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实的社会建构【100句精辟文案】
admin 2023-02-08 经典句子 ℃ -
精选现实的社会建构20句
1、在第二章着重讨论和分析了前两个时刻。
2、制度化的范围与模式
3、知识社会学的基本理解:作为客观现实的社会
4、主观现实的建构,即三阶的“社会化”,实则是社会实体的内化过程。通过内化,客观现实在个体这里具有了主观意义,个体也被全面地引领进社会客观世界中。社会化过程也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初级社会化,第二步是次级社会化。
5、《现实的社会建构》是社会建构论的扛鼎之作,更是社会学领域影响最大的著作之将知识社会学的考察范围从少数人关心的科学理论知识拓展到日常生活中用以指导行动的知识,融汇了现象学的洞察与人文主义关怀,对知识社会学和新闻传播学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6、三是d的执政治国理念有了新发展。十六大以来d中央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刻总结国内外的发展经验,根据我国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d的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的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把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精神贯彻落实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各个方面。
7、排在首位的是一种可以被成为典范的类型,该类型中的全能专家有可能有效垄断着社会中的所有终极现实定义。从历史上看,这种垄断大多是宗教性质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作为全职专家(这些专家给现实所下的是宗教定义)的垄断组合,教会一旦成功地在某个社会中建立起垄断后,它的本质便是保守的。
8、正当化的第三个层次是由明晰的理论组成。借助这些理论,某个制度区域就可以被一个分化的知识体系正当化。由于自身具有复杂性和分化性,它们常常需要委托特定个人通过正式的传授程序来进行传播。这样我们就可能看到一个明晰的关于“旁系亲属cousinhood”的经济学理论,这一理论说明了旁系亲属的权利、义务和标准操作程序。
9、社会规范最基本的有三大类: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技术规范。
10、借用一个更为适当的概念来说,该书应被视为社会理论中“互构论”取向的开山之作。作者在书中所做的全部论述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社会是人的产物,人是社会的产物,人和社会是相互建构的。这正是“互构论”的基本命题。因此,凡欲学习社会学理论、理解互构论者,都应当将本书作为必读之书。
11、按照前面所说的论证逻辑,本书的写作便难免重复,于是就出现了以下现象:在第一章,我们以现象学的“加括号”的方法探讨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在第二章又出现了,这时它们的现象学括号被移除,我们关心的是它们的经验起源(empiricalgenesis);在第三章,我们转而在主观意识层面继续讨论这些问题。在不影响本书内在逻辑的前提下,我们已设法让它尽量易读。对于那些不可避免的重复,还希望读者能够理解。
12、④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13、因此,主观现实总是有赖于特定的可信的结构,即其维持所要求的具体社会基础和社会过程。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可以肯定这一认同的大环境中,才能维持其自己是一个重要人物的自我认同。一个人只有在其维持其与天主教群体的重要关系的条件下,才可以维持自己的天主教信仰,等等。有意义的交谈与可靠的结构协调者之间的隔离,会危及主观现实。
14、另外,在很多领域和行业有正面的“规矩”和反面的“潜规则”。我们都要学会合理(伦理)合法(法律)地应对,须知“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15、讨论整合以及相应的主观合理性问题有两个层面。横向和纵向。横向指的是制度秩序的总体性对不同制度过程的参与者来说应当同时具有意义。纵向的整合是指个人生活需要在制度秩序的各种不同安排中连续穿梭。鉴于个人生命包含若干相继的制度预定阶段,因此它就需要借指一种意义来使整个生命获得主观上的合理性。
16、作为主观现实的社会
17、(2)使得大量情境可以被预先归类,情境中的活动的可预期化与标准化处理
18、有一种特殊但极其重要的客体化,那就是符号化,即人类社会对符号的生产。与其他客体相比,符号的独特性在于它把刻画主观意义当作自己的明确任务。作为客体,符号和符号系统能够超越“此时此地”中的主观意向表达,并使其得到有效的客体化与“可分离性”。
19、有许多历史原因导致垄断情境无法建立或难以维持,这些原因由外人的international,也有自家的domestic。因此,相互竞争的传统及其管理者之间的斗争有可能会维持相当长的时间。当对现实的特定定义联结着具体的权力利益时,我们就可以将其成为“意识形态”。大多数现代社会是多元的,它们有一个共享的、理所当然的核心世界,同时又有不同的局部世界。局部世界可能带有一些意识形态功能,但意识形态之间的直接冲突已经转化为不同程度的容忍甚至合作。
20、意识总具有意向性,在各种现实中,有一种现实最为突出,就是日常生活现实,它的特殊地位使它获得了至尊现实paramountreality的称呼。在日常生活中,意识最为紧张,因为日常生活以一种最沉重、最紧迫和最强烈的方式将自己置于意识之上。要忽视它是不可能的,即使要削弱它的显著性都非常困难。对我来说,日常生活现实是井然有序的,它的现象遵从一些提前安排好的模式。这些模式外在于我对它们的理解,并且凌驾于这种理解之上。日常生活现实看上去已然是客观化的,它的组成成分是一系列在我出场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客体。
精选现实的社会建构40句
1、我们把关于认同的理论看成一种社会现象,即我们承认它们可以为现代科学处理。实际上,我们把这种理论称为“心理学”。
2、主要介绍核心论据的哲学阐述,作者将现实看作是某些现象的属性,独立于人同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将知识看作是确证某些现象为真且包含一些具体特征的确定性概念。在社会学研究中对这两个概念的研究基础是存在于二者在不同社会表现出的相对性。
3、在作者看来,曼海姆关注认识论问题,代表了激进的知识社会学传统,而舍勒关注本体论问题,代表的是温和的知识社会学传统。两者为知识社会学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概念基础。后来的社会学家,包括莫顿、帕森斯、米尔斯等人对知识社会学的批判和讨论,均未能超越前者。
4、其中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能促进它的发展,反之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社会发展动力是社会历史前进的推动力量和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有多种因素和力量。经济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其本身也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结构、有层次的动力体系,其中的需要、劳动、生产力、生产关系是经济力的重要因素。
5、在意识的前理论层次和理论层次都可能发生物化。在普通人的意识中也存在物化,而且这种物化在事实上更具实践意义。另外,我们不能将物化看成对社会世界的原始非物化理解的对立面,将其视为一种误入歧途的认知。
6、制度由父母传递给下一代,对孩子们来说,由父母所传递的世界并不能被完全理解,而是一种必须面对的既定事实。制度由此被视作一个客观现实,先于个体的出生而存在。即使个体并不理解制度的目的或其运作模式,制度的客观现实也并不会被削减。制度世界具有客观性,是一个由人创造、构建的客体。人类活动外在化的产物获得客观性特点的过程就是客观化。正是在这种客观状态下,制度及我们的社会才能够世世代代传递下去。
7、作者对理论专家的社会组织化类型进行了梳理。在人类历史中早起阶段,存在着共同体专家控制着有效地垄断社会中所有终极现实定义的可能。单一的符号/象征性意义传统在维持着共同体。潜在的具有竞争性的共同体概念一旦出现就会被清除、整合或者是隔离。例如,基督教王国摧毁公开的异端分子或异端群体。社会结构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多数这样的垄断都是宗教性的。
8、Ø知识社会学的分析对象就是现实的社会建构
9、制度化分隔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离散的社会子意义世界有可能出现。当子意义世界建立后,人们在看待社会总体现实时就会有多个不同的视角,每个视角都来自某个子世界。那么知识会在多大程度上脱离它自己的存在根源呢?总的来看,这里体现出一个重要原则,即知识与其社会基础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知识既是社会产品,也能影响社会变迁。这一原则即社会生产与作为产品的客体化世界之间的辩证原则。
10、初级社会化绝不只是纯粹的认知学习过程。它发生在富有强烈情感的环境中。如果没有对重要他人的情感依赖,这种学习过程就不可能发生。孩子会以多重情感方式来认同重要他人。只有在认同发生的情况下,内化才能发生。
11、结语:知识社会学与社会学理论/229
12、要把人们的碎片化社会经验和知识予以客观化,就需要有全社会层面的整合意义背景。这里还包括某种类型的行动者的制度行为如何在其他行动者那里被正当化。
13、角色是知识库的某个特定部分的中转者。通过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个人被引入了特定的社会客体化知识领域。这些知识不仅包括狭义的认知层面的知识,也包括规范、价值甚至情感等层面的知识。当法官自然要懂法律知识,但对于那些范围大得多的、与法律相关的人类事务,他同样得懂。在情感领域,法官也必须掌握恰当的“知识”,比如他必须得明白何时要控制自己的同情心,这对法官这一角色来讲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素质。他还需要学着浸入知识体系,到达那些与此角色直接和间接联系的各种认知甚至是情感层面深入地学习。
14、不遵守技术规范,灯泡拧不进灯头里,产品就是废品。不但没有奖金,工资可能一无所有。
15、结语知识社会学与社会学理论
16、第一章P029最后一段
17、当维护世界正当化的全职人员出现时,某些社会冲突也就出现了。在对立的现实定义相互竞争之时,必然存在着一个社会结构的根基。于是,定义现实的理论之争就这样被对立的社会利益所决定了。一个理论是否具有实用的优势,并不是看它的内在品质,而是看它对作为其承载者的社会利益群体有什么样的适用性。
18、社会知识库包含着与我的处境有关的知识,也透露出我可能遭遇的限制。比如我知道自己很穷,因此不指望住在高档的郊区。对于这种知识,穷人和富人当然都懂。当个人进入社会知识库时,就能为自己在社会中找到“定位”,并有可能以适当的方式来应对。那些没有共享社会知识库的人就不可能这么做。一个外国人有可能根本不把我当成一个穷人,因为在他的社会里,贫穷的标准有可能完全不同:我穿着鞋子,看上去也不饿,这种人怎么会是穷人呢?
19、彼得•L.伯格(PeterL.Berger,1929—2017)
20、个体间的差异与竞争在社会化过程中是否存在异化,作为“主观现实”的社会在构成过程中的冲突和变异是否影响到社会建构。
精选现实的社会建构60句
1、谢立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该书被视为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社会建构论”思潮的经典之作,借用一个更为适当的概念来说,该书应被视为社会理论中“互构论”取向的开山之作。
2、制度和象征世界由活着的人予以正当化,这些人有着具体的社会位置和具体的社会利益。把理论加以正当化的历史也始终是总体社会历史的一部分。但这绝不意味着理论仅是“基础的”制度过程的映射,在“思想”与它们所维护的社会过程之间永远都是一种辩证关系。对社会变迁的理解永远都要以它与“思想史”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为出发点。所有象征世界和所有的正当化都是人类产品,这种认识对社会学来说是最根本的东西。象征世界与正当化的存在以具体个人的生活为基础,离开了这些生活,它们就不具有任何经验上的地位。
3、象征世界symbolicuniverse构成了正当化的第四个层次。这一层次包含着各种理论的传统体系,它们把不同的意义领域整合起来,用一个象征总体symbolictotality来总括制度秩序。象征过程指的是现实的符号化过程,而不是日常经验的符号化过程。实际应用的层次被彻底超越了,正当化由此能够借助象征总体的手段实现,而后者与日常生活已毫无关系。象征世界就是由那些已被社会客体化的且具有主观真实性的所有“意义”所构成的矩阵。所有的社会历史以及个人的所有生命历程都是在这个世界中发生的事件,个人生活的边缘情境(不属于社会的日常生活现实)也都隶属于这个象征世界。
4、人生价值=个人价值+自我价值
5、2019年10月23日,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举行今年第13期闻天读书会。本次读书会阅读书目为美国社会学家彼得.L.伯格(PeterL.Berger)与托马斯.卢克曼(Thomas·Luckmann)合著的经典代表作《现实的社会建构》。读书会由新闻所2018级硕士研究生张昊鹏主读,新闻所白红义、吕鹏、方师师、卢垚等老师以及20202018级硕士研究生共同参与,以下为主讲人演讲内容整理稿。
6、二是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由于长期存在的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在延续,在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的条件下必然导致一些资源的供求矛盾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更为突出;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也在发展。这些既是制约今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也是在奋斗目标中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等新要求的针对性所在。
7、父系氏族公社后期,阶级是怎样出现的:
8、然而个体并非生来就是社会的一员,他只是天生带有一种社会性的倾向,随后才变成社会的一员的。内化是这一过程的起点。当一个人能够理解他周围的人,并且能够把世界理解为一种有意义的、社会性的现实时,这种一般意义的内化起了奠基作用。
9、制度乃是给定集体中那些恒久问题的恒久解决方案,这种社会认知是制度意义的传递基础。因此,制度意义必须牢牢地镌刻在个人意识里。由于人类常常慵懒、健忘,就需要有一些手段让这些制度意义被不断地重新刻画和重新记忆,于是就必须引入某种形式的教育过程了。在沉积意义的层面上,也会发生在我们前面讨论制度化时所提到的例行化与琐碎化的过程。英雄事迹在被纳入传统时所遵循的程序化模式便是一个例证。
10、本书的第一章(“日常知识的根基”)是对日常生活现实的现象学分析,因此不妨将其视为服务于核心论点的哲学导言。只对社会学论证感兴趣的读者也许想跳过第一章,但要提醒的是,某些贯穿全书的关键概念都是在这一章先行界定的。
11、 当前,我国应着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创设不敢失信、不能失信的社会环境,增强社会成员的诚信意识,遏制失信蔓延。
12、Ø与“思想”相比,常识性的“知识”才是知识社会学的焦点,正是这种“知识”构造出了所有社会赖以维系的意义之网。
13、物化就是把人类现象当成事物来理解,即从非人或超人的角度来看待人类现象。换一种说法,物化就是将人类活动的产品当作非人类产品,如物理事实、自然规律或神意的体现。物化现象表明,人会忘记自己是人类世界的创造者,并进一步忘记了创造者与产品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旦客观的社会世界建立起来,物化的发生就离我们不远了。换句话说,物化可谓客体化进程中的一种极端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客体化的世界失去了它作为人类事业的可理解性。它被固定下来,成了一种非人的、无法人格化的、惰性的事实。即便在物化的情况下,人也能继续生产世界,也就是说,人能够矛盾地创造出一种否定人自身的现实。
14、交谈是最重要的现实维护工具。交谈的现实维护功能绝大部分是隐形的而非显性的。谈话会在一个理所当然的世界背景中默契地进行。这个世界中最简单的词语都具备意义,借助语言的暗示,这种交流确认了关于世界的主观现实。
15、现实中的社会是具有内在结构的社会
16、生于维也纳的美国社会学家彼得·伯格(Peter·Berger,1929—2017)是20世纪下半叶和21世纪初的社会学大家。从宗教、家庭到现代化,伯格在一系列领域作出了影响深远的研究,共出版了近30部专著。在国际社会学会投票选出的20世纪最重要社会学著作中,伯格与托马斯·卢克曼(Thomas·Luckmann)合著的《现实的社会建构:知识社会学论纲》高居第五名。虽然研究领域和立场往往和学术主流格格不入,伯格始终坚持以平实的语言表述深刻的理论,这一专长为他赢得了无数读者。
17、我们要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生价值就需要把个人价值和自我价值有机统一起来。
18、制度活动的客体化意义被人们视为“知识”,并能够像知识一样被传递。特定类型的知识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在特定的集体中,这种知识既复杂又重要。基于这个原因,人们就得通过象征事物(如神物或军事勋章)或象征行动(如宗教仪式或军事仪式)来再次确证这些知识。换句话说,物理意义上的物体或行动会成为强化记忆的手段。
19、第二节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038
20、在这个正当化层次,对离散的制度化过程的反身性整合达到了顶点。一个完整的世界被创造出来,任何较小的正当化理论都是这个世界的某一侧面,是看待现象的特殊视角。在这个超越和总括了制度秩序的世界中,制度化角色提供了参与世界的各种模式。举例讲,“旁系亲属学科”只是一个更庞大的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这个理论体系几乎肯定包含关于宇宙和人的普遍理论。对亲属结构中的正确行动来说,最终的正当化依据就来自它们在这个宇宙学和人类学框架中的位置。从原则上讲,终极正当化的限度与官方指定的“现实定义者”,即“司正者”的理论雄心和理论创见是正相关的。
精选现实的社会建构80句
1、接下来,我们可以关注彼得·伯格关于制度化方面的阐述。
2、作者认为,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其范本是面对面的情境,其他经验类型都是其衍生物。随着逐渐远离面对面的情境,匿名性增加。所有的不同社会互动类型的总合,以及通过这些类型建立的互动模式的总合,构成了社会结构。因此,社会结构就是日常生活现实的一个主要成分。换句话说,我们在不同的社会互动中参与了宏观社会结构的构建。
3、伯格著有《神圣的帷幕》《天使的传言》《牺牲的金字塔》《与社会学同游》等作品。在当代社会学日益实证化和科学化的今天,伯格始终坚持一种人文主义的学科视角,主张打通社会学与哲学、宗教和文学等人文学科的边界。
4、它对现实的社会建构逻辑的阐释,已被当代社会建构主义者奉为圭臬,深刻影响和改变了我们对贫困、教育、性别、越轨与犯罪、阶级或阶层、环境等新老社会问题的洞察方式。
5、自我价值是自我客体对本人主体的积极作用。
6、当不同类型的行动者之间的惯例活动呈现为交互类型化(reciprocaltypification)时,制度化就出现了。换句话说,所有这些类型化都是制度。第制度类型化具有交互性;第制度之中的行动和行动者都是类型化的。那些构成制度的惯例活动的类型化都是为人们所共享的,它们适用于特定社会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而制度本身对个体行动者和个体行动进行分类。
7、比尔·盖茨:我的2020夏季推荐书单|羊村书单推荐
8、次级社会化是制度或是以制度为基础的“亚世界”的内在化。因此,它的范围与特质,是由劳动分工的复杂性及伴随而来的知识的社会分配决定的。我们可以说,次级社会化就是获取专门的角色知识,这些角色直接或间接地扎根于劳动分工。次级社会化本身所具有的更多的“人为”特点,使其内化的主观现实甚至更加容易挑战现实的定义,这不是因为它们没有被视作理当如此或是被视作在日常生活中较少真实性,而是因为它们的现实较少深深地扎根于意识中,因此也就更容易被替代。例如,我们在初级社会化中内化了赤裸禁忌,在次级社会化中内化了正确着装的规范,要转变后者相对容易,而要挑战前者则需要更加剧烈的转变。
9、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康斯坦茨大学社会学荣休教授,斯洛文尼亚文理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是现象学社会学、宗教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
10、交谈工具在维护现实的同时也在修正现实。交谈工具将经验元素讲通透了(talkingthrough),并为他们分配了一个真实世界的特定位置,以此来维护现实。
11、社会化总是以特定的社会结构为背景。无论是社会化的内容还是衡量社会化是否成功的标准,都与社会结构的状况有关,也都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换句话说,对内化现象的微观社会学或社会心理学分析必须对内化现象的结构特性所做的宏观社会学解读为背景。
12、整体的制度秩序和它的各个部分都有可能被人们以物化的方式去理解。社会的整体秩序可以被想象成一个小宇宙,它是上帝按大宇宙的样子造出来的。无论“下面”发生什么,都只不过是“上面”所发生事情的苍白投影,而对单个的具体制度也可以依同样的方式来理解。使制度发生物化的一个基本“秘方”是赋予制度一种独立于人类活动与意义的本体论地位。婚姻可以被物化为对神创活动的模拟、自然规律的普世规定、生物学或心理学力量的必然后果,或者是社会系统的功能性要求。所有这些物化又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没有认识到,婚姻乃是一种发展中的人类产物。
13、进一步来讲,在我面前,日常生活现实是一个主体间的世界,一个由我与他人分享的世界。我知道我和他人对这个世界的自然态度是一致的,他人也都理解那些为世界带来秩序的客观事物。我当然也明白,对于这个共同的世界,他人有着与我不一样的视角。可是我依然清楚,我和他人对世界的理解一直保持着某种一致性,因为我们共享着关于现实的一种常识。
14、关键词:社会化(socialization)、认同(identification)、承袭(takingover)
15、作为一种认知上的建构,象征世界是理论性的事物。它产生于人们的主观反思过程。在社会客体化的基础上,这些反思过程建立起了意义主题之间的明确联结。象征世界在最高的普遍性层次将制度秩序予以正当化,而对象征世界本身的理论化就可以被视为第二级的正当化。不同的正当化之间具有梯度,从最简单的对离散的制度意义进行前理论的正当化,到象征世界在宇宙中的设置,全都可以被称为世界维护装置。
16、次级社会化的目的是获取角色专属知识,这些角色则直接或间接地扎根于劳动分工。次级社会化需要学习角色的专属语汇,这就意味着它首先要将制度领域中那些把日常解释和日常行为结构化的语义场进行内化。次级社会化所内化的子世界通常都是部分现实,其与初级社会化所内化的基础世界形成了对照。
17、语言建立起分类图示,比如阴阳性或数字来区分物体,语言区分出亲密用语和正式用语,这种区分就给出了一个语义场的坐标。语义场决定了个人和社会的总体经验中哪些被保存、哪些被遗忘。通过这种积累,一个社会知识库就形成了。
18、对“知识”问题进行思考的学者有很多,但正式提出“知识社会学”这一术语的是20世纪20年代德国的现象学哲学家马克思·舍勒。后来,经由曼海姆的推动,知识社会学确立了自身的学科框架和研究对象,因而,曼海姆也被称为“知识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由于发端于德国,自然而然的,德国的思想成为了孕育知识社会学的摇篮。在本书作者看来,马克思主义、尼采哲学和历史主义是知识社会学的三大思想源头。马克思提出的“意识形态”和“虚假意识”构成了知识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尼采“通过剖析‘欺骗’和‘自欺’的社会意义,并把假象视为生活的必要条件”,而这一思想直接被舍勒继承;威廉·狄尔泰的历史主义恰恰是知识社会学的前身。
19、第二部分讨论了日常生活的社会互动,最重要的“他人”经验出现在面对面的情境中,在彼此的“共现”中存在着持续的表现性交换,但也具有很高灵活度,这种较难固定模式始终会通过“类型化图式”理解他人,这种类型化会带有原生的匿名性,这种匿名性随社会互动远离面对面情境而增强。
20、我国现有保护诚信行为的外围法惩罚力度普遍偏低。社会成员的诚实守信,既来自人们对诚信道德价值原则的认同和信奉而形成的道德信念与良心,也源于法律对虚假失信行为的严厉惩治而形成的道德不可侵犯性。在一定意义上,法律是守护道德的安全门,是阻抑不道德行为的拦截坝。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对欺诈失信行为的严惩相比,我国的外围法对欺诈失信行为的惩罚规定,存在着刑罚程度偏低以及后果论定罪问题。欺诈失信成本和风险低下的现实,在客观上就产生了“纵容”非诚信行为的道德悖论。
精选现实的社会建构100句
1、第二节内化与社会结构/202
2、道德规范在中国已经系统化、精炼化,熟记这些规范,不但有助于应对一些重要的考试(考核),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我们立身做人。
3、我们需要记住一点,尽管制度世界的客观性对个人来说是个庞然大物,但它始终是一种人造的、被建构的客观性。而人类活动的外化产品获得客观性的过程,就叫作客体化。
4、我们可以将正当化形象地称为意义的“二阶”客体化。正当化属于制度化过程,制造出新的意义,起到整合之前不同意义的作用。正当化所实现的功能是把已经制度化的“一阶”客体化变得客观上有效、主观上合理。
5、在初级社会化中,儿童并不把他的重要他人理解为执行制度的人,而是把他们理解为现实的中转者。儿童把父母的世界内化为唯一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归属于任何特定的制度背景。在初级社会化以后出现的某些危机实际上都是由之后的新认识导致的。此时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父母的世界并不是唯一存在的世界,它有着相当特殊的社会位置,甚至这个世界可能是糟糕的。
6、我们显然无法对历史上的各种维护世界的概念装置展开详尽讨论,但不妨关注下其中较为突出的概念装置,如神学、神话、哲学和科学。
7、现实中的社会是具有内在结构的社会
8、理想自我(超我):是个体对希望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自我看法,其特点是包括人们渴望拥有的那些品质,它们通常是积极的。扩展资料:由于人们总是按照理想自我来塑造自己的,理想自我是现实自我努力的方向,而且由于一般人,特别是青年人往往以为理想中的自己就是现实的自己。因此,现实自我总是带有不可摆脱的理想自我的痕迹。
9、托马斯·卢克曼(ThomasLuckmann)
10、在各种现实中,有一种现实最为突出,这就是日常生活现实,它的特殊地位使它获得了最高实在的称号。在日常生活中,意识最为紧张,因为日常生活以一种最沉重、最紧迫和最强烈的方式将自己置于意识之上。要忽视它是不可能的,即便要削弱它的显著性都非常困难。因此,日常生活的现实迫使我必须全力投入其中。我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体验日常生活,我完全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现实之中,并且我也理解它。这种清醒状态对我来说是正常的和自明的,它构成了我的自然态度。
11、如果关于认同的理论总是被嵌入更宏大的现实理论,那我们就必须以现实理论的逻辑来理解认同理论。心理学是以一定的宇宙论为前提的。心理学的出现带来了认同与社会之间的又一层辩证关系,即心理学理论与它所要界定和解释的主观现实元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心理学理论既是在社会意义上被定义的也是在主观上被接纳的,它在认同与世界之间建立了理论联结。只要心理学理论属于现实的社会定义之中的元素,它们就会像其他正当化理论一样,具有创造现实的能力。心理学生成一个现实,现实反过来又成为理论验证的基础。
12、日常生活的现实是理所当然的,它简单地存在着,并不需要额外的论证。同日常生活现实相比,其他类型的现实仅以有限意义域(finiteprovincesofmeaning)的面貌出现。它们是至尊现实的飞地enclaves,有着限定好的意义和经验模式。处于有限意义域时,人们的注意力从日常生活中转移开了。在转向有限意义域之时,注意力所发生的转移是根本性的,此时意识的紧张点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宗教体验中,这种转移被贴切地成为“跃迁”但即使在跃迁发生的时候,日常生活现实仍然保持着它的至尊地位。语言最能说明这一现象。一旦用日常语言来解释有限意义域的经验,我通常就会“扭曲”后者的现实。
13、只有在人生出现意外时,才会出现失败的社会化。一名儿童的初级社会化可能受到两种因素的损害,一种是被社会污名化了的某些身体缺陷,二是基于社会定义的污名。坡子和私生子是这两种例子的代表。这些都属于个体的不幸,它们没有为反认同和反现实的制度化提供基础。他被所处社会的客观现实囚禁了,尽管从他的主观角度看,这一现实是陌生的、被剪裁过的。这样的个体就无法被成功地社会化。原因就是,在他的社会定义的现实与主观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对称。
14、知识社会学把人类现实理解为社会建构的现实。在这本书的很多部分,尤其是在分析日常生活的知识基础以及讨论人类存在的生物性前提有关的客体化和制度化问题时,我们都能看到社会学取向的思维能为哲学人类学所做的贡献。总而言之,社会学的事业必须保持与历史学和哲学的持续对话,否则它将失去恰当的研究对象。这个对象就是作为人类世界一部分的社会。它由人创造、由人栖居,并反过来在一个持续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人。人文主义社会学的一大贡献就在于它重新唤起了我们对于这一蹊跷现象的好奇心。
15、知识观: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不能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16、制度世界也需要正当化(legitimation),即它需要被解释和被证明。这并不是出于增强事实性的目的。A和B可以借助自己的回忆来获取制度的意义。A和B的孩子则完全不同,他们对于制度历史的知识来自于传闻,他们无法通过回忆来获得制度的原始意义。于是,就有必要通过一些正当化程序来向他们解释制度的意义。对制度秩序来讲,这些秩序只有既连贯又全面才能说服下一代,对所有的孩子要讲同样的故事。在新一代人接受社会化从而被纳入制度秩序的过程中,他们就学习了所有关于正当化的知识。
17、—PartThree—
18、这一部分介绍了对知识社会学的基本理解。人类通过活动的惯例化铸成模式→惯例活动产生着两方面的作用:在心理层面缩小人们的选择范围,为人的活动导向化提供动力;预先归类大量情境,使生活中的活动可预期化和标准化。→惯例化过程先于制度化,但与人类活动的制度化同延(coextensive)→不同类型的行动者之间的惯例活动过程形成交互类型化,从而导向制度化。(注:制度秩序被客观化:制度秩序或它的某个部分会在何种程度上被人理解为非人的实在事物?这是社会现实的物化问题。)当异端问题出现时,维持共同体的概念化发展的主要时机出现,应对方式有两种:治疗和无效。
19、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0、认同显然是主观现实中的一个关键元素。与所有的主观现实一样,认同与社会之间形成了一种辩证关系。认同是由社会过程形塑的。一旦结晶,它就会被社会关系维护、修正乃至重塑。社会结构决定了在认同的形成与维护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过程;反之,由有机体、个人意识与社会结构的交互作用所造成的认同又反作用于给定的社会结构,同样对它进行维护、修正甚至重塑。
- 相关句子
-
搞笑的话语一句话简短【100句精辟文案】
搞笑反转的段子【100句精辟文案】
好句子摘抄简短的20字左右【100句精辟文案】
形容夏天的成语四字成语【100句精辟文案】
以珍惜时间为话题的作文题目【100句精辟文案】
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表【100句精辟文案】
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100句精辟文案
南丁格尔誓言的理解【100句精辟文案】
有趣的歇后语五年级下册【100句精辟文案】
挽回女友的话感动到哭的语录【100句精辟文案】
男人很喜欢听的脏污话【100句精辟文案】
保卫国家的霸气句子【100句精辟文案】
制定目标的原则【100句精辟文案】
制定目标的smart原则【100句精辟文案】
鼓励青年教师的诗词句子【100句精辟文案】
形容有妈妈真好的句子【100句精辟文案】
刘长卿的诗【100句精辟文案】
进退维谷和进退两难的区别【100句精辟文案】
产品质量的重要性【100句精辟文案】
内涵骂人的优雅句子【100句精辟文案】
- 热门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