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语录大全-伤心短句-伤感的句子说说心情短语-美句网

当前位置:美句网 > 句子大全 > 正文
作者:

论语读书笔记【简短121句】

admin 2023-10-07 句子大全

一、论语读书笔记

1、制度是对情理的类型化。有制度的,要按照制度办;在制度之外,要按照情理来办。在没有制度的场合(为其母请粟),不考虑具体情理(周急不济富)地一味多给,不合适;在有制度的场合(俸禄制度),违背制度地考虑情理,也不合适。

2、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1)?”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4)女弗如也。”

3、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4、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

5、(译文2)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有强烈求知欲的时候,不到他想说而说不清楚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向,却不能由此推知其它三方,便停下不再教他了。”

6、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7、“是礼也”,一种解读是“这就是礼啊”,意思是“每事问”这种行为就是礼。“虽知之当复问,慎之至也。”另一种解读是“难道这就是礼吗?”也就是反问:你们觉得太庙合乎礼吗?

8、第二种理解是“认真研究不同于你的学说,危害也就停止了。”意思是要知己知彼,不要偏执一端,而要多从对方的角度思考自己的不足。

9、“唯尧则之”,一解为“只有尧以天为法则”,一解为“只有尧能与天相似,同一准则”。

10、孔子向来认为,一个人的欲望多了,他就会违背周礼。从这一章来看,人的欲望过多不仅做不到“义”,甚至也做不到“刚”。孔子不普遍地反对人们的欲望,但如果想成为有崇高理想的君子,那就要舍弃各种欲望,一心向道。

11、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2、可以有三种理解:(1)一生中的时。古人六岁学识字,七八岁学礼节,十岁学书写计算,十三岁学歌诗舞蹈。(2)一年中的时。春、夏季学诗、乐,因为春夏是阳,阳体轻清,诗、乐是声,声亦轻清。秋、冬季学书、礼,因为秋、冬是阴,阴体重浊,书、礼是事,事亦重浊。(3)一天中的时。“晨昏忧乐每相亲”是也。

13、“不入”“不居”,不是逃避责任。如果身居其邦,身为国民,则临危受命,义不容辞。

14、夫子从自身经历看出世无明王,不得见用,而托言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15、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16、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7、“听其言而观其行”,一方面是观察他作出的承诺、立下的志愿有没有当回事、认真地去践行,另一方面是观察他言行是否一致。有的人心里想的一套,嘴上说的另一套,有时是为了掩盖,有时是故意误导,不让别人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和做法。识别一个人,就要注意对照其言行,把握其言行之间的关联关系。把握了一个人的言行之规律,就基本上把握了这个人。

18、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19、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20、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不够,即使身居高位,或者是行业专家、业界领袖,也是德不配位,不能称为儒家意义上的人。

二、论语读书笔记500字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译文1)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以相信的态度喜爱古代文化,我私自和我那老彭相比。”

3、(译文2)孔子说:“默默记住知识,学习永不厌弃,教人不知疲倦,(如果做到这些,)那我孔丘又算得了什么?”

4、2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5、朱子:“惟圣人全体浑然,阴阳合德,故其中和之气见于容貌之间者如此。”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非学也。”

7、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8、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9、17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0、看人要看本质、看长远。不犯错的人、没有低谷的人是不存在的。看一个人如何对待错误和低谷,更能见他的品质。

11、孔子跟颜回“言终日”,却告诫子贡“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一方面可见孔子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也可见老先生可爱之处。

12、我以后要多读一些关于论语的书籍,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本事,将来更好的卫祖国做贡献。

13、这句中的主语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得道之人。“不知”的内容是圣贤之道。

14、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舜禹既怀此心,又怎会功利地追求天下,并以之为乐呢。

15、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利齿,这两者在孔子观念中是对立的。善说的人肯定没有仁德,而有仁德者则不必有辩才。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16、治理百姓,惠义并举。联想到《曹刿论战》中的一段:

17、“无违”,一种说法是不违背父母,另一种说法是不违背礼。

18、思考:这段话我有点不理解,但是我觉得它是非常重要的,要保存下来反复思考。

19、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0、“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三、论语读书笔记1500字大学篇

1、当时的“觚”不符合古制,一种说法是形状变了,一种说法是容量增大了(容易使人沉溺于酒)。因为名实不符,所以孔子有此感慨。

2、夫子崇古,但并非一成不变。有的事项,根据社会变迁和价值衡量,可以变;有的事项则不可以变,变则非礼。

3、与14“敏于事而慎于言”互参。

4、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5、朔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华夏心理近期课程

6、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

7、“夫子教人,有常言者,诗书执礼是也;有不言者,怪力乱神是也。若言之甚少,谓之罕言。”“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13),“子不语,怪力乱神”(21),孔子有所言有所不言或有所少言,一则是本人的选择,一则是为师的职责。本章理解角度不同,则解释就不同。文中同时列出三个抽象概念,“利”“命”“仁”引起后人各种推测。利,人情所欲,不在轻重,在合理;命,甚微难测,不在穷达,在敬畏;仁,甚大难尽,不在得失,在选择。三者,夫子均罕言或罕言其一。《论语》中反映出孔子很少谈财力,赞成天命和仁德,在决定一个行为时,主要从责任和道义角度考虑。

8、18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9、结合后文一句,“三十而立”是知“所以”,“四十不惑”是知“所由”,“五十知天命”是知“所安”。

10、所以,虽说君子无争,但是“无原则地不争”和“无视规则地不争”都不是君子。

11、以上两则讲的是恻隐之心,也即同情心。西方有亚当斯密专门研究了同情心。

12、其次,制度只能管束理性的人,而有些越轨行为不是人靠理性所能节制的;即使是理性人,也免不了天生的劣根性或者后天的感性和激情,这些不是靠“严刑峻法”就能矫正的。当权者要正视这一点,节约用权、有效用权。

13、前者是“鲜矣”,后者是“未之有”,程度有差别,何也?

14、劝人精进,坚持不懈。坚持需要耐得住寂寞。如果以别人的鼓励、激赏为动力,则很难坚持下去。因为别人往往只看到你的结果而不怎么关注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长期的、寂寞的,需要自己的耐心和毅力来完成。

15、仁者好恶的标准是唯一的,就是“仁”。不像智者,更不像其他不仁者,另有一套或者多套判断好恶的标准,甚至没有标准,完全从私心出发,因时因事而异。做人而没有准则,是很可怜的,这种人生像一盘散沙,即使无害,也是毫无意义。

16、虽说学而优则仕,但不可浅尝辄止,把学习当作出仕的垫脚石,而应潜心学问,以求大道。

17、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18、31“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19、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20、所谓礼,不只是冷冰冰的程序,而是精气神。如果礼貌成了职业性的、模式性的,我们也就很难从中体会到礼的存在。更何况孟敬子这样的大人物,着力于程序细节这些小事,反而离礼更远了,不可本末倒置。

四、论语读书笔记3000字大学生

1、“三”表示“多次”,并不具体指“三次”或者“三件”。

2、4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3、“言”既包括说出来的话,也包括写出来的话。“以文件落实文件”,就是不耻于躬之不逮承诺的内容成了承诺本身。

4、与父子关系不同,上下级关系和朋友关系都不是永恒的,而是“以义合”。在交往中要注意分寸,不宜狎昵。过于烦数,则义尽矣。

5、22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6、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7、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8、通说此则是针对卫灵公。灵公与南子同车,夫子为次乘,招摇过市。

9、诗主真,重己,是内在情感的迸发;礼主善,重人,是外在行为的规矩;乐主美,重和,是内外、人己的统一。

10、这是两千年前的“窑洞对”。孔子回答了儒家治国的立基根本。后世是政治家思考这个问题,而两千年前是孔子在思考这个问题,难怪孔子讲“是亦为政”!

11、在机关工作,很大程度上,“位置”代表官方对你的评价,你有没有能力水平,评价标准就是组织有没有给你很好的位置。组织当然是人尽其才的,并且组织一般是不会犯错的,因此,组织没有给你某个位置,那一定是你还没有“所以立”的能力水平。所以,当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那个位置时,除非被人陷害等特殊原因,一般而言不要埋怨组织怎么不能慧眼识珠,也不要嫉妒眼红怎么水平还不如自己的人都得到了提拔。一方面,这种埋怨和嫉妒除了徒增烦恼之外毫无意义,万一表现出来了,还会被扣上“沉不住气”的帽子,罪加一等;另一方面,根本上还在于反思自己是不是还没有“所以立”的能力水平——至少在组织和领导眼里是这样看的。

12、“非尔所及”,一种说法是子贡只能做到“恕(勿加诸人)”,还做不到“仁(无加诸人)”;另一种说法是子贡只是能说到,还做不到。

13、有一些领域不愿意谈起,也不愿意回答别人,这需要一定的见识,还需要一定的定力。

14、仁者以仁为立身之根本,把仁作为衡量其他事物的准则;智者则用“是否对己有利”作为衡量仁的准则。虽然仁者和智者有时外在表现完全一致,但是因为内在基底的不同,在遇到“hardcase”时二者就会出现根本分歧。

15、从上文对于“朋”的解读可知,孔子不是说来了个故人或者友人就十分高兴,而是说来了一个弟子,或者说学圣贤之道的人,至少是一个同道中人,有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信仰,可见“道”得到了传播;并且是“自远方来”,可见“道”所传播之远。因此而感到高兴。

16、朱子:“孔子不可自谓讳君之恶,又不可以娶同姓为知礼,故受之以为过而不辞。”既然认为承认是“过”且不辞,说明夫子确实认为娶同姓是不知礼的行为,但是不得不为国君讳。

17、联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钱穆讲:“学而不厌是欲立欲达,诲人不倦是立人达人。”

18、另见里仁第四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9、仁是对圣贤、完人的要求,还是对普通人的要求?作为一个普通人,有没有能力、有没有资格达到“仁”?“仁”使人感到的是崇高,还是自然?

20、比喻为山,取其厚重;比喻为水,取其灵动。

五、论语读书笔记5000字大学生

1、其标准如下:(1)满五分的标准裳①文字书写正确,绘图无误;②善于抓住重点,并划上红线,复习的痕迹显而易见;③纸面使用合理、避免浪费;④字迹美观大方

2、为什么“人不知而不愠”?

3、一种观点认为,“邪”指“虚”,“无邪”指“无虚”。

4、阳明先生讲,不志于道而游于艺,就像“无状小子,不先去置造区宅,只管要去买画挂、做门面,不知将挂在何处。”想起上学时去海龙电子城攒电脑,转了一圈后发现钱不够,就买了一个高级的键鼠套装回来。今人以“多能”为智为贤为追求,正如没造宅子就先挂个门面,没买主机光买套键鼠,岂不谬哉!

5、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6、“主”的意思,是“亲近”。

7、7 子曰:“道不行,乘桴(1)浮于海,从(2)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8、孝弟是人性所固有,同时又是“仁”的根本,“仁”由此而生发。从这个逻辑看,论语是持“人性本善”的观点。

9、9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10、“仁”是毕生的追求,死而后已。对于活着的人,不能断言其达到了仁。

1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胜于言传。孔子这句话说明了老师本身的表率作用。老师应拥有豁达的胸襟,自信的人生态度,乐观的教育情怀和教育学生积极面对人生达观地学习和生存的能力。在平常教学活动中,除了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以外,更首要的是培育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建立科学的人生观。老师是最重要、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榜样,是学生活生生的表率。

12、首先,加以管制乃至施加惩罚总是一种“恶”(纵然是正义之“恶”、不得不施加的“恶”),更别说这种“恶”有时还可能是用错了对象、方向和力度(所以要有疑罪从无、“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的理念)。

13、14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14、季氏犯了僭越的错误,冉有不能纠正其错误,但是孔子既没说季氏,也没说冉有,而是说泰山不如林放。我认为这里面体现了孔子的无奈。

15、我们现在的心态,多是:有个跟领导、老师接触的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在领导、老师面前展现自己;至于回来后怎么做,那是另一套了。而颜回的做法则恰恰相反。

16、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18、夫子为何讲这句话,没有上下文,不好理解。

19、5 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20、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六、论语读书笔记

1、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3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3、关于第二段,一种说法如字面,另一种说法是两句“犹吾大夫崔子也”中的“崔子”应为“高子”。高子是齐国大夫,但尸位素餐,导致酿成崔子从专政到弑君的恶果。陈文子到其他国家,发现其大夫也像高子一样无所作为,所以两次“违之”。

4、3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5、夫子在别处讲“有余力则学文”,此处又把学文放在第一位。《困学纪闻》:“四教以文为先,自博而约。四科以文为后,自本而末。”

6、这一则是对我极好的教育。最近经常反思自己,在一些场合由着自己的想法说话,正所谓“脱口而出”;不论对错,事后都很后悔,觉得伤人了,觉得不说比说的效果要更好。“多言”是一种毛病,甚至是一种瘾嗜,很多时候都是情不自禁地、不受控制地说,有挖苦别人以取乐的,有夸大事实以引人注意的,有背后讲别人闲话以猎奇的。事后看,都是徒逞口舌之快,其实一无是处。

7、与11同,当是重出。

8、与“三人行必有我师”互参。

9、钱穆:“哀可余,乐与怒不可余。”

10、君子当表里如一。脱离内心真实想法的花言巧语,不是君子气度。

11、孝是最接近仁的一种品格。因为孝意味着无私,意味着为对方着想,意味着不把“利”摆在父子关系之中。

12、韶乐乃舜帝之乐。孔子在《八佾篇》中评价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

13、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能够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我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好处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好处吧!

14、孔子身处乱世,没有当政者真正采用他所倡导的儒道,可谓“海内无知己,比邻若天涯”,所以他发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慨。在这种情况下,能有远方来人系同道中人,可以说是“天涯若比邻”了,能不感到高兴么!

15、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16、这体现夫子好古的精神。不应妄自提出新观点新主张,而是应当多闻多见而从之识之。这样虽算不上“知”,也已经是“知之次”了。在此基础上,才有“作”的可能。

1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18、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19、20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20、“不知老之将至”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有自己要做的事情,有自己钟情的爱好,有自己要传授的知识,比如孔子这样,就已经不在乎时间了。而且,在茫茫历史长河中,每个人都只是一个小小的浪花。我们的痕迹能够在这条时间长河中保存多久?过完一生其实也未必能够明了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现在做起。

1、过于考虑让“人知己”,追求名誉,会导致自己的做人和学问趋附他人的观点和态度。

推荐句子
相关句子
热门句子


美句网,分享优美的伤感句子,这里为您准备了很多的伤感语录,伤感说说,伤感短句,伤感短语,伤感的句子说说心情,伤心的句子说说心情等美句大全!
Copyright 美句网 www.sonymi.com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蜀ICP备202201585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