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燮传【简短91句】
admin 2024-03-01 句子大全 ℃ -
一、郑燮传
1、板桥带着家眷,骑着毛驴,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再次回到了扬州,开始了晚年卖画生涯。
2、他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却用这书,让唐朝诗人风光了1000年
3、过雨空林万壑奔,夕阳野色小桥分。
4、署“乾隆癸酉(乾隆十八年1753)”。“相翁年学老长兄政”,“板桥弟郑燮写”。钤“郑燮”白文、“七品官耳”白文、“直心道坊”朱文、“郑为东道主”白文等印。
5、郑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旷达,不拘小节,但对于老百姓的事情却处理得细微详尽,一定要做得十分周到。曾有一次夜里外出,听见从一所茅屋中传出读书声,一打听,知道这人叫韩梦周,是穷人家子弟,就供给他一些生活费帮助他。韩生中进士后,感念郑燮是自己的知己。
6、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7、他40多岁中进士之前,在扬州以卖画为生;60岁左右挂冠归来,两袖清风,仍以卖画为生!
8、这首题画诗表达了南宋遗民归隐山林不与异族统治者合作的骨气。“北风”喻元蒙铁蹄甚明。郑思肖,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元军南侵时,曾向南宋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国土沦陷。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9、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挺拔,无论你刮的是什么风.望采纳
10、韩成进士,有知己之感焉。
11、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
12、(图)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5年1月22日),"燮"读音xieˋ,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大垛人,祖籍苏州,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
13、另一次,他照此办理,解决了另一个画家的难题。那是一幅梅菊图。中国的花鸟画本来可以不计较画中物体的时序空间,王维就有雪里芭蕉在前。不过有人当场坚持认为梅菊不能一起开花,弄得画家懊恼,欲毁其画。萧炬仍建议题诗补救,代拟诗曰:“我敬寒梅骨,也怜秋菊香。恐随时令去,合入卷中藏。”使问题得到化解。
14、———周啸天谈艺录———
15、是同一个人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书画史。汉族,江苏兴化人别名:郑燮出生地:江苏兴化出生日期:1622逝世日期:17022主要成就:“扬州八怪”之一
16、据说,郑板桥早年学书相当刻苦,写众家字体均能神似,但终觉不足。有一次,他竟在妻子的背上划来划去,揣摩字的笔画和结构。妻子不耐烦了,说:“你有你的体,我有我的体,你老在人家的体上划什么?”这无意间说出的一语双关的话,使板桥恍然有悟:不能老在别人的体格上“规规效法”,只有在个人感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才能独领风骚。于是,他取黄庭坚之长笔划入八分,夸张其摆宕,“摇波驻节”,单字略扁,左低右高,姿致如画。又以画兰竹之笔入书,求书法的画意。清人蒋士铨说他“写字如作兰,波磔奇古形翩翩”,生动地道出了“板桥体”的特质。
17、郑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旷达,不拘小节,但对于老百姓的事情却处理得细微详尽,一定要做得十分周到。
18、郑燮(1693~1765)清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人。康熙年间秀才、雍正年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曾任山东范县知县,又调知潍县。
19、郑板桥的诗、画、书为后人所称道。张维屏在《国朝诗人征略》中称:“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人多附议。其实板桥的对词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他二十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学填词,一学就是十年。“种园先生是吾师,竹楼桐峰文字奇。十载乡园共游憩,壮心磊落无不为。”我年青时读《郑板桥集》,却喜其词,竟爱不释手,尝能成诵,至今不忘。近再读他的词,仍兴趣盎然,趣味不减。近披阅有关书籍,才知清兰亭楼夫子早说过燮词好于诗。蒋宝龄在《墨林今话》里也说:“诗词书画旷世独立,自成一家。”《兴化县志》称“词尤工妙。”扬州教育学院华耀祥《郑板桥诗词艺术探析》里评道:“即使从诗和词的总体看,好词的比例也高于好诗。”
20、郑燮,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相互吃。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使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二、郑燮资料简介
1、宋濂《王冕传》载,王冕“尝仿周礼著书一卷,坐卧自随,秘不使人观。更深人寂,则挑灯朗讽,既而抚卷曰:‘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致也。’”自负如此,这首诗就寄托发抒作者兼善天下之壮志。诗中标举白梅的冰清玉洁,拿桃李作反衬。“混芳尘”,语本老子“和其光,同其尘”,是说把芳香与尘垢混同。三四句是作者的惊人之句。也许只是诗人在灯下画了一枝繁梅而己。却造成这样的意象:忽然在一夜之中,全世界的白梅齐放,清香四溢,玉宇澄清。《白梅》给人以品高而志大,绝俗而入世的矛盾统一的感觉,是王冕人格的写照。
2、渭川千亩入秦关,淇澳青青水一湾。
3、“康熙雍正乾隆,秀才举人进士。”这是郑板桥对自己科举道路的总结。在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郑板桥从二十岁到四十三岁,二十余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考取功名,可谓异常艰辛,个中辛酸,一言难表。
4、郑燮打开官家的粮仓救济百姓。
5、林徽因痛恨陆小曼,张爱玲晚年为何跳蚤缠身,三毛又为何选择用丝袜自缢?
6、郑燮(1693~1765),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7、官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
8、莫道绣奁无粉本,朝朝镜里看双螺。(刘献廷《题闺秀雪仪画嫦娥便面》)
9、郑板桥断案有一天,某盐商将一个私自贩盐的小贩子扭送到县衙门,要求县令郑板桥以走私罪予以重处。郑板桥一见那个小贩,便知是个可怜的穷人: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骨瘦如柴。他贩盐卖,是生活所逼,不得而已。郑板桥顿生怜悯之心。于是,他想戏弄一下这个盐商。
10、那位小贩子戴着芦枷往盐商门前一站,立即招引了许多人前来观画,整个县城都轰动了。不多一会儿,观画的人纷涌而至,把盐商的门堵得水泄不通,一点生意也做不成了。盐商只好到县衙内去哀求郑板桥把那个小贩放了。
11、他在京城候补的时候,慎郡王(允禧,字谦斋)十分敬重他。郑燮画的一张绢、一张纸、不仅国内人看得极为宝贵,就是外国人也争相购买。他著有《板桥诗钞》等书。
12、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以教家立范、“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宗旨的家训教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国人的伦理道德,对拓展儒家思想社会教化领域,保证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稳定、和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3、他在京城候补的时候,慎郡王(允禧,字谦斋)十分敬重他。
14、韩生中进士后,感念郑燮是自己的知己。
15、板桥骑着毛驴,带着书童,回到了扬州,开始了晚年卖画生涯。
16、东风袅袅时方好,引领群芳次第开。
17、范仲淹首创的义庄,稳定了个体小农经济,扶助了宗族内的鳏寡孤独和贫穷者,使其避免沦为无产游民,的确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善举。同时,义庄的设立,也有利于社会安定、减少犯罪,因而受到了朝廷的褒奖和政府的支持。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鉴于一些不守规矩的族人导致义庄难于维持的状况,上书皇帝,请求朝廷降旨,要地方官府对违反《规矩》的族人,“许令官司受理”。皇帝照准。这样一来,各地官员、士绅纷纷效法,竟然成为一种时尚。尽管设置义田、义庄也是封建家族加强宗法统治秩序的手段,但周恤贫困,使得许多穷苦农民免遭饥寒之罪,实在值得在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发展史上大书一笔!
18、题识: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而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板桥老人郑燮。
19、由于他经常在民间体察民情,不在衙门里,因而就有了“几回大府来相问,陇上闲眠看耦耕。”的诗句,上级来到官府,竟找不到他的人影子。
20、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自序》里说:“窃以为声音之道,关乎性情。”板桥的真情血性,流淌在词作中,锤炼出独特秉性,塑造了磊落品格,造就了固有特点。况周颐《蕙风词话》揭示填词真谛:“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且易脱稿。”写诗填词必须有真情,真情是创作诗词的永发动力。“英雄何必读书史,直摅血性为文章;不仙不佛不贤圣,笔墨之外有主张。细揣板桥警醒之言,对我们今天学诗习词,必定大有裨益。
三、郑燮号什么
1、补苴罅漏,张皇幽眇。语出韩愈《进学解》,意思是补救疏漏,揭示微妙。也可以叫“将错就错,因病至妍。”画出败笔,是常有的事。最简单的办法,是收拾。但也有无法收拾,则只有把纸团了,重头来过。又有一种难处,就是画成的部分,有想不到的好,而且重复不得,舍不得团。还有一种情况,只能一遍过的。有个故事说,某剧团下乡演包公戏。演包公的演员出场时,忘了戴髯口。事已至此,不容他返回后台去戴。遂灵机一动,唱道:“陈州放粮胡子掉,王朝马汉快去找。”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添加噱头,今人或称无厘头,观众皆大欢喜。题画诗也有这种作用。比如有人画蝴蝶,与花近似。题上两句诗:“雨过前庭斜照时,是花是蝶不分明”,让人觉得是画家有意为之。
2、让更多的朋友接受这种文化
3、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
4、谁将折柬远招呼,长短相思无日无。
5、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7、郑板桥画扇相传,清朝的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
8、传统里,词以婉约为正宗。板桥的词豪放与婉约兼容,豪放中蕴含婉约,婉约中可见豪放。婉约柔曼典雅、情景交融,豪迈才识放浪、真趣横逸。板桥在《词钞.自序》里说:“少年游冶学秦柳,中年感慨学辛苏,老年淡忘学刘蒋,皆与时推移而不自知者。”性由时进、随性铺陈,情随时移、情至词生。刚柔随之兼容,形神久之俱备。河北师范大学王灵芝在《论郑板桥的多重人格和诗词创作》里说:“板桥诗词潜在着一种真挚与怪诞、谦恭与狂怪截然相反而又浑然一统的精神力量。”
9、“百姓谁不爱好官?”板桥对人民的赤子之情,百姓牢牢记在心上。“潍人戴德,为立祠。”(《郑燮传》)潍县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了生祠,家家画像以祀,奉祀他,祝福他。
10、“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士人追求的人生理想,郑板桥也不例外,在青壮年时期,他同样热衷于此,并为之奋斗不已,但他的科举之路却走的异常艰难。
11、把闽商喻为闹春的梅花,引领四川经济走向繁荣,结果得到了商会的赞赏。
12、莫道英雄今没有,谁人看在眼睛中。(唐寅《题红拂图》)
13、一个画展上,萧炬看见一幅四尺对开的立轴,全画不足十笔——画的下部是三尾写意小鱼和两条淡墨水纹,上中部空无一物。粗看以为是半成品,细看题诗,则为之折服。诗云:“细雨鱼儿出,朦胧万象空。江山何所在,尽在幻虚中。”诗句为画面大量的空白,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使画面的无理成为有理。可谓创意翻新,匠心独运。
14、板桥对乳母的感情很深。有段时间,费氏要暂时到别处谋生,临走前,她把旧衣服洗好补好,把缸里的水汲满,买几十捆柴草堆在灶前。板桥早晨跨进费氏的房间,里面空荡荡的,摸摸灶上尚有余温,锅里放着一碗饭、一盆菜,这就是费氏平时给板桥准备的。板桥一见这情景,只是痛哭,连饭也不想吃了。
15、这首诗与一般的写景诗有何区别,没有。诗人完全是在把画当风景看。这是一幅秋夕山水图。诗人在叙写画面景色的同时,也适当融入了想象。“过雨”即雨霁,是诗人主观想象,因为画家画不出雨过的时间流程。不过总体上讲,还是写画面之景,属于写实范畴。三句则是题画外的议论,是画笔无从表现的意念:“春山何似秋山好”,属于务虚范畴。最后一句仍落到画面。所谓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16、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17、图二中的兰花布局巧妙、独具匠心。画家在画面左下角用浓重的笔墨绘出多组兰花,与右上角的两组淡墨兰花相呼应,使画面整体开合得当。兰花聚散离合间也呈现出错落之势,焕发出勃勃生机。画家在不大的尺幅中巧妙地营造出咫尺天涯之势。他将兰花花朵绘写得犹如墨蝶飞舞,使人如闻其香,陶醉其中。画面左下角有画家题写的七言诗:“东风昨夜发灵芽,一片青葱一片花。盎植盆栽殊可笑,青山是我外婆家。”他通过描绘生于高山深谷之中的兰花赞颂自然,将自己的艺术灵感与自然景致相融合,表现出一种归隐的心志。
18、这首诗当然也可以看作题画诗。细玩这一首菊花诗,应是重阳节作的菊花诗。明明重阳节是“九月九”,而首句可以不押韵,就写成“九月九”也没关系。然而,为了定下一个入声韵,与“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杀”、“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甲”叶韵,以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势,作者愣是将“九月九”写成“九月八”,不但韵脚解决了,不平凡的诗句也造成了。所以这首诗不光是三四句好。全诗都好。无独有偶,他的另一首《题菊花》云:
19、原标题:一言难尽郑板桥
20、”于是拿出粮食若干石,让百姓办好领粮的借据,然后把粮食发给他们,救活了上万的人。
四、郑燮传的分段
1、款识: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间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光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作画,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乾隆戊寅秋八月,板桥郑燮。
2、秋又歉,捐廉代输,去之日,悉取券焚之。
3、我说过,咏物诗可以作题画诗看。这首诗咏蟹诗亦复如此。它既可以是一首讽刺横行不法的恶霸的诗——这有“试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的俗谚可为旁证;也可以是一首歌颂造反派的诗,末句“海龙王处也横行”有“见了皇帝不磕头”的气概。联想到晚唐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诗人亦顺随黄巢,作了“翰林学士”,后一种解更饶别趣。
4、出自清代郑燮的《念奴娇·周瑜宅》
5、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郑板桥出身贫寒知识分子家庭,幼年丧母,赖后母抚养。少年时从学于乡先辈陆震,20余岁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乡试中举,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七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十三年,乾隆皇帝弘历东巡至泰山,他为书画史。十八年因请赈得罪大吏而罢官。他书画上常用的印章印文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乾隆东封书画史”,“七品官耳”等,可说是其生平的纪实。
6、后来调任山东潍县知县,遇上饥荒年景,出现人吃人的局面。
7、他做山东范县知县时,爱老百姓,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
8、此外,他还画兰、画石。在二十岁左右,他的兰、竹、石已画得十分出色了。
9、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的郑燮《兰竹图卷》为纸本墨笔,纵7厘米、横41厘米,共分为四段。此作集诗、书、画于一幅,凝“气”“意”“趣”于一体,具有典型的文人画特征。
10、他对盐商说:“这个小贩应当加重处罚,我准备给他戴上枷锁,立街示众,好不好?”那盐商笑眯眯地说:“好的!好的!”当即,郑板桥命衙役抱来一些芦席,用细木片作托,认真扎好,中间挖一个大圆孔,名曰“芦枷”。他又画了许多竹子和兰花,题了字,贴在芦枷上。然后让小贩套在脖子上,站在盐商的门口示众。
11、一时感兴,自道所得。画家作画之余,浮想联翩,常题数语于画。如白石题《群虾图》:“谚云,凡动物有一体似龙者,可以为龙。虾头似龙,可为龙耶?”板桥题《兰竹图》:“画兰之法,三枝五叶。画石之法,丛三聚五。皆起手法,非为兰竹一道仅仅如此,遂了其生平学问也。”题画诗也有此种。
12、由于板桥与农民接触,使他认识到了农民的作用。他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弟的书》中说:“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土为四民之末”,“天下无农民,举世皆饿死矣”。
13、以余事写兰竹,随意挥洒,笔趣横生。
14、他拒绝别人的馈赠和贿赂,处理政务勤敏,公文案卷不积压。
15、“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南兴化人。生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乾隆元年进士,授范县知县,继调潍县……燮官山东省先后12年,无留牍,无怨民,以疾归,囊藁肃然,图书之外无长物”。这便是山东省《潍县县志稿·郑燮传》所载板桥“一官归去来”的概略。
16、B(有谴我任之“任”意思应该为“责任”)AD(A中“公余辄与文士饮少辄醉”,“辄”的意思都是“就”。D中“买书画以自给杀之以应陈涉”,“以”的意思都是“响应”。B中.“与民事则纤悉必周”,“于”是“在...方面”“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是“在”。C中“为立祠”,“立”是“做”“陈涉乃立为王”,“立”是“成为”)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勤于政务。理由:如:“官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
17、潮打三更瓜步月,雨荒十里红桥火。
18、尚有跋语云:“大儿以为巧物,语余:‘远游时携至长安,作模样,供诸小儿之需。’不知此物天下无处不有也。”顺便说,齐白石题画诗接近口语,他早年请教名诗人王闿运,王说他的诗是“薛蟠体”,后来长进了,但接近口语这个优点却一直保留着。题画诗的语言,不能晦涩,一定要看画的人心令神会才好。
19、他在去职离任的时候,把百姓的借据全都烧了。
20、公事之余就和文人们一块饮酒咏诗,有人都忘记他是县官了。
五、郑燮字什么
1、这首诗也很好,前两句刻画菊花冷艳的形象,虽然冷艳,却是不甘寂寞的,后来林逋的咏梅,偷了它的意。后两句虽然出以假设,却是十分自信的语气,使人联想起“彼可取而代也”(项羽)、“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西游记》)那样的话,真是敢想敢说。
2、一席茶馀话,十年萤雪功。
3、三是吊古摅怀,尤擅胜场。
4、“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板桥未经上级批准,擅自开仓放粮,得罪了上司。这时的板桥也厌倦了官场的尔虞吾诈,毅然决然地罢官辞归。
5、“灵魂转世”大才子是什么样的人?敢骂《水浒传》后五十回
6、后来调任山东潍县知县,遇上饥荒年景,出现人吃人的局面。郑燮打开官家的粮仓救济百姓。有人劝阻他(让他向上级请示),他说:“这是什么时候?等辗转向上级请示报告,老百姓就剩不下一个了。
7、款识:南山献寿高千尺,劲节清风觉更高。积行人家天所佑,兰荪蕙种自能饶。乾隆丙子,写祝刘母卞太君八十荣庆,暨青藜年学兄教可。板桥郑燮。
8、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9、“写取一杆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钓竿。”:公元1753年(乾隆十八年),六十一岁的郑板桥,以“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的原因辞官罢归。
10、一天一首古诗词:苏轼《蝶恋花·春景》
11、一位刚毅耿介的老者挂冠而去,身后却留下百姓无尽地牵挂;一位慈爱善良的长者,携妻儿老小,一路风尘;一位仙风道骨的先生,边走边看,边看边饮,边饮边歌、边歌边画、边画边吟……
- 推荐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