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语录大全-伤心短句-伤感的句子说说心情短语-美句网

当前位置:美句网 > 句子大全 > 正文
作者:

荀子为什么不入孔庙【100句精辟文案】

admin 2023-07-14 句子大全

荀子为什么不入孔庙(其一)

1、众所周知,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在中国古代,孔庙除了承担祭祀孔子外,还是国家重文的标志,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输出据点。

2、孔子一生穷困潦倒,在春秋末期,他的政治主张得不到统治者的认可,春秋争霸,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共主,各诸侯国里,卿大夫掌握实权,甚至家臣也参与政治夺权,天子衰微,诸侯失位,周礼荒废,孔子从政之路坎坷,只好聚徒讲学。

3、确实如此,就在荀子入祀的同一时期,他的“性恶论”已经被广为诟病。程子就说:“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荀、扬性已不识,更说甚道?”王安石在《荀卿论》中也说:“荀卿以为人之性恶,则岂非所谓祸仁义哉!”可见荀子因此论而得罪不浅。在这样备受批判的境况下,荀子尚能顺利入祀,确实是万幸。再加上扬雄、韩愈也各有被指摘之处,所以蔡上翔说:“然而四子得配享从祀,不可谓非大幸在此一时也。”

4、文末孔子所歌为七言绝句,这种新体诗肇始于南朝齐梁间,孔子之世绝不可能有,此其一。春秋交战,都是车兵,一部《左传》说得明白。直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才有骑兵,此时已入战国之世。臧文仲为春秋鲁人,孔子何以有“战马今何在”之叹?此其二。第果如其说,杏坛则为臧文仲所首创,孔子只不过因其地,袭其名而已矣。据此三点,可知此文当是出于好事者的伪托,不可据信。

5、韩非子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年轻时就非常有理想有抱负,看到弱小的韩国经常被其他诸侯国欺负,内心相当着急,运用平生所学,主动向国君献上不少计策,却弄得个热脸贴冷屁股。他的著作中随处可见法家思想的表述,比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

6、在早期的儒学发展史上,荀子和孟子的地位是相当的。自韩愈评价孟子“醇乎醇”、荀子“大醇而小疵”后,二子的地位逐步拉开。在北宋,孟、荀一并入祀孔庙,但享祀规格截然不同,孟子配享庙堂之上,道统地位稳固不移;荀子却只能从祀于两庑先儒之间,且入祀身份备受争议。明嘉靖年间孔庙改制,最终荀子因“性恶论”而遭罢祀。入清以后,随着荀学的兴起,荀子地位再一次提高,要求复祀荀子入孔庙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7、孔子在儒家的地位毋庸置疑,他不仅将西周以来的王官学传统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和发挥——援"仁"入"礼",将原本作为外在规范的"礼"成为人内心的精神性指引;而且在剥离王官学贵族性质的基础上,创立了"有教无类"的儒家传统。儒家子弟在孔子有生之年就桃李满天下,使新生的儒家思想广为传布,焕发出勃勃生机。

8、唐朝,佛家和道家的兴盛,儒家势微。作为大儒的韩愈为了复兴儒家道统,荀子学说的厚今薄古和孟子学说的厚古薄今,人性本恶和人性本善的分歧,成为韩愈利用的工具。

9、秦始皇看到大家的奏本,觉得是这个理,于是就下令驱逐所有在秦国的外国谋士,因为李斯也是外国人,自然也在驱逐之列。

10、朱熹继承了程颐的立场,同样从“性恶”等方面对荀子进行批评。认为“荀卿则全是申韩……然其要,卒归于明法制、执赏罚而已”,直接将荀子排除在儒家行列之外。在极力贬低荀子的同时,朱熹还不忘大力提高孟子的地位,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篇单独抽出与《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随着官方将其定位为科举法定教科书,《孟子》便如日中天,成为此后数百年士人的必读之书。孟子之地位,也由此坐着火箭上涨,成为了继孔子之后的唯一真传。

11、荀子是制礼作乐,制是制度建派。孟子是热心肠的,荀子是冷心肠的,冷静的。孟子是存在主义的,荀子是结构主义的,看的是结构。荀子这个人也是令人尊敬的,他并不是一个文化小丑,政治小丑,政客什么的,不是。包括持宠固位之术,包括怎么去游说诸侯,包括修辞的逻辑的,荀子他还创最早的剧本,创造剧本就是一种代言,方以智他能写哲学剧。王阳明他们这个类型写不了哲学剧,王阳明他们只能是一个主义,一个委员长。而这种结构性的人物他可以代各种人立言,正反和的几种理由,他都能把它说出来。

12、为我们的先贤贺彩!点赞!

13、荀子全名叫荀况,但祖上本不姓荀,“晋曲沃灭荀,以其地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晋国灭掉荀国之后,将荀国故地赐给大夫原氏黯,后人由此姓荀。因此,荀子是贵族出身,与诸子百家中唯一布衣墨子不同。

14、墨子开始时学儒,学爱,仁,发现有问题,他认为对人的爱是由血缘关系来决定远近亲疏的态度是不对的!为了制止兼并战争,他带着弟子奔走各国,劝说阻止战争,墨子一行就是苦行僧团体,过着简朴,风尘仆仆的生活!

15、《史记》中司马迁记载了三位老子,不同国籍,不同年纪,可见,司马迁也不知道哪一位才是道家创始人的老子!

16、他更想不到,新中国成立后,孔子孟子被一次次打倒,文革小将对他们毁陵掘墓,而荀子墓则在崇法反儒的政治思潮下,于1977年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逃掉一劫。

17、从此,孟子的地位就如点着了的烟花一样霹雳啪啦一路开挂。《孟子》不但是宋代学者的必读经典,而且还在此基础上结合佛、道的影响,发展出程朱理学。将《孟子》列入"四书"便是朱熹干的事;元朝的文宗皇帝更是封孟子为"亚圣公",正式确立了他在儒家道统中不可取代的地位;明代以王守仁为核心的阳明心学,更被认为是继承了孟子的"精神衣钵",比程朱理学更贴近孟子、忠实于孟子。

18、与诸多春秋战国诸多学者一样,荀子也曾周游列国,先后游历齐楚赵秦。在齐国,荀子在稷下学宫是“最为老师”、“三为祭酒”,资格最老的宗室,三次担任祭酒职务,后来齐国有人毁谤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国。在楚国,荀子受到春申君黄歇的重视,让他担任兰陵(山东临沂)令,在此韩非、李斯成为他的入室弟子。在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在秦国,对秦国政治予以肯定,说“秦四世有胜,数也,非幸也”,同时又对秦国重视刑法吏治,轻视仁德士君子的方略不以为然,谓之“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

19、他的这一思想,造就了他的两个弟子。他的弟子并没有成为儒家,而是成为了法家的代表人物。

20、参考资料:《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史记·韩非列传》

荀子为什么不入孔庙(其二)

1、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不在孔孟之下。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而同时批评其“无儒”。这说明他在坚持儒学的基本信念的前提之下,还在努力争取扩大儒家的政治空间。俯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荀子所体现的务实精神,应该是汉代儒宗董仲舒的取法对象。他们都为儒学适应时代环境、进而寻求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关注|影响儿童教育百年的心理实验

3、韩非子出生于韩国贵族,他融合众家之长,但抛弃了荀子的礼仪,宣传法制,成为宣传法家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没有法令,圣君也治理不好国家,法家的政治思想逐渐发展为治国之术!

4、荀子主要活动在战国末期。那时候,曾经数以百计的国家,已经只剩下实力最为雄厚的几个,而且秦国已经遥遥领先。在荀子去世十多年后,秦始皇就统一了各国,建立了全新的帝国体系。

5、从祀制度是孔庙祭祀体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是孔庙中最具有历史感最能反映时代思潮变迁的展示板。从祀人员的黜入升降,与每个时期的学风变迁、政治导向、学派论争密切相关,它们构成一种复杂的联动关系。荀子作为先秦时期继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重要思想家,他在孔庙中的进退波折,无疑是充满启示意义的。

6、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又出现两位重量级人物,分别为亚圣孟子和战国末年的荀子。虽然同为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的一些观点并不一样,甚至大相径庭,孟子主张性善论,而荀子提倡性恶论,这两种观点让后人争执上千年。

7、朱元璋想学习元朝,把这个科举考试啥的这套奴化中国人的思想这些东西他把它全盘接过来,结果一看孟子这个“君为轻,民为重”这个民本思想让朱元璋勃然大怒!“这他妈是整个一个反动派!”考试不许考,就把孟子停了。四书里面不让念孟子了,这是广大读书人不干了,好容易我准备考孟子,我都滚瓜烂熟,结果不许考了。呼声呼了好久好久,最后这朱元璋拿起笔来,把孟子里面凡是还是涉及到民为贵,君为轻,凡是涉及到独夫民贼啥的,就骂这个集权的都删掉。所以说明朝这个孟子呢是朱元璋删过的孟子,所以说你就看你怎么看。

8、紧接着,为了得到这位奇才,秦王不惜出动大秦铁骑,逼迫韩王把韩非子交出来。韩王本来就没打算对韩非子予以重用,况且兵临城下,留着他无疑是烫手山芋,直接让韩非子入秦。同门师兄弟李斯,深知自己能力不如韩非子,如果让他受到器重,李斯就混不下去了。

9、下学而上达,说明好学之学经过一个过程后可以达到“上达”,上达是经由下学而达到的对天命的理解,也是对宇宙、社会、人生统一原理的把握。

10、解释下就是,孟子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人;荀子说,路人也可以成为禹那样的人。也就是说,只要按照他们的理论去实践,大家都能成为"圣人"。

11、庄子和孟子是同时代的人,与老子齐名,世称“老庄”。今安徽省蒙城市人!

12、孔庙——孔子与四配(颜渊、子思、曾参、孟轲)(网络配图)

13、这是一个“士”的形象,这里的“好学”指忠信敬义而言。

14、释老之害过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呜呼,其亦不量其力且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虽然,使其道由愈以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

15、到了孟子、荀子,他们在这方面观点的相似度同样特别高。

16、这三点,让荀子走上了和孟子相反的方向。他不相信人性善,对人性抱着警戒的态度。既然人性是恶,那么教化的力量就显得羸弱,莫不如强制力更强的礼法来规范它。君主制定礼法,让有“恶欲”的人性合回归到符合“仁德”要求的礼治上来,这样一来,孔子的理想不就实现了么?

17、荀子对孔子的评议主要是记述了孔子的一件事情。

18、荀子儒家是学说的继承者,李斯是法家学说的倡导者,而秦始皇的终极目标是统一天下,所以觉得李斯的主张更适合自己。

19、我们现在到保存的比较好的孔庙去看,有孔子、孟子、颜回,有南宋的朱熹,有的庙宇甚至还有明代王阳明。但是,绝对找不到荀子。

20、荀子的思想偏向于现实主义,具有更多的事功性,相对更强调礼法的功用。

荀子为什么不入孔庙(其三)

1、除了“《资治通鉴》经史合参”没有整理成书以外,其余几次课程都根据讲课录音,整理成书出版发行,既为国人了解传统文化精华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专家学者深入研究相关经典提供了参考。

2、孟子比墨子出生晚,他抨击墨子不分亲疏贵贱的兼爱是糊涂的!在儒者眼里,墨家完全排除礼乐做法,太过极端。

3、老子骑牛,紫气东来,西出函谷关的老子被关尹喜拦住,老子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又名《老子》,书中提出非常抽象的概念“道”,主张顺应自然之事,放弃争斗,回归自然,道法自然!

4、尤其游历秦国时,荀子对秦国“依法治国,轻视道德”的治国方略不以为然,这与荀子推崇孔子仁义道德治国的思想有关。

5、只有把礼义当做治国之本,法治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会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

6、孟子发展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他主张人之初性本善,得人心者得天下!和孔子一样,他也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但与孔子不同的是,他在各国都受到统治者的优待!

7、《荀子》中有一篇《非十二子》,把当时的各大学派12个学者全部怼了一遍,说他们“邪说奸言乱天下”,特别是孟子。

8、荀子、孟子本为战国时期两大思想重镇,二人旗鼓相当,各有所长,且都致力于孔子学说的传播与发展。但是随着历史的演变,尤其是宋、明以降,孟子独传孔子之道统,成为配享中的佼佼者;荀子则因学说之异,不惟不能与孟子相提并论,甚至连在孔庙中拥有立锥之地都难以可能。这就难免不让人心生感慨。

9、但一种流行的附会说法却以为杏坛就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宋时,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增修祖庙,“以讲堂旧基甃石为坛,环植以杏,取杏坛之名名之”。故现在的曲阜孔庙实有杏坛。由此可见,“杏坛”实际是指“孔子讲学的地方”,现在也多指教书授人的地方。

10、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个人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庄子主张追求精神自由,在现实生活中,讲究无用之用,随波琢流,才能保全自己,体现了学者在乱世中的无奈。

11、孔子是兴办私学第一人,第一个以教育为职业,使学术民众化,他的学术活动开启了战国时期,讲学游说和学而优则仕的风气之先河!弟子3000人,优秀者72人,多出生贫贱,他们凭能力最终成为卿大夫的家臣,在国家政治中展露锋芒,进入士阶层,改变命运!

12、荀子还认为,“虽不能,无害可以为”,虽然说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大禹那样的圣人,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这也不要紧,并不妨碍每个人内心都想成为大禹那样的圣人。这样的说法,这样的理念,与孔子、孟子是一致的。

13、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4、其中,孔子是众所周知的至圣先师,继承周公的“德”,发现了“仁”与“礼”。他把人的价值性(明显不同于巫、鬼的一面)比如说仁义礼智信,高扬了起来。可是,据说孔子死后就“儒分为八”了,孟子、荀子大概就是其中两家的继承者。

15、而第三位和第四位,也就是文圣和亚圣发生了一个学说上的争论,那就是人性究竟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其所特指的是刚刚生下来的孩子,究竟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亚圣觉得人之初,性本善,文圣却觉得人生下来就是邪恶的。

16、"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毛诗》,荀卿子之传也……《鲁诗》,荀卿子之传也……《韩诗》,荀卿子之别子也……《左氏春秋》,荀卿之传也……《谷梁春秋》,荀卿子之传也。荀卿所学,本长于《礼》……曲台之《礼》,荀卿之支与余裔也。盖自七十二子之徒既殁,汉诸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乱,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汪中《荀卿子通论》

17、心头突然一阵冰凉,有木有?

18、西汉初期丞相且编修《九章算术》的张苍(弟子)

19、所以荀子就把自己当成了孔子学说的继承人,推崇孔子的"外王学",认为礼高于法,礼应该是法的基础。

20、荀子到底说了些什么,导致他去世几百上千年,还要遭受这样的口诛笔伐?

荀子为什么不入孔庙(其四)

1、“杏坛”一名,在先秦文献中仅见于《庄子·渔父》篇:

2、对于当时的情况而言,各国期望统一其他国家,崇尚武力。儒家的“仁政”、礼仪教化与事功性更强的法家相比,一个相对务虚,一个相对务实。

3、欢迎点击上方「中国德育」关注我们!

4、佛教思想和思孟学派的儒学,这两股思想在韩愈的时代对抗,打得不亦乐乎,打到最后就融合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用句平常话,就是不打不相识。你在印度,我在中国,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佛教传到了中国,和儒学打起来了,互相不分高下就融合了。

5、秦始皇相见恨晚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弟子)

6、清朝中州著名学者耿介主持倡兴嵩阳书院,循孔杏坛讲学旧说,在地除地为坛。讲学期间坛上古杏树一株,传为耿介手植,今石护坛,周匝平台栏杆,恢复旧貌。

7、明初,学者宋濂对荀子的“性恶”展开批判,意欲将荀子取消从祀资格。翰林王袆,亦在上奏建请增列董仲舒从祀时呼吁取消荀子从祀资格。至英宗时期,知府王罃、通判曹铭亦上奏表达对荀子列于孔庙的不满。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礼部右给事中张九功上奏:“臣尝观国学及郡县学,从祀儒先有当黜者……若兰陵伯荀况,言或近于黄老,术实杂于申韩……以性为恶,以礼为伪……学失大本……岂宜列诸从祀哉?”直言要将荀子等人赶出孔庙。但秉着本朝祖制,不宜更改,“前代之所去取,盖必有深意存焉”的原则,明孝宗并未批准张九功的奏折,并下诏“是从祀诸贤都照旧不动”。于是,罢祀之议也就暂时告一段落。

8、孟子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并提出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9、嘉靖九年(1530年),皇帝亲自下旨将荀子从孔庙搬离。

10、韩愈自己直接上承孟子,孟子承孔子,那么儒家正统谱系上便没有了荀子的位置。此后一直到北宋初中期,韩愈基本都是和孟子联系在一起的。韩愈的崇拜者皮日休,曾经在唐懿宗咸通年中两次上书,一次提议把《孟子》列入明经考试科目;另一次呼吁将韩愈列入孔庙配享队伍中。两通上书,虽然均未被采纳,但明显是在为韩愈思想张目,以韩愈接孟子。

11、指责尧、舜、子思、孟子——诋毁先贤

12、《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的首章,文中鲜明展示了孟子的“义利观”。其中记载孟子千里迢迢去见梁惠王,意图感召梁惠王施行仁政,二人之间有一段精彩对话。梁惠王开口就问,“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回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显然,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孟子认为是要先义后利。孟子还从反面论证,“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如果以利为先,看重利而不顾道义,那么不夺取全部是不会满足的。

13、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隆礼重法,以礼仪教化去规范人的利欲性,依然无法去除人性中的恶,就需要用法去惩戒恶人。

14、此人叫荀子,对诸子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思想,认为这是最好的治国理念,于是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儒家代表的荀子,一生之中有三个知名弟子,其中最出名的两个却是法家名士,即李斯与韩非子。

15、孔子的门下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人,孔门里的十哲更是大才。这里所说的十哲分别是:颜子、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他们常常在《论语》等书里面出现,接受着儒教的祭祀。荀子的弟子我们所熟悉的就是李斯、韩非子、张苍,这三人算是很不错的了,但是由于个人的品行和最终的结局没有让他们很是出名。孟子的弟子很多,但跟孔子弟子相比更是不杰出。

16、法今还是法古?这是后世儒家与法家争论的另一个重点,儒家认为法古,模仿三代圣王治国,但法家认为与时俱进的法今。荀子提出了厚今薄古的“法后王”说,“先王”时代久远,事迹简略难以模仿,不如近世的后王(最近的圣王明君)可靠,所谓“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

17、魏晋南北朝以来,随着玄学的兴起和儒学的衰落,荀子与孟子同样遭遇到不受人重视的命运。但其间也不断有学者提到荀子,如西晋裴頠的《崇有论》就肯定了他对老、庄的批评;欧阳建的《言尽意论》也继承并发展了荀子的正名说。

18、秦统一六国,在李斯的建议下,发生了焚书坑儒的事件。虽然是为了统一文化,却为荀子被逐出孔庙埋下了隐患。

19、梁启超先生还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是孔子所言极少的"人性"问题的两个极端,也都是教育的手段。

20、孟子告诉你理想很丰满,荀子说还有骨感的现实。

荀子为什么不入孔庙(其五)

1、简单概括一下就是,如果没有荀子和他的弟子们,儒家早就gameover(玩儿完)了!

2、现在回到正题。中唐时期,儒学和佛教发生激烈冲突,韩愈为对抗佛教,写了一篇文章叫《原道》。其中提出了儒家道统说,把周公、孔子和孟子视为儒家传道的正统。韩愈认为,孟子死后,道统中断,才使佛教学说乘虚而入。他以继承孟子自居,倡导恢复儒家道统。

3、韩愈评价:孟子尊崇礼法,与孔子一脉相承,而荀子过于事功,虽然也尊崇礼法,却在人性上有小的瑕疵。

4、你看所谓的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尽天下之溺”。这韩愈那开始就是高扬孟子的用西学的酸词叫主体哲学。大丈夫就是要浩然正气,道统,骂独裁者就这一套宋朝以前其实不吃香,在韩愈这里转了一下,接过手的就是宋朝这伙人,欧阳修,范仲淹,他们要重建这个道统,道学家。道学家是他们要建立孔孟之道的道统。他们重新排序,过去是尧、舜、周公、孔孟之道,这是这么排。他们排了以后,他们排孔子、孟子,然后张载、程颢、程颐。所以到了宋儒这里孟子这一派又大行其道,对孟子弘扬的最厉害的是陆九渊。

5、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外壳,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生活现实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

6、孔门贤人弟子众多,可是孔子却独许颜回为“好学”,颜回以外,则“未闻好学者也”,这再次证明了孔子的确把“好学”看成非常重要而难得的品质(德性)。《论语》另一则也记述:

7、李斯怎么会甘心被命运摆布,他非常看好秦王,看好秦国的前途,想一展抱负,要是就这样走了,不是前功尽弃了吗?

8、嘿!观点截然相反的两个人,竟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其实,如果对二人持见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也就不会对他们的态度有太大的反差了。梁启超先生在对孟子和荀子的学说进行比较时认为,孟子主张内发,"孟子说性是善的,随着良知良能做去;荀子说性是恶的,应以严肃规范为修束身心的准绳。"(梁启超《儒家哲学》)

9、在诸子纷起的百家学说中,"性善论"为当时被普遍认为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的孔子学说提供哲学上支持。孔子认为礼的精神源自人的内心,孟子则将它进一步归结到人性上。礼既是人的内在本性和情感生发出来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唤醒人生而俱有的良知良能的有效方式。

10、荀子,名荀况,赵国人,出身法家人物辈出的三晋,荀子却心向儒学,但他的儒学有了法制的色彩。

11、儒家学说,法家学说看起来的确也是“针锋相对”,大相径庭的。不过,儒家有一位宗师“荀子”,他的两个徒弟,得到了他的真传,反而全变成法家了。

12、所以荀子在秦国受到冷遇,李斯在秦国非常吃香。

13、特别是到了晚清,尊荀与贬荀都一起出现了。批评荀子的声音中,最著名的是谭嗣同的观点。在《仁学》中,谭嗣同说,“故常以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言辞之激烈可见一斑。

14、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说,人的天性本属于恶,后来所以会有善的一面,只是人为所致,荀子的立论基础建立维持天下安定局面和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上,他同样继承了孔子学说,他对于政治方面的主张,受当时新兴时代背景的影响,大都是以现实主义为理论基础,他将,理,视为外在的规范,否定天命,认为人才是宇宙万物的主宰,所以,后人觉得荀子的这些政治主张,正是秦统一天下所持的最好根据。???

15、荀子讲学图(网络配图)

16、汉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质是荀子的隆礼重法,所以,儒家学者对于荀子极为推崇,所引用的儒家经典也以荀子的为主。这一时期荀子的儒家地位超过孟子很多。

17、但是,后世的儒家学者却不这样想。在他们眼中,荀子背弃了孔子“道统”,是异类,孔庙虽大,容不下他。

18、若从现象去找原因,我们往往能总结出一堆缘由:孟子“性善论”更符合教化,荀子的“性恶论”不符合主流,孟子的仁义更符合统治,荀子的理论太赤裸裸……但分析来分析去,似乎也找不到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似乎这也有道理,那也有道理,但就是无法说服你,众口纷呶,却始终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最后,你只好和稀泥,取“中庸”之道来解决所有问题。

19、被称作先秦儒家最后一位集大成者的荀子,对孔子、孟子的思想有扬弃也有创新。在山东省尼山书院举办的“荀子公开课”上,中山大学教授杨海文在解读荀子思想与孔孟思想的关系时表示,“在实践伦理学层面上,从理想人格、义利之辨、移风易俗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可以清楚了解荀子思想对于孔孟思想的扬弃和创新,所以后来无论尊还是贬,都无损荀子的儒家本色。”

20、在很多人印象中,儒家与法家可以说是“势同水火”。荀子与孔子、孟子并称“先秦儒家三巨子”,是儒家思想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大师之一。而韩非子则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两人之间应该是对立关系。

推荐句子
相关句子
热门句子


美句网,分享优美的伤感句子,这里为您准备了很多的伤感语录,伤感说说,伤感短句,伤感短语,伤感的句子说说心情,伤心的句子说说心情等美句大全!
Copyright 美句网 www.sonymi.com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蜀ICP备202201585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