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语录大全-伤心短句-伤感的句子说说心情短语-美句网

当前位置:美句网 > 经典句子 > 正文
作者:

孟子简介及概要20字83句优选

admin 2024-04-29 经典句子

孟子简介及概要

1、孟子简介及概要200字

(1)、孟宪威院长详细介绍了孟子书院的缘起及未来发展理念。他首先感谢枕戈为他和杜钢建教授结缘而搭建了桥梁,让他知道湖南有个大陆新儒家的首倡者,而且是具有圣贤气象的大儒。2017年3月份,孟宪威参加了杜教授在杜甫书院举行的“姓氏起源”读书会,第一次了解到杜教授提出的“百家书院、千家祠堂、万家族谱”的文化工程。作为孟子的后代,他觉得自己应当义不容辞发扬光大自己祖先孟子的思想,把孟子这一脉的血缘族谱文化通过书院传承下去,于是发愿在湖南创办孟子书院。

(2)、另一个例子是,鲁哀公与孔子谈论,问及孔门弟子,孔子说:

(3)、孟子看得很清楚,滕国的自身都难保,根本谈不上实行他的政治主张。他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离开滕国到了魏国。这时,孟子已经五十三岁。

(4)、不久,孟子便离开宋国到了鲁国。这时候正是鲁平公(约于公元前322年至前302年在位)将要使孟子的弟子乐正子为政。

(5)、接着作者比较说,休谟所说的秩序良好的“家庭—社会”,正体现出许多与儒家相似的美德,尤其是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方面。休谟认为,父母要负担起自然之爱所要求的照拂子女的责任,而子女应当对父母报以感激,表现出虔诚的依恋和顺从的关心。总之,在一个秩序良好的家庭—社会中,每位成员都应当表现出符合仁慈(benevolence)的举动。倘若父母未能表现出自然之爱,那才是不正常的。

(6)、怎样处理休谟在《人性论》与《道德原理研究》中表现出的不连贯呢?作者说,本文不打算讨论这个棘手的问题,而是接受两个阐释学前提:理解休谟所表现出来的差异,认为这是具有理性能力的个人可以区分的;并且为了比较孟子与休谟的观点,本文认可休谟不同时期的作品之间具有内在连贯性。

(7)、第他有个人创见。谈到修养方法时,他畅述自己如何培养“浩然之气”,即是要持守“直”(真诚),并配合“义”(正当性)与“道”(共同规范),长此以往,则此气由内而生,可以充塞于天地之间,无入而不自得。谈到快乐时,他宣称有三种快乐是超越帝王之乐的,亦即“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样的快乐值得我们深思其理。同时,只要做到真诚,则将享受莫大的快乐,他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8)、最后,让我再次向三联书店,向舒炜先生、冯金红女士,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在整理讲稿的过程中还得到了凯风公益基金会的帮助,亦谨此致谢。

(9)、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10)、“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脍炙人口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1]。孟子学徒“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2],在长达四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孟子从身体力行的教育实践中收获了令教育者无比自豪和欣慰的“育英才之乐”,这种乐教的师者精神激励无数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其中。不仅如此,在中国教育史上,孟子继承并丰富了孔子自殷周两代以来所继承和开创的儒家德育思想,他重视家庭、学校、社会、自我等全方位教育,留下大量千古传颂的德育思想遗产,被后世赞称为“亚圣”,其思想魅力超越时代,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发展的里程碑,而且对当下教育改革和教学工作仍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11)、孟子看得很清楚,滕国的自身都难保,根本谈不上实行他的政治主张。他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离开滕国到了魏国。这时,孟子已经五十三岁。

(12)、[7]李学勤.荆门郭店楚简中的《子思子》[J].文物天

(13)、20考研古代文学强化课开始报名!花1年的钱,听两年的课!

(14)、这是一个“士”的形象,这里的“好学”指忠信敬义而言。

(15)、当时各诸侯互争雄长,对知名学者十分礼遇。孟子曾周游齐、魏等大国,“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这些国君所求的是富国强兵之策,因此受重用的是像商鞅、吴起、孙膑、田忌之类的兵法家与纵横家。至于孟子,则依然谨守尧舜爱民之教与孔子修己安人的理想,反对战争与苛政,以致难以说服大国君臣。他年老时回归家乡邹国,与学生一起编订自己的著作《孟子》,传诸后世。

(16)、5)只要经过正确培养,这种人类心理的情感动机就可以发展为“人性美德”。

(17)、孟子(372-289B.C.)生于东周战国时代(475-221B.C.)中期,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他博闻强记、好学深思,不仅正确理解孔子思想,还能踵事增华,善加发挥,广泛应用孔子观点于政治、教育、经济、修养与人生目标上,成为当时最卓越的儒家代表。后世推尊其为亚圣,并以“孔孟之道”为儒家的主要学说。

(18)、3)当面对他人处于危险之中时,上述两种原理就会发挥作用,每个人都会同时产生以上两种情感倾向;

(19)、孟子于公元前318年再度来到了齐国,孟子受到了齐宣王的礼遇,但是齐宣王只是尊重孟子的德行,并不打算实施他的政治措施,孟子再度离开了齐国。

(20)、陈来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和北京大学哲学系讲课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是对先秦儒学思想极佳的入门导读。全书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主线,并穿插了郭店楚简出土儒书和《乐记》中的思想,将先秦儒学的思想来源、核心观点和传承脉络等做了概要的梳理与申说,尤其对孔子的“学论”、孟子的仁义原则高于皇权原则的的儒家左翼思想、儒学与德性伦理学的比较以及对荀子的理解等有新颖独到的阐释。

2、孟子简介及概要20字

(1)、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2)、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扩展资料:《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数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

(3)、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读: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4)、孟子主要发挥了“仁”的狭义方面,这主要体现在他所说的四种互不相同的基本德性之中:仁、义、礼、智。在孟子看来,“仁”显然只是四种基本德性之不过似乎仍是其他德性存在的条件,从而在理论上处于优先地位。在孟子这里,狭义的“仁”主要基于“同情心”,也就是面对他人的不幸遭遇而内心受到触动。这种“仁”作为四种基本德性之根源于人的基本情感倾向,是人之天性的体现。

(5)、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6)、本文将阐述孟子与休谟的道德心理与我们称其为“道德社会”的内容,并提出三项观点。其我们揭示了孟子与休谟之间在道德人性论的主要心理源头上有强烈的相似之处。其我们表明了两人在道德人性论的主要社会源头上也有强烈的相似之处。其我们认为孟子与休谟在有关道德人性论的主要认识来源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我们认为,通过揭示上述诸多相似之处,未来还需要研究儒学与休谟的道德哲学之间概念上的联系,包括二者在道德哲学,特别是仁慈之为道德的心理与社会源头方面的联系。

(7)、为了说明“恻隐之心”,孟子以“有孺子将入于井”作了生动诠释。不过本文作者提出质疑说,如果这个人仅仅是感受到与孺子类似的恐惧感,从而采取符合“仁”的行动,那么孟子的说明就是有问题的。因为在休谟看来,仅仅是同情心不足以使人战胜恐惧。因此作者追问,孟子此处所说的会否是一种“为了”孺子的情感,抑或是与孺子类似和“为了”孺子的情感的混合产物?

(8)、要理解休谟的道德哲学,首先要理解他的人类德性(virtueofhumanity)与人性原理(principleofhumanity)的区别。在休谟看来,人类德性是一种社会德性,例如友谊、感激、公共精神等。这类德性的特点是情感动机的倾向历久而弥新,而非仅仅与他人共情,更为重要的是,这类情感动机鼓励人们关心他人。因此,这种人类德性具有天然的社会倾向,目的是提升公共善。而休谟所说人性原理,指的是未经培养的,原始的冲动,可以引出人类德性。

(9)、孟院长表示,他将左手大力弘扬孟子的思想,完善孟子书院的架构,通过读书会、分享会的形式来传播孟子的思想,右手通过孟子书院来弘扬中国传统艾灸文化,特别是孔孟姓氏的后人来孟子书院学习艾灸等中医外治法技能,一律免学费。

(10)、datongsixiangwang@1com

(11)、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12)、推荐|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1-36批全名录(建议收藏)

(13)、第孟子具有坚定的信念、远大的抱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典范。他自述自己平生的夙愿,就是学孔子,实现以道德仁义安定天下的理想。面对当时“圣王不作”、“邪说诬民”、“人将相食”的战乱局面,他挺身而出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他提出人要“养浩然之气”,要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在生命与正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有“舍身而取义”的抉择,这些闪光的思想,激励着无数炎黄子孙,为国家安危和民族大义而勇往直前,赴汤蹈火,书写着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14)、(福利):34所院校文学考研真题打包免费送!

(15)、(福利)20古代文学考研百余所院校信息汇总

(16)、此段与上例相同,不论哀公所问与季康子所问同时与否,孔子的思想是一贯的。

(17)、在《人性论》中,休谟将家庭视为一个微型社会。他指出,人类社会首要的和最原始的原则就是两性结合的自然欲望,随之而来的是两性共同生活并抚养后代的活动。与抚养后代相伴而生的“关爱”,也就成为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发生联系的原则,从而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微型社会。所以说,家庭作为一个微型社会,主要是由两性结合的自然欲望与父母对孩子的天然之爱连接起来的。在这样一个“家庭—社会”之中,一个主要的目标是父母培养孩子习得某些行为规范。因此在休谟看来,父母一方面基于自身的力量与智慧可以管教孩子,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然之爱,而在行使这项权威时倾向自我限制。

(18)、首先,休谟认为,只有当人们强烈地感到与他人共情,而非只是轻微地共情时,人们才有动机按照仁慈行事。其次,只有当人们注意到他人的详细处境时,才更有可能与他人强烈地共情。再次,只有当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细节上时,才更有可能了解他人的处境。这即是说,只有当人们将注意力集中于身处困境中的人身上,才更有可能与他人共情,有动机按照仁慈行事,并最终培养出人类德性。最后,休谟认识到,人们是可以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指向。休谟这样讲,原本是说人们可以在求索真理的路上保持专注。然而,求索真理并非引导人们集中注意的唯一目的,从休谟的道德心理学角度说,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于道德事务上,同样是合情合理的。

(19)、孟子的心性修养论中“存心”是教化目的,也是修养方法。《离娄下》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19]“存心”就是保持住本性中固有的善心不丧失,能以仁、礼“存心”,时时保持“悦理义”之心的主导地位,这是趋“善”若鹜的舜与普通人不同之处。孟子认为“志”“气”和心的关系极其密切,“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20]“志”与“气”在先秦作为两个词单独存在而又联系密切。“志”“气”都属于精神范畴,“志”即意志、志向,就是理想,它在精神领域起决定性作用;而“气”充斥在人的体内,是人的精神状态的代名词,由“志”引导,反过来又影响“志”的运作。“心”受“志”“气”的制动,两者相生共伴,相互影响,或激发,或制约。孟子所说的“养吾浩然之气”,就是个人通过礼乐等自我修养方式内心时时保有这种自尊、自强和坚毅无畏的精神状态。志、气充盈而专一就可以“反动其心”,促使心志高昂,进而转化为具体实践活动的动力。有了宏大充盈的志气,为君子、为豪杰、为大丈夫、为士人,以广行仁义于天下为志,任重道远,矢志不渝。

(20)、陈来:为什么《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篇?

3、孟子简介及概要50字

(1)、孟子,姓孟,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也就是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孟子》一书,由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记述孟子言行,以及孟子与门弟子和相关人互问互答的书。在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孟子》列入《诸子略》儒家类中,与《荀子》一书地位相当。到了唐代,韩愈《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孟子》其书的地位随之而大幅提升。到了宋代,程颖、程颐极力表彰《孟子》,朱熹又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之后,《孟子》就由子部被提升为经部的著作,成为儒学的重要典籍和科举考试必读经书。

(2)、[18]邬智,刘良华,孙侠.孟子的“明心论”与荀子的“博学论”的比较[J].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04):1

(3)、“爱”如果是爱好,“智”如果与学习有关,则孔子思想中有一个观念很值得注意,那就是“好学”。“好学”绝不是孔子思想中一个普通的概念,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好学”是孔子思想的一个具有核心意义、基础性的观念。

(4)、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 

(5)、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6)、其次,孔子讲的学不止于知识的摄取,也包含着在哲学上的抽象与思维上的提升。

(7)、鲁平公将要去拜访孟子,因为他所宠爱的小臣臧仓说了孟子的坏话,而又改变了主意。乐正子把这件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孟子。孟子很有感慨地说:“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孟子这时已经六十几岁,便回到老家邹国,不再出游了。

(8)、陈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教育部社科委哲学学部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华朱子学会会长。著作多种,除三联书店已出版的“陈来学术论著集”十二种外,还有《东亚儒学九论》《孔夫子与现代世界》《回向传统》《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等。

(9)、2020文学考研峰哥私教班,今晚开始报名!

(10)、张和刚说:“我们从初中开始,就接受孟子思想的影响。孟亚圣教导我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等,这成了很多人的座右铭。正值杜钢建老师发起的‘百家书院’如火如荼发展之际,由孟子的后人孟献威先生在湖南创办孟子书院,弘扬孟子精神,可谓恰逢其时,恰逢其人。”

(11)、孟子约于齐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再游齐国,受到礼遇。齐宣王见到孟子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回答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12)、《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13)、作者提到儒家的两个相关概念:“思”与“恕”。“思”即思考,指的是将关注集中于对象,或是通达和反思某人已经了解的知识。作者认为,正是“思”这一过程将人们的关注点集中于认识客体(subject),从而揭示了“仁”的认识源头。“恕”即同情的理解,在《论语》中,“恕”描述的是具有消极意义的行事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恕可以被理解为对他人情感状态的关切,指的是将自身置于他人立场上考虑问题的能力。从本质上讲,“恕”是一种扩展人先天的同情感的认识能力,并决定了人们按照“仁”的要求去行事。

(14)、这就是说,有忠信之德者并不少见,但“好学”之人则难乎见矣。从这句话也可看出孔子是把“好学”看得比“忠信”更为难能的一种品质,虽然在道德德性的系谱中“好学”不见得比“仁”“忠”更高(忠信本来是春秋时代最重要的德行)。

(15)、《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16)、1999年至2000年,我应邀在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书一年。本书是我在1999—2000学年的春季学期在中文大学哲学系开课的讲稿。该课程的名称为“先秦儒学”,对象是中文大学哲学系的本科学生。香港的学期比内地略短,一般每学期13周,我依据课程的要求,拟定了课程的大纲,边写讲稿边讲课。于是在课程结束的时候,我的手中就有了这一叠先秦儒学的讲稿。我讲这门课程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主,中间插入《礼记》的数篇(郭店楚简的部分也是作为与《礼记》同类的文献来讲述的)。当然,由于时间的限制,还是有些原来拟定的内容如《乐记》并没有讲到。另外,该课程第一周所讲,是“儒家思想的根源”,讲授内容主要利用我的同名著作,所以这一部分并没有新写讲义。虽然如此,先秦儒学的基本面貌在本稿中还是大体呈现出来了。

(17)、附录香港中文大学1999—2000年度科目考试

(18)、孟子重视心性修养教育,值得我们思考当代教育的意义和境界问题。在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下,现代教育有一种偏颇,即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教育最终沦为一种实用、功利的生存手段。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基石,目的在于培养人,一旦出现这种不重视道德教化的偏颇,即便成才,培养的也只是钱理群教授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23],这严重拉低了教育的终极目的和境界追求。教育的终极目的是立德树人,是个体人在经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媒体教育之后实现的自我教育,这需要全力加强个人的心性道德修养,从而达到自我终身教育的最高境界。反之,也不能只重视道德教化,而忽略知识传授和技能提升的重要性。“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24]序、庠分别是夏商周三代时殷、周两朝的学校,孟子强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要密切联系。除此之外,孟子的具体教学方法丰富且运用娴熟,如,鼓励因材施教的“君子教者五”“博学约反”,反对“一曝十寒”“一心二用”等。可见,他也很重视和强调以知识和技能传授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25]孟子强调人的全面素质的提升,他的心性修养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独特贡献。他要求每个人要身心合要处理好自己和自己内在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处理好自己与社会他人、与世界宇宙的关系,从这个层面来说,心性修养教育也是最根本的教育。

(19)、《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0)、《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4、孟子简介30字左右

(1)、首先,“思”这一概念在孟子的整体思路中是重要的,但作者对它的概括似有可议之处。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思”这一概念主要被用在区分“大体-小体”上。孟子所谓“大体—小体”,前者指的是以“仁义礼智”为代表的的德性,后者指的是感官物欲的刺激。区分二者的主要标准固然有“思”这一官能的运用,而“思”的目标,并非是获得某些“对象性”的认识,而是重新焕发人“心”的道德主体作用。也就是说,在孟子的语境中,“思”并非是一个对象性的活动,而是一个“自反性”的过程。

(2)、北京大学哲学系本来没有本科的先秦儒学课程,2004年前后课程体系改革,增加了本科学生的断代哲学选修课。2008年我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开过一次本科生的“先秦儒学”课程,讲课时用的就是这份在香港的讲稿。由于北大的“先秦儒学”课是每周两学时的课,讲到孟子的一半即告结束。当时选课听讲的赵金刚作了课堂笔记,后来有一次他问我,老师在北大讲的课,一般很快就会出新书,可是“先秦儒学”讲的内容,为何好久都不见出书?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想过。我想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觉得此稿不是学术专著,只是讲义,故未予重视。再一个主要原因是,讲稿是手写的,字迹尚属潦草,除了我自己外,打字员大概不会认得,而我又总是忙于新的研究,没有时间和心情自己重新电脑录入,所以也就从来没有考虑过将此讲稿付印。

(3)、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篇目有:《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主要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

(4)、齐宣王想效法齐桓公、晋文公图谋霸业;孟子的政治主张却是效法“先王”,实行“仁政”。他讲的“保民而王”、“制民之产”的道理,虽然注意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长久利益,但并非“富国强兵”的当务之急,从而被看成“守旧术,不知世务”。

(5)、这里显然讲了好几个方面,如默而识之属思,诲人不倦属教,但“学而不厌”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确是一致的,体现了一种对学习活动的无条件的喜爱。这里“爱学”“好学”正与“爱智”成为对比,所以:

(6)、1980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哲学史学会主办。本刊是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的高端杂志。研究范围包括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哲学流派、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与哲学史家以及中国哲学典籍与文献的考辨、域外中国哲学史研究成果的追踪介绍和分析评论等。

(7)、孟子并非提倡关心的范围只能是有限的。从理论上讲,“仁”的考虑应该是广泛的,应当包括每一个人。但孟子反驳墨家的关键之处在于,墨家要求人们一视同仁地爱所有人不符合人的天性,墨家的主张无助于“仁”的恰当培养。特别是在和墨家人物夷之的论辩中,孟子使其意识到,墨家的无偏倚性承诺终究无法克服自身对近亲的天然的情感依恋。所以说,尽管孟子认可墨家所说“泛爱众”的主张,但他仍然坚持儒家一贯的“等差之爱”,也就是承认,人们的情感倾向天然地带有偏倚性。而且孟子意识到,需要发展出一种真正的人类德性观念,从而容纳人类天性的有限性。因此,孟子的主张相当于是从人内在的偏倚性立场出发,来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并扩展这种情感。

(8)、孟子(约公元前390年—约公元前305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周朝诸侯国邹国(今山东省邹城)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9)、本文的第一部分就是要解释孟子与休谟在道德人性的心理源头的主要观点。本文提出,孟子与休谟在论述从人之天性的本质方面——同情(sympathy),到他们所认为的人的基本德性——仁慈(benevolence)方面,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10)、孟子再游宋时,宋君偃早已自立为王。”孟子说,汤、武行王政,他们的征伐,是从水火中拯救百姓,诛杀残暴的君主,得到天下人的拥护,“而无敌于天下”。“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他又离开了宋国。

(11)、JeremiahCareya,锡耶纳学院哲学系 

(12)、本文之所以讨论孟子与休谟在道德人性论方面的相似之处,却并非主要出于“认知正义”的动机,而是主要由于他们二人在道德人性的源头上体现出的哲学性相似(philosophicallycompelling)。本文要讨论的并非二人在伦理学方面的具体观点,而是为他们自身所认可的道德人性的心理、社会源头,并希望以本文的研究,为探讨道德人性论作出贡献。

(13)、大同思想网总编枕戈作了主题演讲。他首先祝贺孟宪威院长心想事成,在短短不到2个月,不但自己快速扎根到湖南这片热土,还神速地创办了孟子书院。枕戈说:“当我走进孟子书院时,看到前面是孟圣人的像、孟氏列祖列宗的牌位,左边墙上挂着艾叶,右边墙上摆着各种典籍,整个房子古色古香,感觉到,这才是我们中国人的家园呀。”他称赞孟子书院是“他见过的最温馨最精致的书院”,这类书院可称作“家庭书院”,有着家的温馨。道不远人,道在人间,道在生活中,把书院建在社区,建在家庭里,也许这更符合杜钢建教授发起“百家书院”的初衷。而古代的书院也大多是读书和生活结合的空间。

(14)、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

(15)、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的主要继承人,后世把他的学说与孔子学说并称为“孔孟之道”。孟子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很难用简短的文字加以说明。这里摘其要者,概述以下几点:

(16)、这样一来,孟子所说的等差之爱就被赋予了相当具体的内涵,并且与现实生活情境发生了关联。“仁爱”,也即等差之爱,不仅具有心理基础——恻隐之心,而且也建立在它的社会基础——孝之上。在孟子看来,孝亲之爱并非仅仅是家庭背景中习得对他人的关爱,更重要的是,人天生就有爱他们父母的倾向。正是从“孝”出发,人们才能习得“仁”的心理基础,并逐步培养起这一德性。可以说,培养“仁”的过程,正是始于孩提之时依恋父母、并受父母爱抚的情感体验。

(17)、作者此处的回答引用了《梁惠王上》篇中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孟子向齐宣王讲述了他所听闻的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说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而这正是齐宣王能够成为真正的“仁君”的根芽。只是宣王的仁心未经过培养,所以不能及于人。而孟子给出的方法正是要宣王反思这一情境,使其仁心可以及于民众。那么,“反思”(reflecting)何以可行呢?

(18)、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衰微后,

(19)、《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20)、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衰微后,

5、《孟子》简介50字

(1)、关于大同思想网:大同思想网是由大陆新儒家代表、湖南大学法学院原院长杜钢建、青年学者枕戈、天地人律师事务所邹红艳律师、岳麓书院唐宏站博士发起,并有学界代表人物郑佳明、卢德之、陈明、秋风、林安梧、黄玉顺、伍继延、杜文忠、韩星、何真临、曾亦、韩秉欣、黄守愚等一大批学者支持的文化学术网,于2012年9月1日在湖南长沙成立。网站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践法治中国为当下目标,弘扬王道文化、中道思想、大同理想,并希冀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大潮中,大同思想网已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国学网站之一。

(2)、惠王见到孟子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最反对国君言利,所以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3)、第他有坚定的立场,以追随及发挥孔子思想为职志。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仁”,孟子则具体描述“仁政”的作为,如“仁政必自经界始”,就肯定了农业社会须以划定田界,使百姓安居乐业为基础。孔子推崇古代圣人,孟子则区分四种圣人(圣之清者、和者、任者、时者),使人人皆有可能达成此一目标。

推荐句子
相关句子
热门句子


美句网,分享优美的伤感句子,这里为您准备了很多的伤感语录,伤感说说,伤感短句,伤感短语,伤感的句子说说心情,伤心的句子说说心情等美句大全!
Copyright 美句网 www.sonymi.com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蜀ICP备202201585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