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洵六国论【简短69句】
admin 2024-02-29 句子大全 ℃ -
一、苏洵六国论
1、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3、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相争以用土地贿赂秦国的方式以求自保,但却在无形之中削弱了自身的国力,同时使自身失去了可依靠的互助国.苏辙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能利用好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势力,即韩、魏国的国力,他认为若韩魏将武力抗衡进行到底,六国最终的结果变不会至于此地.
4、食之不得下咽也:指寝食不安,内心惶恐。下:向下。名作动。咽:吞咽。
5、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6、引用苏代的话,证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7、12厥先祖父:泛指他们的先人祖辈,指列国的先公先王。厥,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祖辈与父辈.
8、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9、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10、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1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12、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
1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革,改变,除去。殆,几乎,将要。
14、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
15、惜其(代词,代赵国,它)用武而不终也。
16、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17、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理数。皆指命运。
18、并力西向(朝着,动词)
19、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20、“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是他对当政者发出的严正警告。
二、苏洵六国论立论角度
1、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文章史实论据典型、充分,分析、对比、比喻等论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句式多变,感情激切,富有感染力。本文虽是史论,但作者本意不在于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而在于引出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放弃妥协苟安的政策,警惕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2、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矣。”的确如此,苏洵此文,奔腾上下,纵横出入,气势犹如江河决口。他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辟透彻,足警世人。无怪乎本文近千年来盛传不衰!
3、苏洵《六国论》相关名句默写:六国破灭,非兵不胜,战不灭,弊在赂秦;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而火不灭”;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4、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5、是深切惋惜。这样,文章就显得分外有条理,有层次,畅达透辟,严密完整,使别人对自己的论点无可怀疑、无可驳斥。
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7、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获得).城
8、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作者说这些也并不是对历史泛泛而谈,他更多的是借古喻今:
9、苏洵在《六国论》中,根据秦并吞六国而统一天下的历史事实,从六国相继破灭的角度,有理有据地论述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并分别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和“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两方面进行论证。如果从苏洵针对北宋存在的现实问题,从批判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主张团结抗敌的观点,是无可非议的。但从历史事实来看,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不是象苏洵所论述的那样简单。
10、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先人得土地之难与子孙失土地之易;六国割地之繁与所得平安之短;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
11、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
12、苏洵对赂秦的韩、魏、楚三国是根本否定,对依附秦国的齐国是严肃批判,而对“用武而不终”的燕、赵两国是深切惋惜。这样,文章就显得分外有条理,有层次,畅达透辟,严密完整,使别人对自己的论点无可怀疑、无可驳斥。
13、苏洵《六国论》是写给宋朝仁宗皇帝的。《六国论》选自《嘉祐集》卷是嘉祐三年(1058)苏洵献给宋仁宗的《权书》十篇中的一篇。
14、文章史实论据典型、充分,分析、对比、比喻等论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句式多变,感情激切,富有感染力。本文虽是史论,但作者本意不在于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而在于引出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放弃妥协苟安的政策,警惕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15、《六国论》是一篇短小精悍、气势恢宏的史论。文章在论点、论证等方面都具有典型的示范性,可以引导学生细加体会,其提出论点直截了当,醒目提神;其以分论点补足分论点,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不容反驳,并再次重申论点,如重锤击鼓。其以对比、引用、假设、寓议论于形象之中等多种论证手段分别论述两个分论点,有如析竹,噼里啪啦,气势酣畅,读来兴会淋漓,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个中滋味。
16、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17、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18、更何况,彼时的形势已是绝境,战败也是不得已的事。
19、苏洵六国论的两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学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
20、此言得(适宜、得当,符合.)之
三、苏洵六国论论证方法
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良将犹(副词,还)在
3、到了战国初期的时候,小国基本都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七国争雄的局面形成,其中最强大的国家有两个:美苏……哦不,是齐和秦。
4、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5、(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6、然后又作了回答:“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此,归根结底,“赂秦”是莫大的致命伤。以上这些就是通篇的基本论点,突出强调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从六国方面来说的。
7、向使:以前假如。
8、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作状。月,每月,名作状。以,而。
9、最后秦国还有一个强硬的对手,就是赵国。赵国能臣良将很多,是有和秦国一战之力的,长平之战,大将廉颇在前线和秦军对峙,虽采取守势,但也算是平手。无奈赵国国内键盘侠实在太多,喷的赵王昏了头,把廉颇撤掉,换上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很快就大败亏输,40万赵军被白起活埋,赵国由此一蹶不振。
10、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11、故事:旧事,先例。
12、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13、智力:智谋和力量。
14、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势
15、写于公元1043年,当时苏洵34岁,《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16、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
17、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18、《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六国论》中的六国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
19、《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20、《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四、苏洵六国论的漏洞
1、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2、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为状。月,每月,名为状。以,而。
4、举以予人: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实际是举之以予人,省略了之,代土地。
5、暴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着霜露。和下文的斩荆棘,已有尺寸之地,都是形容创业的艰苦。
6、至于有些受了地摊文影响的愤青,根本不考虑现实,一味挑动矛盾(中苏、中日等领土问题),没完没了的算旧账,不懂历史唯物主义就罢了,一点长远的战略眼光也没有。
7、(全文约2700字,阅读约需5分钟)
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9、苏洵在《六国论》里,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 推荐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