;读立论一类著作,一定要寻求奥妙,抓住精髓。
8、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很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
9、陈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出入读书法,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既要读书认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
10、这“三到”里,最重要的就是心到。
11、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
12、北宋文豪欧阳修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记字日读”读书法。
13、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的。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约5万多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的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4、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
15、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约5万多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
16、唐代大学问家韩愈在谈到读书问题时,曾说过一句名言:“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后人将他的话概括为“提要钩玄”读书法。
17、耳读法,用耳朵能读书?除非是某些具有特异功能的人。一般正常的人,怎么能用耳朵读书呢?
18、本文原载于《石家庄日报》。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19、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20、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 相关句子
-
名人读书的故事有趣【100句精辟文案】
读书带来的好处【100句精辟文案】
每天读书的好处【100句精辟文案】
读书感悟2000字左右【100句精辟文案】
名人名言简短10字以内读书【100句精辟文案】
鼓励孩子读书的激励语【100句精辟文案】
坚持不懈成功的名人例子【100句精辟文案】
人为什么要读书【100句精辟文案】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可以写什么【100句精辟文
读书手抄报简单大全清晰【100句精辟文案】
关于孝的名人名言8句【100句精辟文案】
教育合作名人名言【100句精辟文案】
合群的好处名人名言【100句精辟文案】
重视安全的名人名言【100句精辟文案】
名人名言关于勤奋【100句精辟文案】
古代经典名言【100句精辟文案】
成功需要毅力的名人例子【100句精辟文案】
五句关于名人读书的名言【100句精辟文案】
关于友谊的名人名言100字【100句精辟文案】
从小立志的名人故事【100句精辟文案】
- 热门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