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语录大全-伤心短句-伤感的句子说说心情短语-美句网

当前位置:美句网 > 经典句子 > 正文
作者:

韩愈作者简介以及作品117句优选

admin 2024-04-29 经典句子

韩愈简介及代表作

1、韩愈简介代表作名言名句

(1)、  平台有对采用稿件进行编辑和版面设计的权利,但不提供制作预览。

(2)、苏辙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出生,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祐六年(1061),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

(3)、《全唐诗》编其诗十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2首。

(4)、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反对藩镇割据。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潮州,后因治政突出,迁袁州,即今江西宜春,刺袁州史。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5)、  契嵩,13岁出家,各地游方之后,在云宗三世晓聪门下得悟。他广泛阅读佛教经典,同时钻研世间儒道经史著作,在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写成了《非韩》一书。全文针对韩愈鼓吹儒家道统、仁义、性情而批评佛教的34篇文章,用34篇专文予以一一批驳,说明“非韩公者,公非也质于经,以天下至当为之是非,如俗用爱恶相攻”。就是说,韩愈不是根据经典、以天下的公理为标准来论是非,而是像世间俗人那样从个人好恶感情出发来攻击别人(排佛)。《非韩》书中,契嵩尽量利用儒家的观点来批评韩愈,论述中常常引证儒家经史典籍,有许多切中要害。这是佛家对韩愈排佛言论的一次集中反击。

(6)、第三层意思是韩愈观点的集中体现,讲的是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所谓“道”,即是规律,顺道而为,则万事兴旺;逆道而行,则必败亡。

(7)、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 唐宋八大家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8)、韩愈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观比较复杂。他政治上提倡仁政,反对官吏对人民的搜括,要求朝廷宽免赋税徭役,表现了他关心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是他政治思想中的进步的一面。他热烈地提倡儒家正统思想,这是和他的政治思想适应的。但他也宣扬了儒家学说中的封建伦理观念,维护封建制度,这当然也是错误的。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超越历史,具有我们当今的思想。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韩愈的思想还有矛盾的一面,他努力维护道统,但往往又不自觉地破坏了道统。他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具有现实性和战斗性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他的散文成就是有杰出的、十分重大的影响的。文学成就

(9)、诗歌表现手法上,韩愈也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用写赋的方法作诗,铺张罗列,浓彩涂抹,穷形尽相,力尽而后止。

(10)、  大颠是石头希迁的嗣法弟子。石头希迁和马祖道一的禅法后来成为中国禅宗五宗之源。韩愈是性情中人,对佛法隔膜,不能完全理解,但也感受到了佛门高僧超越世俗、理事圆融的境界,才因之产生敬意。再细考,除大颠外,韩愈和许多僧人有诗文来往,如澄观、元惠、灵师、诚益、僧约、文畅、澹然、无本、广宣、颖师、秀禅师、高闲、令纵等。他赞赏文畅喜文章、元惠爱山水、颖师善琴艺、高闲精书法……他可以不深参佛学义理,但这些名僧的人格魅力对他了解佛教不会没有影响。

(11)、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便问: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去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完婚。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卢小姐果有见地,接着说道: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卢小姐一听,嗤地笑出声来,说道:你真是个聪明人啊!随即展纸挥笔,写道: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韩愈捧赠言,一阵沉思:此乃小姐肮腑之语啊!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个字:退之,给自已起了个新名字。

(12)、►孟州“嫂娘”走上中原大舞台大型现实题材曲剧《嫂娘》在省人民会堂汇报演出圆满成功

(13)、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14)、 韩愈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尊儒反佛为题材的代表作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嘲讽社会现状为题材的杂文有《杂说》、《获麟解》;传记文《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等;抒情文《祭十二郎文》等,都非常著名。韩愈是一个语言巨匠,他的语言鲜明简练、新颖生动,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15)、作者简介:冯巧英河北清河人,1965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历任山西浑源师范教师,山西朔县师范教师,山西雁北师专教师、学报主编,山西太原大学古典文学教授、中文系主任。潜心研究佛学典籍多年,如今,仍致力于佛教文化的研究与探索,笔耕不辍。主要著述有:《昙鸾集注释》、《安乐集》注绎、《清凉三传》注释、《永明延寿大传》。主編《山西佛道摭存》等古文史及佛学论文多篇。是一位秉性耿直、博学多才、低调朴实、治学严谨的女中豪杰。

(16)、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17)、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聃是老子的字。之徒:这类。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论语·述而》原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必:不一定。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18)、韩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即唐宋八大散文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试、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19)、下面的小雨,雨中狮子跟马说:.........

(20)、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世称“韩文公”。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2、韩愈作者简介以及作品

(1)、但他过于追求新奇,不免流于险怪,强调“以文为诗”,又不免使诗变成“押韵之文”。

(2)、苏轼:著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等。

(3)、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4)、韩愈的诗风在中唐诗坛上开创了一个重要流派,其笔力雄健,气势凌厉,这对纠正大历以来诗坛软熟浅露的诗风,是有着积极作用的。而《调张籍》就正像诗界异军突起的一篇宣言,它本身最能体现出韩诗奇崛雄浑的诗风。

(5)、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6)、韩愈是位重要的思想家。在宋儒眼中,孔、孟之下,便是韩愈。他在儒学式微,释、道盛行之际,力辟佛、老,致力于复兴儒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其实就是复兴儒学的重要手段。

(7)、故天道乱,而日月星辰不得其行;地道乱,而草木山川不得其平;人道乱,而夷狄禽兽不得其情。天者,日月星辰之主也;地者,草木山川之主也;人者,夷狄禽兽之主也。主而暴之,不得其为主之道矣,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8)、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 ,代表作《权书》《衡论》《嘉祐集》

(9)、  其《表》攻击佛教徒“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古老的话题。早在汉末《牟子理惑论》就早已对当时攻击、非难佛教的这个话题进行过辨析。数百年间佛教早已将中华传统思想吸进自己的教义之中。如对君臣之义,牟子说沙门“修道德、崇仁义”与圣人无异。晋高僧道安更以佛教“佐化”为己任,提出了“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这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原则。唐太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赞叹玄奘取经的大功德,肯定玄奘译经“泽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到韩愈生活的时代,皇室尊崇佛教,高僧大德为朝廷和万民求福祉,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至于“父子之情”,牟子就说过“至于成佛,父子兄弟皆得渡也”才是“大孝”。佛经里劝孝的内容很多,如《佛升㣼利天为母说法经》、《父母恩重难报经》、《盂兰盆经》等,更多的散在各种经文中。初唐四杰的杨炯就有《盂兰盆赋》,详细记述了武则天在如意元年亲自将盂兰盆恭送佛寺的一次盛大法会。到现在,虽然许多人已不知道“盂兰盆节”,但七月十五祭祖还是城乡传统习俗之一。所以到中唐了,韩愈还攻击佛教“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是有点像抡完三板斧的程咬金,属乱劈乱砍了。

(10)、其诗亦别开生面,勇于创新,工于长篇古风,采用散文辞赋的章法笔调,气势雄浑,才力充沛,想象奇特,形成奇崛宏伟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李、杜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

(11)、美编简介:曹晋丽 网名宝丽。立志走在经典教育的道上,直至明心见性成为爱。人生信条:心念决定命运。

(12)、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世称韩昌黎或韩文公。他政治上主张天下统反对藩镇割据;文学上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代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等。

(13)、  从以上诸多事例可以看出,韩愈是真诚地要排佛,骨子里却深烙着佛教文化的印记。为什么会这样呢?除前面所说这是一个思想界完全受佛学支配的时代大背景外,陈寅格先生还有更深刻的解说。在《论韩愈》中陈先生指出:“退之从其兄会谪居韶州,虽年颇幼小,又历时不甚久,然其所居之处为新禅宗之发祥地。复值此新学说宣传极盛之时,以退之之幼年颖悟,断不能与此新禅宗学说浓厚之环境气氛中无所接受感发。然则退之道统之说,表面上虽由孟卒章之言所启发,实际上乃因禅宗教外别传之说所造成。”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幼年时期所受影响是很难分开的。

(14)、译文: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15)、韩愈—(768—824)字退之,今河南河阳人。官至刑部侍郎。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品《韩昌黎集》

(16)、►(FM7孟州微广播)《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笔下小人物的辛酸和无奈

(17)、但韩愈为诗的新的特点,还不是表现于这类作品,而在于他那“以文为诗”的一些篇什。如《山石》、《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对于这样的作品,前人多所评论,方东树《昭昧詹言》谓前篇乃“古文手笔”,后篇亦“古文笔法”。这样的“手笔”和“笔法”,和初唐、盛唐的前辈诗人相比,显然有不同者。因此,叶燮《原诗》认为“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所谓“大变”,正是韩愈之诗新的特点。韩愈的诗歌作品山石

(18)、►《悦读会》丨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被打垮

(19)、《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和《论淮西事宜状》都有这个特点。当然,最有代表性的文章还是《论佛骨表》。其中所讲的就是“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的话。

(20)、“业精于勤”源自韩愈的《进学解》一文,原句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大致的意思就是,学业和事业一样,是在勤奋和勉励当中日渐精通和旺盛的,然而它们也很容易在极易上瘾的游戏享乐中被荒废和淡忘;良好的道德行为是在平日里沉心静气的思考中,渐渐养成的,不过这也很容易在跟随世俗,对自己要求不严下败坏。

3、韩愈简介及代表作品

(1)、  其“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这是从古以来,儒家经常动用的“武器”之所谓“夷夏之辨”,他们认为中原以外其他民族事事不如天朝。实际上唐朝文化是多元的,建国之后便兼收并蓄,并未歧视外来文化及宗教,只不过韩愈所处的时代距“安史之乱”不过几十年,普遍对其他民族心存忌惮,以儒家自命的书生和大臣们为了挽救日下的政局。又抬出“夷夏之辨”的论调做他的立论武器罢了。

(2)、《南山》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全诗102韵,长达一千多字,连用七联叠字句和51个带“或”字的诗句,铺写终南山的高峻,四时景象的变幻。令人读来,虽觉十分详尽,却又颇为烦琐。

(3)、《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

(4)、作者文责自负,如有抄袭侵犯他人权益,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连带责任。

(5)、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代表作《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

(6)、韩愈病逝,终年五十七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7)、王安石:著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8)、《韩愈文集》的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今人整理注释的韩集有马通伯《韩昌黎文集校注》、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童第德《韩集校铨》等。另外,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陈景云、王元启、沈钦韩、方成和今人徐震。

(9)、  韩愈到潮州后和当地著名禅师大颠交往,《五灯会元》卷五记载了这段公案:韩愈向大颠三次问道,不悟,最后在侍者处“得个入处”。对此,从当时到后世都有人指责,有的甚至认为是佛家生编出来的。如果说韩愈从此改变排佛立场,恐怕不确,但韩愈对大颠等的尊敬,也不是佛门造出来的,留存下来的大量诗文足以证明他态度的微妙变化。首先,从遭贬到潮州与大颠交往后,就没有出现过排佛文章。更有力的证据是给大颠的三封书简,用词的谦卑,除给皇帝上书外,别的书信中极为少见。如“切思”、“参谒”、“垂见”、“伫瞻”、“驰望”,等等。之后,韩愈调袁州时还向大颠赠送衣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转变?从韩愈说,他一生排佛,年过五旬,为排佛而受到重处,他会反思,为什么600年来佛教日益昌盛,深入人心。到潮州后“远地无与语者”,听说当地有高僧,难免会有了解佛教的念头,遂有意结交。《祖堂集》载:韩愈三次召请大颠,大颠不应,后来听说新来刺史是排佛的韩愈,大颠主动下山来见,盘桓了十几天。韩愈在《与孟尚书书》中对大颠的评价是:“颇聪明,识道理……实能外形骸以理自胜,不为事物侵乱。与之语虽不尽解,要自胸中无滞碍,因与来往。”

(10)、►我承诺,我接力!希望孟州人都能够转发起来!!

(11)、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①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②,窆③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⑤!自今已往⑥,吾其⑦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⑧其成;长⑨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12)、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代表作《欧阳文忠公集》

(13)、由此可见,《师说》不仅严正地驳斥了那些愚蠢的诽谤者,更可贵的是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这些思想把师的神秘性、权威性、封建性大大地减轻了;把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了,平等化了,把师法或家法的保守的壁垒打破了。这些思想是和他后来发展的“道统”思想矛盾的。这些思想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这是唐德宗时代在相对的稳定局面之下,城市繁荣、商业经济发展的反映。

(14)、辽宁省图书馆藏宋刻《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第十一卷中收录了韩愈散文《原人》。

(15)、古之学者(1)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3)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6)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7);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是故(10)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6)、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17)、  韩愈排佛的代表作是《论佛骨表》。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宪宗李纯迎法门寺佛舍利入皇宫供养,韩愈冒天下之大不韪上了这通表,谏迎佛骨。结果当然很惨,虽保住了性命,却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潮州作刺史。南下途中写了那首有名的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表明心迹。 

(18)、诗注以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较好。

(19)、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官左拾遣。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品有《杜工部集》

(20)、但韩愈为诗的新的特点,还不是表现于这类作品,而在于他那“以文为诗”的一些篇什。如《山石》、《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对于这样的作品,前人多所评论,方东树《昭昧詹言》谓前篇乃“古文手笔”,后篇亦“古文笔法”。这样的“手笔”和“笔法”,和初唐、盛唐的前辈诗人相比,显然有不同者。因此,叶燮《原诗》认为“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所谓“大变”,正是韩愈之诗新的特点。

4、韩愈简介及代表作品介绍

(1)、  谈唐宋八大家必须从“古文运动”说起。汉魏六朝数百年间,骈体文过度膨胀,直至国家的整个奏议、论说、公文、信札等实用文领域全部骈偶化,只讲形式,内容空洞。到唐初,国家规定了《五经正义》,官家讲课,官吏考试都以定本为准,形式上严格对偶、六字交错、声律、用典的格律文成为规范,造出来大批不痛不痒、半死不活的文字。这才有中唐韩愈等振臂而呼,发出了“文以明道”、“惟陈言之务去”等古文运动的宣言。“古文运动”并不是单纯的文体、文风革新,古文家打着恢复先秦散行单句“古文”的旗号,企图以此复兴儒学,振兴儒家道统,同时也想用自由书写来抒发政治见解和实际生活的感情。

(2)、►(FM7孟州微广播)60后孟州人的童年记忆《皂荚树下》

(3)、《马说》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4)、《祭十二郎文》写于贞元十九年,是为祭奠十二郎,即韩愈的侄子韩老成而作。韩愈自小由长嫂郑氏抚养成人,与十二郎共历患难,感情深厚。但是长大之后,海角天涯,很少见面。

(5)、但是,韩愈最具独创性和代表性的作品,则是那些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奇意象著称的诗作。他“少小尚奇伟”(《县斋有怀》)、“搜奇日有富”(《答张彻》),天生一种雄强豪放的资质,性格中充溢着对新鲜奇异、雄奇壮美之事之景之情的追求冲动,而他一再提倡的“养气”说,更使他在提高自我修养的同时增添了一股敢作敢为、睥睨万物的气概,发而为诗,便是气豪势猛,声宏调激,宛如江河破堤,一泻千里。

(6)、韩愈这条鱼骑着喇叭,用靶儿飞镖打小红旗,飞镖不听话飞回来扎在自己的腿上,流血......

(7)、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8)、韩愈通过三个层次阐明自己的观点。第一层意思讲的是人从何而来。

(9)、译文:不要说官事冗杂,年纪老大,已经失去了少年时追赶春天的心情。请你忙里偷闲地先到江边游春散心,看看如今的柳色是否已经很深。

(10)、我们常见的韩愈的著作为《师说》,是韩愈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文中虽也正面论及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为师等问题,但重点是批判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就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要精神看,这是一篇针对性很强的批驳性论文。

(11)、苏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等。

(12)、宋刻《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第十一卷中收录了韩愈早在宋代便为人所推崇的一篇代表作品,名为《原人》。

(13)、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号颍滨遗老,代表作《栾城集》《诗集传》《龙川略志》《论语拾遗》《古史》

(14)、韩愈文章之“发言真率,无所畏避”,不仅表现于他在君主面前敢说真话,而且还表现于他不顾儒家的传统观念,敢讲违背旧说的话,甚至说了同自己别的文章互相矛盾的话。例如《读墨子》一文曾说“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15)、因此四事,成为对衡阳人文历史影响最深远的大文学家。

(16)、形于上者谓之天,形于下者谓之地,命于其两间者谓之人。形于上,日月星辰皆天也;形于下,草木山川皆地也;命于其两间,夷狄禽兽皆人也。

(17)、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二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二十五岁后,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三十六岁后,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18)、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把韩文与杜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19)、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时人有“韩文”之誉。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20)、韩愈为文的又一特点是突破传统写法。例如墓志铭这一文体,在韩愈笔下,便颇有新的特征,形式多样,甚至“一人一样”(李涂《文章精义》)。与墓志近似的文体,还有哀祭之文。这类文字韩愈也有独创,不同寻常。

5、韩愈简介和代表作品和古诗

(1)、  我们试对《论佛骨表》的主要论点做一分析。

(2)、《答张十一功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驿梁》

(3)、但是,韩愈最具独创性和代表性的作品,则是那些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奇意象著称的诗作。他“少小尚奇伟”(《县斋有怀》)、“搜奇日有富”(《答张彻》),天生一种雄强豪放的资质,性格中充溢着对新鲜奇异、雄奇壮美之事之景之情的追求冲动,而他一再提倡的“养气”说,更使他在提高自我修养的同时增添了一股敢作敢为、睥睨万物的气概,发而为诗,便是气豪势猛,声宏调激,宛如江河破堤,一泻千里。

(4)、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5)、韩愈文章的另一特点,是不但真率、大胆、慷慨激昂,而且还写得自然随便、如话家常。这类文章和他的《原道》、《原性》诸篇的面貌不同,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促膝谈心,无所拘束,生动活泼。《与崔群书》、《与孟东野书》、《答崔立之书》、《题李生壁》等,都属这类作品。例如《与崔群书》先说自己对崔群为人的认识,中发贤者不遇之叹,后讲自己困穷之状,是一篇感慨很深的杂文。

(6)、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7)、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8)、曾巩,字子固,代表作《元丰类稿》《隆平集》

(9)、《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

(10)、  往事越千年,我们今天怎样看待韩愈排佛呢?

(11)、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

(12)、韩愈将人视为天地间的主人,作为主人如果随意糟蹋天地运行规律,放纵天地间的祸乱,那就不是“仁”,所以韩愈认为真正的圣人应该施仁义并惠及普天之下,让万物得到本应拥有的太平。

(13)、韩愈文章之“发言真率,无所畏避”,还不仅敢于不顾儒家的传统观念,有时也敢于突破社会上的流俗之见。例如他写《讳辩》一文,是专为李贺不得应举而发表的意见。

(14)、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15)、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

(16)、苏洵父亲苏序,母亲史氏,有两位兄长苏澹、苏涣。苏洵少时不好读,19岁时娶妻程氏,27岁时立下决心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苦读,学业大进。

(17)、考试时,常见诗句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出题问对应的作者韩愈或者作品《师说》。或者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哲学原理考察。除此之外,易考“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这些称谓对应的人物韩愈,我们也得简单的去知道“落进下石”的典故对应的人物为韩愈。这为唐宋八大家人物中韩愈的常见考法。

(18)、  反观韩愈言行,他幼年曾生活在南禅宗成熟地区,禅学正生机勃勃地弘传,佛教禅学给他打上了启蒙式的烙印。被贬潮州后与大颠等交往,又使他感受到了高僧“实能外形骸以理自胜,不为事物侵乱”的超脱世俗,从此没有了公开反佛的文章。除去怕皇帝不高兴外,他的思想也有了些变化。是否可以说,使韩愈对佛教了解和后来对僧人亲近以至尊敬,是由于他接触了佛教正法和高僧。历代高僧、名僧对佛法的弘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看来,敢不慎乎?

(19)、  当然,《论佛骨表》千年来受人追捧,也还是有其道理的。《表》中说“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生业”,指出了百姓对佛教狂热,会影响“生业”,对社会经济带来影响。又,“焚顶燃指,解衣散钱……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伤风败俗”。中国古代孝道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当时,有一些信佛者为了表达虔诚,采用了类似自残的行为,韩愈看到崇佛对民风习俗的影响。以上两点从儒家观点是可以明显得出的。其实,《表》中一再提迎佛骨对“百姓”“老少”“士庶”的“惑众”影响,还隐藏着一个更大的隐忧,那就是佛教僧团严整的道风,本身就有一种组织群众的作用。从南北朝起,北方大量造像,留下了许多会社供养的碑记,碑上所载会社不是一族一姓,甚至不是一个行业、一个村镇的人。会首是组织者,佛像是核心,寺庙就是集中聚会场所,因而在被认为是“一盘散沙”的古代农村,这是一支隐形的社会力量。隋朝初年不就有弥勒下生信仰者冲皇宫、门卫礼拜的旧事吗?韩愈等儒者对此所感,但又不能拿未成事实危言耸听,所以没有明提,只拣明显不合儒家道统的说。他一再劝诫皇帝不要给信佛热加温,包含了更多的感觉在内。《左迁至蓝关侄孙湘》的第三局“欲为圣明除弊事”,这个“弊”字内容很丰富。《论佛骨表》最为人称道的,是表文最后的表态:“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一片忠君之心,着实令人感佩。

(20)、原创首发,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拒绝一稿多投。第一次投稿附百字内简介加个人清晰生活照一张。

(1)、诗中第五六两句,更是具有千古佳句之妙,“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诗人以此比喻来写那些妄图诋毁李、杜的轻薄后生,设喻贴切,形象生新,后世提炼为成语,早已家喻户晓了。诗中万丈光焰,磨天巨刃,乾坤间的巨响,太山、长鲸等瑰玮奇丽的事物,都被用来设喻,使诗歌磅礴的气势和诡丽的境界得到充分的表现。

(2)、辽宁省图书馆展出馆藏宋刻《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第十一卷。

(3)、  与大颠等交往,韩愈出现的变化,用佛家语说都是“相”,表面现象的变化。其实从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原,600年来儒和佛、道从来也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陈寅格先生上世纪50年代所著《论韩愈》,就对韩愈诸多方面受佛影响有过详细的剖析。例如,儒家虽从汉武帝时被尊为正统,但并没有道德渊源的概念,而禅宗为了证明“以心传心”,就非常讲究师承传授。韩愈正是模仿禅宗,亟力倡导儒家的道统传承源流,自称从孟子、董仲舒、扬雄、王通而下至他,是正统儒家,显然是有鉴于禅宗而来。再如,佛教从南北朝起就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学,如我国第一部体系严密的文艺理论专著《文心雕龙》作者刘勰,年轻时是当时高僧僧祐的弟子,后来出仕,最后剃度出家,法名慧地。《文心雕龙》的主导思想就是“以佛统儒,佛儒合一”。再如唐时称近体诗,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格律诗,就是南朝梁时沈约根据佛教梵文经典都可以吟唱的特点,结合汉语声韵,提出了“四声八病”的作诗规则,才使音节铿锵的律诗盛于唐,传至今。沈约本人精研经典,《广弘明集》里留有他的大量文章。韩愈进一步改革律诗,参仿佛经偈颂句句有定词、字字有声调但不押韵和长行散句,但深具韵味的特点,创作了“韵散同体、诗文合一”的新作,并效仿佛经长行创作长篇,如《元和圣德诗》达到128韵、256行。文学史上评价韩愈的诗“怪怪奇奇,汪洋纵肆”,“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他的诗有的如“西藏的曼陀罗画”,开后来唐诗中险怪诗派:有的如本色天然,反映民生疾苦,如同“俗讲”。总之,他“以文为诗”做到了挥洒自如,也达到了他自己抒发感情的需要,这都是得自于佛教的影响。

(4)、曾巩:著有《曾巩集》、《元丰类稿》、《隆平集》等。

(5)、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识和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以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知识和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并以他为师。我以道为师,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无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无论年长年少,道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存在的地方。唉!从师求学的道理已经失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学问道理;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道断句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句读)要学习,大的方面(解惑)却丢弃,我没见到他聪明在哪。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难道这很奇怪吗!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有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这样罢了。  李氏的儿子李蟠,年纪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履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这篇《师说》来送给他。

(6)、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五十岁后,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五十七岁终。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7)、第二层意思通过辨析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来解释“天”“地”“人”具体包容哪些事物。

(8)、诗中韩愈对李白、杜甫的诗歌成就大加赞赏,中唐时期,盛行王孟之流的清丽、清空,而杜甫、李白的作品并不受世人重视,韩愈却在《调张籍》诗文中对其二人做出了极高的评价,感叹生于李白、杜甫之后,只好在梦中瞻仰他们的风采,特别是拜读李白杜甫才华横溢的诗篇时,便不禁追想起他们兴酣落笔的情境。因此在全诗开端便豪言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9)、孟浩然—(689—740)襄阳人,是我国唐代著名田园派主要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有《孟浩然集》

(10)、韩愈三岁丧父,其兄韩会及嫂抚养之。韩会能文章,对韩愈有影响。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贞元二年(786年),19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第,直到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皆不中。直到29岁才在汴州董晋幕府中谋得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而被贬为阳山县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此后直到50岁,官职一直浮沉不定。元和十二年,韩愈50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吴元济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吏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但两年后,他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被宪宗处死,幸得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在潮州八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长庆四年(824)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

(11)、学者:求学的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知,懂得。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做动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12)、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13)、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体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立意新颖,观点鲜明,大胆坦率,战斗性强。

(14)、在诗歌表现手法上,韩愈也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用写赋的方法作诗,铺张罗列,浓彩涂抹,穷形尽相,力尽而后止。《南山》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全诗102韵,长达一千多字,连用七联叠字句和51个带“或”字的诗句,铺写终南山的高峻,四时景象的变幻。令人读来,虽觉十分详尽,却又颇为烦琐。再如那首著名的《陆浑山火一首和皇甫湜用其韵》,极写一场山火的强猛酷烈。这是一种超乎常情的创造,惟其超常,所以生新,惟其生新,所以怪奇。怪怪奇奇,戛戛独造,乃是韩愈在诗歌艺术上的主要追求目标。

(15)、他也是第一个写诗吟诵禹王碑的文人,明代称其《岣嵝山》一诗发挥称赞岂在石鼓之下哉?

(16)、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迁至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遭权臣谗害,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17)、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通,普遍。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贻:赠送,赠予。

推荐句子
相关句子
热门句子


美句网,分享优美的伤感句子,这里为您准备了很多的伤感语录,伤感说说,伤感短句,伤感短语,伤感的句子说说心情,伤心的句子说说心情等美句大全!
Copyright 美句网 www.sonymi.com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蜀ICP备202201585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