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语录大全-伤心短句-伤感的句子说说心情短语-美句网

当前位置:美句网 > 经典句子 > 正文
作者:

叔本华哲学观点 知乎106句优选

admin 2024-03-27 经典句子

叔本华哲学观点

1、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当中,最具深刻意义的是什么?

(1)、“时间”是什么呢?“时间”是连续性。康德说:“‘时间’是具有完整意识功能的生物对连续性的一种感知。”即,认为生活是连续的,上一秒和下一秒的我都是同一个我,这就是“时间”的力量。因此我们可以理解,过去、现在、未来的稳定性就基于此,比如对于一个失忆者来讲,过去就是断裂的。因此,若我们不谈“连续性”,则“时间”对于我们便毫无用处。

(2)、他们的爱总是自私自利的,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我们过去为赢得这种爱而常用的手段并不总是使我们引为自豪。

(3)、我的哲学议论的特色就是要对事情一究到底,因为我不穷追到最终的现实根由是不会罢休的。这是我的天性所致,让我满足于某些泛泛的、抽象的,因此是不确定的知识,或满足于纯粹只是概念,甚至只是字词,对我是几乎不可能的。受这种天性的驱使,我会深究至所有概念和命题的最终基础,直到这些永远是直观的东西赤裸裸地呈现在我的眼前为止。然后,我就要么以这些作为所要审视的最原初的现象,要么如果可能的话,就把这些原初现象分解为基本组成部分,但不管怎么样,我都最大限度地追求事情的本质。因此,将来有朝一日(当然不是现在,不是在我还活着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现,我之前的随便一位哲学家在处理同样的对象物时,一旦与我相比都会显得肤浅。因此,人类从我这学到了很多永远也不会忘记的东西,我的著作永远不会湮没。

(4)、我们所有的满足,即一切的享乐或幸福,都是消极的;反之,只有痛苦才是积极的。

(5)、叔本华(AuthurSchopenhaur,1788—1860)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始祖。他出身于但泽(今属波兰)一个银行家家庭,1809年入哥廷根大学学习医学,后对哲学感兴趣,1811年转入柏林大学专攻哲学,听过费希特的课,1813年以博士论文《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因家境富有,他不必为生计奔忙,一生潜心著述。只有1820年和1826年两度试图在柏林大学开课,均因找不到听众而失败。1819年,他出版了自己最重要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几乎无人问津,直到三十多年后人们才认识到他的哲学的价值,他的声望在他70岁时达到顶点,两年后他死于肺炎。

(6)、所以叔本华说: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世界的一面完全是表象,另外一面也完全是意志。

(7)、《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编世界作为表象初论第10节  

(8)、在人生进程中,内在必然性显出为人的本能冲动,然后是理性的权衡、思维,最后,外在情势也加入共同发挥作用,这样,在人生走到尽头以后,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一生就犹如一件终于圆满完成的艺术品。虽然在此之前,当人生还在发展变化时,它看上去似乎欠缺计划或者目标。这就跟每一件在计划中进行,但还没有峻工的艺术品一样。当人生圆满完成以后,仔细审视这一生的每一个人,都会让你瞠目结舌:这一人生轨迹活生生就是深谋远虑、匠心独运和持之以恒结出的成果。这一结果是否意味深长则视这一人生的主体是平凡庸俗,还是出类拔萃。

(9)、现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天生有充足睿智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10)、叔本华认为人生是感受痛苦的过程,快乐占少数,是彻底的悲观主义。

(11)、弗洛伊德的一个传记作家里夫似乎话中有话地说过:“很多年前,弗洛伊德奇怪地说过,他不读哲学家的著作,因为他不幸无法明白那些东西。但现在年长以后,弗洛伊德去度假时,口袋中会放进一本叔本华的著作”。

(12)、叔本华认为,一个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乐都看成不快乐,好比美酒倒进充满胆汁的口中也会变苦一样。因此生命的幸福与困厄,不在于降临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视我们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我们的感受如何。

(13)、不管怎么说,叔本华最后还是一个成功者,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叔本华摆脱了传统的宗教情操,他以悲观主义重新解释基督教。在他的意志和观念世界里根本没有上帝,不必使世界的邪恶与上帝的存在调和,那是另一个大安慰;叔本华的文体是19世纪德国人的典型文体,他不是一个创新的人,但是他的方法是适当地运用流行的习惯语并证明在德国可以用一种非专家的普遍读者所能了解的方式来讨论形而上学的问题。他替许多人明白表示出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过去一向是隐而不现的,是一知半解的。

(14)、(2)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55页。

(15)、在小说集《羊脂球》中的一个故事《在一个死人的周围》,就是与叔本华有关的,并且,故事中所用的大都是赞语。

(16)、just like in pure darkness as in pure light, not see anything。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

(17)、《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到了两个在哲学中非常经典的概念——“现象”和“物自体”。为了解释这两个概念,可以先举一个例子:

(18)、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奠定的精神分析学,其核心内容就是我们的思想、行为、反应等都有着在很多时候是无意识的背后原因,我们的本能、欲望(本我)就像海面下的冰山,进入我们意识的只是冰山的一小角,并且,进入了意识的这些东西也已经受到了歪曲。我们之所以无法意识到或者歪曲意识到这些推动力,就是因为这些渴望、欲望、驱力受到压抑,因为如果我们让自己意识到这些东西的话,那就会令自己困扰、不安;构成弗洛伊德的极其重要部分——性欲,或说性的驱力——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都是无处不在的。

(19)、(4)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33页。

(20)、亚瑟·叔本华1788年2月22日生于年出生于波兰旦泽。其父是一位富有的银行家,母亲是一们通俗小说家,但在当时颇有名气。他从小就厌恶商业生涯,憧憬文人学者平静高雅的生活。由于父母的性格不合,所以时常借着旅行来减少相互间的磨擦。就这样,叔本华从小就时常随着父母出游。据说他的父亲脾气暴躁,而他的母亲外国语也说得很流利,聪明美丽。叔本华自己曾说过:“我的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我的智慧则遗传自母亲。”这大概正是他自己给“怪癖”和“天才”做的解释。

2、叔本华哲学观点 知乎

(1)、叔本华哲学同样渊源于康德哲学。叔本华公开声明他的哲学“是从康德哲学出发的”。但是,他对于康德物自体学说的态度却不同于黑格尔。他称赞“康德的最大功绩是划清现象与自在之物(两者之间)的区别”。他接受了康德把世界二分化为现象与物自体的观点,承认在现象之外存在着理性认识所不可及的物自体,并将这一观点作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

(2)、在这些内在品格里,最能给人带来直接快乐的莫过于“愉悦健全的精神”,因为美好的品格自身便是一种幸福;愉快而喜悦的人是幸福的,之所以如此,只因其个人的本性就是愉快而喜悦的。如果你常常笑,你就是幸福的;如果你常常哭,你就是不幸福的。当愉快的心情敲响你的心门时,你就该打开你的心门,让愉快与你同在,因为它的到来总是好的。

(3)、首先,什么是“理念”?凡若干个体有一个实质化的名字,那么这个名字就是“理念”。比如,全世界的人,无论看到哪一种“树木”都共同认同其是一种“树木”,那么“树木”就是一种“理念”。上升一步来讲,“理念”就是被认识了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具有某种不变的特征,也就是说,“理念”具有稳定性。

(4)、如此,一切生命必然匆匆走向老迈和死亡,这是自然对于求生意志的努力终必归于乌有的宣告:“你们的欲求,就是以如此做终结。再企盼更好的东西吧!”它是在对生命提出如下的教训:我们都是受到愿望之对象的欺蒙,它们通常先是动荡不定,然后趋于破灭,最后,连它的立脚点也被摧毁无余,所以,它带给我们的痛苦远多于欢乐。同时,由于生命本身的毁灭,也将使人获得一个结论:一切的努力和欲望,皆为迷误。

(5)、比如,“勇敢”就是康德所认为的一种“先验道德”,也就是认为“勇敢”本身无法在真实生活中找到任何的物自体与之对应,因此其是脱离“现象世界”的,我们在讨论这个概念的时候,不存在任何的感官干涉。

(6)、黑格尔哲学是一种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已成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并未能建立起符合理性主义原则的公正合理的社会,相反资本主义社会却充满各种矛盾和危机,在残酷的现实的面前,理性主义哲学显得十分苍白无力,它在理论上的缺陷也愈益暴露,这种情况表明,原来的理性主义哲学已不能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继续存在下去了。资产阶级需要新的哲学。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正是适应了这种历史的需要。因此,尽管这一批判存在着各种缺陷、错误,尽管叔本华所要建立的非理性主义的意志主义哲学也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但叔本华在哲学理论方面所作的一切毕竟代表了未来西方哲学发展的方向,促进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转化。叔本华在黑格尔哲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敢于最先向它提出挑战,这种藐视权威的理论勇气是值得赞扬的。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以及其意志主义哲学的创立,使他在1848年后在德国乃至欧洲的名声大振,确立了他作为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创始人的地位。

(7)、因此,一种看不见的操纵力量指引着我们,直至死亡这一真正的结局,亦即就这方面而言生命之目的;但这种视而不见的操纵力量也只呈现于真真假假的外象之中。在死亡的一刻,一切神秘力量就聚合在一起发挥作用,它们决定着一个人的永恒命运。

(8)、首先第一条,我们在讨论佛学的时候也论证过这一点。叔本华除了同意印度教对此的解释之外,还提出了另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在后期也被诺奖获得者卡尼曼提出总结为”预期理论“,即:人们对痛苦的感知天然大于对快乐的感知。如果套用上面的那一套理论,也就是说,其实物自体的痛苦没有那么多,而表象的痛苦却多得不得了,更悲哀的是,人能体味的仅仅只能是表象。

(9)、很少有某一哲学体系像我的哲学那样简朴和由为数不多的元素组成,因此可以很容易统揽和把握。这归根到底是因为其基本思想是完美一体和协调的。并且这也是真理的很好标志,因为真理的确是与简朴相关的,“谁要是有真理要说出来,那他就会言简意赅”(欧里庇得斯语)。“简朴是真理的印记。”我的哲学体系可以形容为在经验和知识范围之内的学说,因为这里面的原理虽然是教条似的,但却不会超出我们所经验的世界,只是解释了这世界是什么,因为我的哲学剖析了这个世界及其最根本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被康德推翻了的学说(也就是那三个当代的大学诡辩者轻率的、不负责任的东西)是超验的,因为它脱离了这个世界,其目的就是以某些别样的东西来解释这个世界,即把这个世界看作是某一原因所得出的结果,然后从这一结果试图推论出其原因。而我的哲学则提出,原因与结果只在这个世界,因为那四种形态的根据原则只是头脑智力最普遍的形式,客观世界的真正“世界位置”(locusmundi),也唯一只在这个头脑智力当中。

(10)、普鲁斯特的一段著名描写就是《追忆逝去年华》的主人公在嗅到一种小糕点的气味时,不禁回想起往昔欣赏这小糕点的美妙时光。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叔本华的关于气味与回忆关系的言论:

(11)、还有就是,“在这世界的现实生活当中,性爱表现为至为强劲、活跃的推动力,这仅次于对生命的爱;它持续不断地占去人类中年轻一辈的一半精力和思想;性爱是几乎所有愿望和努力的最终目标;至关重要的人类事务受到它的不利左右,每过一小时人们就会因为它而中断正在严肃、认真进行的事情;甚至最伟大的精神头脑也间或因为它而陷入迷惘和混乱之中;它无所顾忌地以那些毫无价值的东西干扰了政治家的谈判、协商,和学者们的探求、研究;它会无师自通地把传达爱意的小纸条和卷发束偷偷夹进甚至传道的夹包、哲学的手稿里面;每天它都挑起和煽动糊里糊涂、恶劣野蛮的争执斗殴,解除了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联系,破坏了最牢不可破的团结;它要求我们时而为它献出健康和生命,时而又得奉上财富、地位和幸福;它甚至使先前诚实、可靠的人变得失去良心、肆无忌惮,把一直忠心耿耿的人沦为叛徒”。

(12)、而同时,在叔本华的思想里面,人是认识世界的主体,世界的一切都只是表象,或者说是客体,换句话说,是人的存在先于世界的表象,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一开始就说:凡是在知识上存在的东西,包括整个世界,也只是与主体相关的客体,只有知觉着所具有的知觉,世界是我的表象。过去、未来或者遥远、目前等的区别,只有在时空中才成立,凡是属于或者可能属于这个世界的东西,必然都是通过主体为条件的,也只是对主体存在。

(13)、在讲叔本华的“理性批判”之前,首先需要讲一下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14)、这样想起来就太可怕了,不过好在,康德还为人类开了一个“后门”——“先验道德”。

(15)、不管怎么样,人们都应该小心保护自己所赚的或所继承的财富。因为若拥有一笔财富,哪怕这笔钱只够你一个人花一辈子,便可免除那如慢性恶疾般紧附于人身上的贫穷,可以自几乎是人类必然命运的强迫劳役中解脱。只有这样,有命运相助,我们才能说某人是自由的,即能够支配自己的时间和能力,能每天对自己说:“这一天是我的!”

(16)、叔本华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

(17)、尼采是宣扬个人的力量超人的意志,更显激情主义。

(18)、叔本华无视黑格尔哲学中的精神财富,对辩证法一窍不通。他在其著作中很少谈到辩证法,偶而谈到也只是将它当作“逻辑学的同义词”;认为它仅是一种“争辩的技能”或“精神格斗的技能”。更有甚者,他还将全部黑格尔哲学贬为“胡说八道”、“瞎吹牛”、“令人作呕的废话”。这是对黑格尔哲学的严重歪曲,这种歪曲在某些方面反映了叔本华的无知和他顽固地坚持非理性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哲学立场。

(19)、在1858年写作《特里斯坦》的第二幕时,瓦格纳病倒了,我再一次拿起我所熟悉的叔本华的书,作为恢复精神思想的方式,就像我一向经常做的那样。然后我就感到放松了,因为我就可以运用叔本华所提供的工具,解释他的体系中那些折磨人的断层。

(20)、“我斜躺在沙发上,整天地阅读叔本华的《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我是那样地狼吞虎咽这部魔幻般的形而上学说,……一个人在一生中也只有一次是这样地阅读。我可以马上就有机会表达我的感觉、表达我的感激,用诗意的方式……那是我的一大好运”。

3、叔本华对哲学的定义

(1)、叔本华认为,生存的全部痛苦就在于:时间不停地在压迫着我们,使我们喘气急促,并且紧逼在我们身后,犹如持鞭的人。但是,一定的焦虑、痛苦、烦恼对于每个人来说,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一条航船如果没有压舱物,它就不能保持平稳,也就无法正常行驶,人生同样如此。

(2)、叔本华是现代西方最早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的哲学家之一。早在19世纪20年代,当黑格尔哲学处于顶峰状态、黑格尔本人的名声如日中天的时候,叔本华就敢于藐视权威挺身而出公开向黑格尔哲学发起挑战。他在柏林大学的课堂上与黑格尔对垒,谴责黑格尔等哲学家是“诡辩家”,“他们用野蛮神秘的语言使时代的思想力量疲倦”,“使大家失掉哲学的信仰”,并大声疾呼应该取消他们的“哲学家资格”,“像古时一样,牟利的人都要赶出庙宇”。除此之外,叔本华更多的是在其著作中不断地对黑格尔进行激烈的攻击。他丑化黑格尔哲学是“赤裸裸的胡说、拼凑空话无意义的疯狂的词组”,是“只有在疯人院里听到过的最大的狂妄”;斥骂黑格尔是“最厚颜无耻的”、“臭名昭著的骗子”;还将他比作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中的丑鬼,称他是“精神上的咖利本”。其言词之尖刻为思想史上罕见。叔本华所以对黑格尔及其哲学采取如此仇恨的态度,根本缘由在于他的哲学思想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尖锐对立,他坚决反对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哲学。下面我们将着重论述叔本华如何在理论上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

(3)、我们有时这么想,人们完全无法相信有关我们私人的话,可他们从未想到要怀疑这些话的真实性,但如果给了他们一丝丝怀疑的机会,他们就会发现绝对不可能再相信它了。我们时常透露什么事,暴露自己,只是因为我们猜想别人一定注意到了——正如同人会从高空跳下,因为他慌张,换句话说,因为他觉得他已经再也站不稳当,他所处的位置给他的痛苦很大,他认为不如立刻把生命了结。

(4)、叔本华与黑格尔在哲学观点上的对立首先表现在他们对康德哲学的态度上。

(5)、另一位受到叔本华思想影响的伟大的英语作家是约瑟·康拉德。在《回忆康拉德》中,同样是作家的高尔斯华绥说:康拉德读过很多的哲学著作。叔本华的著作在二十年前或者更早就已经给他以很大的乐趣。

(6)、西方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则进一步奠定了理性在哲学中的重要地位。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在进行普遍和彻底的怀疑之后,我们再也无法怀疑那个正在怀疑的主体,也就是“我思”的存在,我思也可以理解为思维、理性,也就是说,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的同时,也是承认了,人的理性是我们一切认知的起点,换句话说,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的本质是理性,而不是感官经验,也可以理解为:本质先于存在。

(7)、理智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现在与将来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免由于过多的关注其中之一而损害另一个。有一些人仅仅生活于现在,也有一些人总沉湎于未来,总是愁思满腹,忧心忡忡。很少有人能在这两点之间保持平衡,那些寄希望于未来,为之奋斗并仅仅生活于未来的人,他们始终急急忙忙,紧追不舍。那事物总是恰好在他们的前面,而他们则一直试图得到它。此种人就其整体存在而言,他们置身于一种恒久虚幻的情景之中,始终不断地生活于一种短暂的临时状态,直到最终走完其人生的旅途。

(8)、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存在很多缺陷、错误,有些甚至是很严重的错误。

(9)、叔本华还将黑格尔哲学与基督教神学进行比较,指出它们的哲学观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黑格尔哲学实质上是一种宗教神学,它的全部内容就是为下列宗教信条“提供一个哲学基础”:“存在着一个上帝、造物主和宇宙的统治者,一个被赋予知性和意志的人格的,因而也就是单个人的存在,她从虚无中创造出了世界,并且用她那崇高的智慧力量和仁慈统治这个世界”。黑格尔哲学中的绝对观念实际上扮演了基督教中上帝的角色。根据上述状况,叔本华把黑格尔哲学称作“故弄玄虚的神秘主义”,说它是经院哲学的“单纯的模仿”,是“应当能代表基督教的一种怪物”,“而且和经院哲学一样注定是为神学服务的。

(10)、弗洛伊德也承认首先做出这些发现的是叔本华。他说:

(11)、弗洛伊德的这些主要观点,早已经作为叔本华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叔本华详尽、清晰地表达了出来。例如,叔本华说,“意欲构成了人的真正内核……智力为意欲提供了动因,这些动因如何发挥作用,却只是在后来才为智力所了解……事实上,当意欲真正下定决心和在私下里做出决定时,智力是置身局外的。……我们通常都不知道自己渴望什么,或者害怕什么。我们可以积年抱着某种愿望,却又不肯向自己承认,甚至让这一愿望进入我们清晰的意识,因为我们的智力不会同意知道这些事情,否则,我们对自己的良好看法就会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害”。

(12)、这很棒,这意味着,如果我们认识自己,那么我们就可以认识世界了!

(13)、至于妒忌,我们可以认为是针对别人的。如果我们遭到别人的妒忌,我们应当永远记住:没有哪一种像因妒忌而引起的仇恨那样难以和解。因此,我们应该小心谨慎,避免遭人忌恨。并且,正如其它许多形式的不幸一样,由于后果的严重性,我们也绝不要玩弄可恶的妒忌之火。

(14)、叔本华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15)、托马斯·曼说得更直接和大胆: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各种本能与欲望的贮存所)和自我(进入意识的我)——那不是与叔本华对意欲和智力的论述毫厘不差吗?那不是把叔本华的形上学转换成心理学吗?

(16)、托马斯·曼到了63岁以后写了一篇评论叔本华的文章,目的就是要:“唤起在今天不大为当代人所知的一个人,重新思考他的思想。……叔本华有其现代的意义,甚至有其将来的意义……曾几何时,叔本华的哲学风靡一时、尽人皆知,然后几乎被人们所遗忘。但他的哲学仍然在我们的时代产生着成熟的和人性化的影响”。

(17)、叔本华认为,讨论”自我“是我们人类特有的权利(然而,后面一些生物学家告诉我们,还有其他动物也有”自我意识“)。可”自我“为何这么特殊呢?那是因为”自我“本身是作为一种物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而”自我“做出的行为却是一种”表象“,而我们却能明确的知道这种表象的目的是什么,这种”明确知道“的主观意识被叔本华称为”意志“。

(18)、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19)、在解读这本书之前,我们首先来搞清楚几个概念: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根本区别;意识和表象的根本区别。

(20)、把黑格尔哲学对于德国思想界的影响全部说成是坏的,这是十分片面的,我们在后面将对此进行论述。但是,应当承认叔本华在这里所列举的在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下,当时德国文化学术界所产生的一些不良现象确是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也有同感。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就德国社会民主d内的牛皮理论家杜林喜好模仿黑格尔从绝对出发构造体系一事,指出这种现象在当时德国的普遍性:“……‘创造体系’的杜林先生,在当代德国不是个别的现象。近来在德国,天体演化学、自然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体系,雨后春笋般地生长起来。最蹩脚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不动则已,一动至少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叔本华对这种现象的揭露,在相当程度上是切中时弊的。黑格尔哲学在德国为什么能造成那么大的声势,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叔本华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利于普鲁士政府对它的大力支持。普鲁士政府和黑格尔哲学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相互利用的关系。叔本华对这一关系中的两方都进行了分析。他指出,黑格尔哲学的学者们是抱着个人名利的目的来从事哲学研究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殚精竭虑地用自己的哲学来为普鲁士政府服务。“他们的哲学感召是来自官府”。他们每提出一个哲学观点都要考虑“政府的意向、国教的规程、出版人的愿望、同事们良好的友谊、当时的政治倾向、公众一时的风尚等等”因素。而普鲁士政府作为回报便对黑格尔哲学大力扶持。该学派的哲学家们从政府那里获得丰厚的报酬和煊赫的地位,他们的哲学被大肆吹捧和宣扬,叔本华称黑格尔哲学是“以工资俸禄、甚至是以宫廷顾问头衔配备起来的哲学”。他不无气愤地责问道:“有哪一个时代像德国近二十年来那样对一种坏透了的东西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吹捧?有哪一个时代有过这样将无意义的和荒谬可笑的东西尊奉为类似神明的?”在他看来,普鲁士政府的所作所为和黑格尔哲学的辉煌地位确实证明了,“用大笔的钱就可以把一个最坏的权欲狂和一个最坏的哲学家拥上宝座”。

4、叔本华最经典50句名言

(1)、但仔细一看,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被非常严重地庸俗化和曲解,并且这些曲解并非是从最近开始的:叔本华晚年所著的《附录和补遗》一炮而红,那时,他就作为一个“毒鸡汤作家”为大众所知。

(2)、终于讲完了叔本华是怎么从”表象“和”物自体“的概念出发,推及出一个彻彻底底的”悲观主义“的。

(3)、这个例子中的”碳基生命才有的劣根性“就是叔本华所说的”生命意志“。

(4)、爱尔维修说得很对,嫉妒之人虽然表面上很公正,但却是无所不用其极以贬低别人的成就。……唯独嫉妒促使我们在古人那里寻找所有当代的发现。在这些发现之前,前人所说过的随便某一句没有意义的或至少不知其所指的话,就足以引发“剽窃”的叫喊(《论精神》,第4部分,7)。在此,允许我再让大家回忆爱尔维修的另一段话,我请求读者不要以为是我的虚荣和自负所致,而要留意这段话所表达的正确思想;至于这里面所说的是否也适合我,则大可置之不论。

(5)、尼采之所以把叔本华称为“教育家”、“解放者”,就是因为“人如何能认识自己呢?人是在暗处、被隐藏起来的”,而“真正的教育家就是把你的存在的真正和本来的含义与基本的材料揭示出来——这些东西无法通过教育而改变,要了解这些东西是很困难的,因为这些内在和基本的东西被牢牢禁锢着。教育家就是为你解除这些禁锢,除此之外,再也没法为你做出更多的事情。这就是教育的秘密所在”。

(6)、叔本华认为,在每个人的心里都隐藏着一头野兽,这头野兽只等待机会去咆哮狂怒,或者说,如果别人对他有所妨碍,他就会冲上去杀死它们。所有的战争欲望和战争,皆因此而来。要想减轻这种趋势并在某种程度以内对它加以控制,便要充分运用智慧。

(7)、倘使遭人忌妒,你就应当与心怀妒意的人保持一定距离,并且,尽一切可能不要与之发生联系。这样,在你与他们之间便形成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这一点若做不到,那么,就泰然自若地迎战他们的攻击。在后一种情况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最好的办法。一般来说,人们都是这么做的。

(8)、生命在于运动。显然,他是正确的,从肉体方面看,我们的存在是因为我们的机体是不断运动的;从理智方面看,我们借以存在的是连续的占有,无论其形式是实际的活动还是精神的活动。

(9)、上面以及讨论到康德提出了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现象”与“物自体”,而叔本华在这两个概念中又补充了一个连接概念“理念”。

(10)、一个人只要和另一个人一交谈,哪怕是极随意的话题,也能立刻感觉到他们之间在智力、气质上的差异或相似。当两个本性迥然相异的人在谈话时,毫无疑问,其中每个人所说的几乎每件事都在不同程度上惹恼另一个人,即使谈话的内容是那样的无关紧要,在多数情况下仍会导致不愉快的气氛。另一方面,本性相近的人则立刻会感到彼此间的一种默契。倘使他们的脾气完全相同,那么,他们之间的交往将是极为和谐一致的。

(11)、人们常常因为欲求钱财,甚于其他或嗜财如命而受到谴责,但这是很自然和不可避免的事。任何别的事物都只能满足一个愿望,一种需要。如若能够品酒,酒才是最好,如若生病,药才是好的一样,所有的好都是相对的,惟有钱才是绝对的好。因为钱不仅能够满足我们对于某一特殊事物的具体需要,而且能够满足我们的一切需要。

(12)、在《康拉德信件》的前言中,瓦特斯是这样形容康拉德那种贯穿其信件和小说的悲观主义:康拉德认为改良最终都是徒劳的,因为人性是自私和残暴的……甚至对此的意识都会被视为罪恶,因为对我们人的条件的审视会消除我们以为拥有自由、可以改进我们生存状态的幻象。

(13)、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世界,有人认为它荒芜、枯燥和肤浅,有人觉得它丰富、有趣而充满意义。

(14)、(8)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534页。

(15)、叔本华认为,当一个人很少或几乎没有经验时,他必须借自己先在的知识去进行判断,并且,在需要加以判断的事物中,先在的知识与经验相比决不在同一水平上。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先在知识意味着他们自己的自私自利观点。这与那些品质和精神都高于普通平民的人的情况不同。严格说来,就他们的非利己方面而言,他们与另外一类人大相径庭,当他们以自己的高水平去衡量、评判别人的思想和行为时,结果,往往与他们的预测不相符。

(16)、一个品质高尚的人,其主要标志是他并不从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到快乐。他越来越宁愿独处,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认识到一边是孤独,另一边是粗俗,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17)、叔本华还认为,一个人被另一些人所爱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即言谈适中、举止稳重而博得好感和聪明的印象。他必须坦白直率而无矫揉造作,不仅仅是由于忍耐。

(18)、叔本华认为,一个人肯定能在他人身上,看到人人所共有的,人的本性是庸俗的,器量小的与卑鄙的成分;在此,每个人对他的同胞都有所了解;一个有胜过另一个人优点的人,看不到其他人的优点,看不到超出他自己拥有的东西以外的任何东西,因为他骨子里想看到的不过就是这个范围的东西而已。倘使有任何使他困惑的事情,它将带给他一种模糊的,夹杂着愠怒的恐惧感,因为它超出了他的理解力,所以与他志趣并不相合。

(19)、其他的哲学体系则像入云的高塔:某一支撑折断了的话,一切就都轰然倒塌。我所说的一切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我的哲学,其形成和表述是用分析而不是综合的方法。

(20)、这样,如果人们在之后的时间里要寻找这些东西,是会找到它们的。但这意味着就算那有着“同样多的字词”,也并不就是有了比“同样多的字母”多得多的东西。这就好比一样东西的发现者,只能是认出这样东西的价值,把这个东西捡起和保存起来的人,而不是曾经偶然捡到这个东西而又随手把它扔掉的人。或者正如发现美洲的是哥伦布,而不是因船只失事、最先被海浪抛到那里的水手。这也是多纳图斯这句话的含意:“打倒那些在我们之前说出了我们的思想的人!”如果谁要想把诸如此类偶然说出的只言片语当作是先于我说出了真理,那他们尽可以从久远得多的时候讲起,例如,可以提出亚历山大的克罗门特(《基质》)说过,所以,意愿是先于一切的,因为理性的力量只是意愿的女仆。

5、叔本华哲学思想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叔本华的批判不仅是粗暴的,而且有些批判是“无中生有”,硬将原不是黑格尔的、甚至是他所反对的观点加到他头上。例如,叔本华批评黑格尔所以主张取消不可知的自在之物,是因为他虚构了理性有一种神秘的认识形而上学本体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天生地存在于我们之中”,它是“一种‘超感觉的’能力,或者说一种‘理念’的能力”,是“对于绝对的直接的直觉”,并指出黑格尔的这一观点来自耶可比。这是对黑格尔哲学的“诬陷”。黑格尔从未赞成过耶可比的直觉理论,而是一贯反对。黑格尔认为,一切认识都是直接的、又是间接的,纯粹的、无需中介的直接认识(即直觉)不可能获得真理。

(2)、俄国文豪托尔斯泰(1828—1910)在1869年完成了《战争与和平》以后,就一头扎进了叔本华的哲学世界之中,并马上为之深深陶醉。在托翁写给他的一位好朋友费特的信里,托翁是这样说的:

(3)、第二条,其实从咱们日常的经验中也能得到深刻的体会,所以不再细表,指提及一下,这也是来源于”印度教的欲望观念“。

(4)、1809年他进入哥廷根大学攻读医学,后来改学哲学。1811年叔本华在柏林学习哲学。在那里他对费希特和施莱艾尔马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5)、黑格尔的这套理性主义哲学,对于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叔本华来说不啻是一个神话,他根本无法理解。叔本华对于理性自有他的另一套看法。在叔本华看来,人的认识不过是由非理性的意志所派生、并为它服务的工具。他将人对表象世界的认识分为两种:直观认识和理性认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理性的功能只是在直观的基础上“构成概念”。概念是一般,它是直观的复写,它的内容全部来自直观,是对于同类直观认识共同属性的概括。根据上述两种认识产生的过程,叔本华指出,只有直观才是“真理的源泉”,而理性的作用只是保存知识、传达知识、运用知识。

(6)、而非理性主义是和理性主义对立的,或者说对理性的一种否定,他们将理性和直观、经验、直觉、本能等等对立起来,简单来说,非理性主义认为是:存在先于本质。著名的存在主义思想就认为,人的存在是先于世界的本质的,世界的本质和意义都是人赋予的,是先有人的存在,才有万物的意义,这是一种非理性主义思想。叔本华把世界分成了两个部分,表象的世界和意志的世界。一切表象的存在都只是意志的客体化,而意志是盲目和无意识的,是冲动和并非理性的,所以,叔本华也是非理性主义思想的代表。

(7)、- “因为绝望到底就无所谓希望,也就消灭了痛苦的根源。绝对的悲观其实是绝对的达观。”——知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使自己的三观几乎崩塌,该如何重建?”高赞回答

(8)、人生快乐的两大仇敌是痛苦和烦闷。事实上,人生的过程似乎就是在这两者之间的剧烈摆动。

(9)、首先,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看法是片面的。我们知道,尽管黑格尔哲学是一种错误的唯心主义哲学,但它内部包含着巨大的精神财富。恩格斯在评价黑格尔哲学时正确地指出,“……这一切并没有妨碍黑格尔的体系包括了以前任何体系所不可比拟的巨大领域,而且没有妨碍它在这一领域中发展了现在还令人惊奇的丰富思想。”“……他不仅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天才,而且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物,所以他在每一个领域中都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如果人们不是停留在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脚手架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具有充分的价值”。在这些珍宝中最具有价值的就是它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中所包含的“合理内核”,即“黑格尔在概念的辩证法中天才地猜测到了事物(现象、世界、自然界)的辩证法”。这是黑格尔对人类思想史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10)、这也就是说,即便一切都是假的,但终究道德是真的。(这样看来康德的确是一个非常温情的哲学家了)

(11)、叔本华在哲学上尼采在思想上都属于标新立异,特立独行之人,都有想超脱的想法。

(12)、(1)杨祖陶:《德国近代理性哲学和意志哲学的关系问题》载所著《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新版、第391页。

(13)、“你知道这一个夏天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吗?那是对叔本华著作的心醉神迷和连续不断的精神愉悦,这种陶醉、愉快是我所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我已经叫人把他的所有著作都凑齐,现在就正阅读这些著作(我还读康德的著作呢)。我看还没有哪个学生像我这样在一个夏天里,学到一门学科这么多的内容。

(14)、人与人之间,在品行和才智上,上天所设定的差别是非常大的,但人类社会总是忽视这些差别,甚至要将这些差别消灭,或者说,社会建立了人为的差别,阶级和地位的划分,来代替它。后者与上天建立的高下次序,往往完全颠倒。这样安排的结果就是将一些才智低劣的人往上提升,把少数天赋卓越的人压下去。遇到这样的情形,智者通常都会遁入荒野,这类人一旦增多,平庸之人更加不可一世。

(15)、叔本华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根本对立,在于前者是非理性主义哲学,后者是理性主义哲学,叔本华站在非理性主义哲学的立场对黑格尔理性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批判。

(16)、叔本华的著作中,除了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以外,常常被人提到并被译为多种语言出版的是他的《附录和补遗》一书,其中的第一卷第二部分,《关于人生智慧的格言(AphorismenzurLebensweisheit)》更为人们熟知。 

(17)、在我的著作还只是引起了个别几个人注意的时候,就已听闻有人不承认我的基本思想是我最先提出的。有人提到谢林曾有一次说过“意愿(Wollen)就是最原始的存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诸如此类的话。可以这样说,我的哲学扎根在康德哲学里,尤其关于验知性格和认知性格的学说。但总的来说,还因为每当康德稍为清楚地说起自在之物的时候,意欲就总是隔着一层纱幕而呼之欲出。

(18)、人类的思维至多只能表现出世界的外部现象,表现为一个接一个的事物,而不可能在本质上说明这些事物。在世界上,只有人与众不同,因为人具有意志,意志是人的本性,是万物的基础,它单玄奥、超越时空,无原因、无目的,不可改变。更为浅显地说,意志便是人对于事物具有情感之后,在情感的驱动下作出的行为选择。正是这种无原因、无目的使得意志的自由尤为可贵。当意志屈从于某种表象世界的因素而无以伸张之时,便是人性的沦失。

(19)、论谬误  我的意见是每一谬误都是从结论到根据的推论;如果人们知道这结论只能有这一个而决不能另有一个根据时,这根据还要妥当的,否则就不妥当。陷入谬误的人,要么是为结论指定一个它根本不可能有的根据,这就表现他是真正缺乏悟性,也即是缺乏直接认识因果联系的能力;要么是一个更常见的情况:他为结论指定一个可能有的根据,同时还为他这种从结论到根据的推论补上一个大前提,说该结论无论何时只能是由他所提出的这根据产生的。其实只有作过完备的归纳功夫之后,他才有权这样说,然而他并未作过这功夫就事先这样假定了。因此.“无论何时”这个概念就太广泛了,而应取代以“有时”或“大多是”:这样的结论命题是悬而未决的,那也就不会错误了。但陷于谬误的人既然只是按上述方式行事,那么他不是操之过急,便是对可能性的认识太有限,从而不知有应作归纳功夫的必要。因此,谬误和假象是完全类似的。两者都是从结论到根据的推论。假象总是由悟性来的,也就是悟性直接从直观自身中按因果律造成的;谬误总是由理性来的,也就是理性在真正的思维中按根据律所有的形式,最大多数也可以是按因果律造成的。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编世界作为表象初论第15节  论人的意志  这个自在之物(我们将保留康德这一术语作为一个固定的公式),既已作为自在之物,便决不再是客体,因为一切客体已经又是它的现象而不是它自己了。但是在需要客观地来设想它的时候,它就必须从一个客体,从一个只要是客观地已知的什么,从而即是从它自己的一个现象借用名称和概念。不过为了合于作共同理解的支点之用,这个现象就不能是别的,而只能是它所有一切现象中最完善的,亦即是最鲜明,最发达的,直接为认识所照明了的一个现象。而这就正是人的意志。人们也很可以指出我们在这里当然只是用了从优命名法,由此,意志这个概念就获得了比它前此所有的更为广泛的范围了。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编世界作为意志初论第22节  在意志作为人的意志而把自己表现得最清楚的时候,人们也就真正认识了意志的无根据,并已把人的意志称为自由的、独立(无所待)的。可是同时,人们就在意志本身的无根据上又忽视了意志的现象随处要服从的必然性,又把行为也说成是自由的。(其实)行为并不是自由的,因为从动机对于性格的作用中产生出来的每一个别行为都是以严格的必然性而发起的。一切必然性,如前所说,都是后果对原因的关系,并且绝对不再是别的什么。根据是一切现象的普遍形式,而人在其行动中也必然和其他任何一现象一样要服从根据律。不过因为意志是在自我意识中直接地,在它本身上被认识的,所以在这(自我)意识中也有对于自由的意识。可是这就忽视了个体的人,人格的人并不是自在之物的意志,而已经是意志的现象了,作为现象就已被决定而进入现象的形式,进入根据律了。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编世界作为意志初论第23节  论认识  所以认识,在根本上看,不管是理性的认识也好,或只是直观的认识也好,本来都是从意志自身产生的。作为仅仅是一种辅助工具,一种“器械”,认识和身体的任何器官一样,也是维系个体存在和种族存在的工具之一。作为这种工具,认识(原)是属于意志客体化较高级别的本质的。认识本来是命定为意志服务的,是为了达成意志的目的的,所以它也几乎始终是驯服而胜任的;在所有的动物,差一些在所有的人。都是如此的。然而在某些个别的人;认识躲避了这种劳役,打开了自己的枷锁;自由于欲求的一切目的之外,它还能纯粹自在地,仅仅只作为这世界的一面镜子而存在。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编世界作为意志初论第27节  论时间  在时间上,每一瞬只是在它吞灭了前一瞬,它的“父亲”之后,随即同样迅速地又被吞灭而有其存在一样;如同过去和将来(不计它们在内容上的后果)只是象任何一个梦那么虚无一样;现在也只是过去未来间一条无广延无实质的界限一样。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编世界作为表象初论第3节  谁要是认识了根据律这一形态。即在纯粹时间中作为这一定律出现。而为一切计数和计算之所本的这一形态。他也就正是由此而认识了时间的全部本质。时间并不还是别的什么,而只是根据律的这一构成形态。也再无其他的属性。先后继起是根据律在时间上的形态,“继起”就是时间的全部本质。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编世界作为表象初论第4节  论物质  因为物质,自始至终除因果性外,就再不是别的;这是每人只要思考一下便可直接理解的。物质的存在就是它的怍用,说物质还有其他的存在,那是要这么想象也不可能的。只是因为有作用,物质才充塞时间、空间。物质对直接客体(这客体自身也是物质)的作习是“直观”的条件,在直观中唯有这一怍用存在;每一其他物质客体对另一物质客体发生作用的后果,只是由于后者对直接客体先后起着不同的作用才被认识的。也只在此中才有其存在。所以,原因和效果就是物质的全部本质;其存在即其作用。因而可知在德语中将一切物质事物的总括叫做现实性Wirklichkeit,是极为中肯的;这个词儿比实在性Realitat一词的表现力要强得多。物质起作用,而被作用的还是物质。它的全部存在和本质都只在有规律的变化中,而变化又是物质的这一部分在别的一部分中引出来的,因此,它的全部存在和本质也是完全相对的,按一个只在物质界限内有效的关系而为相对的。所以(在这一点上)恰和时间相同,恰和空间相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编世界作为表象初论第4节  在物质中,空间和时间也必然是统一的,即是说不管时间和空问各自的属性如何互相凿枘、物质必须将双方的属性一肩挑起;在双方各自独立时不可能统一的在物质中部必须统一起来,即是将时间方面无实质的飘忽性和空间方面僵硬不变化的恒存统一起来;至于无尽的可分性则是物质从时空双方获得的。准此,我们看到由于物质才首先引出同时存在,它既不能在没有并列的孤立的时间中,也不能在不知有以前、以后和现在的孤立空间中。可是,众多情况的同时存在才真正构成现实的本质。因为由于同时存在,持续始有可能。而持续又在于它只是在某种变更上,与持续着的东西同时俱在之物的变更上看出来的;不过这同时俱在之物在此时也只是由于变更中有持续着的东西才获得变化的特征。亦即在实体。也就叫做物质恒存的同时,物质和形式却要转变的特征。如果只单是在空间中,这世界就会是僵硬的、静止的.就没有先后继起,没有变化,没有作为;而没有作用,那就连同物质的表象也取消了。如果只单是在时间中,那么,一切又是太缥缈易于消逝的了,就会没有恒存,没有并列,因而也没有同时,从而没有持续,所以也就是没有物质。由于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才生出物质,这即是同时存在的可能性,由此才又有持续的可能性;再由于这后一可能性,然后在情况变化的同时。才有实体恒存的可能性。物质既在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性中有其本质,它也就始终打上了双方的烙印。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编世界作为表象初论第4节  论悟性  物质或困果性,两者只是一事。而它在主体方面的对应物,就是悟性。悟性也就只是这对应物,再不是别的什么。认识因果性是它唯一的功用,唯一的能力;而这是一个巨大的、广泛包摄的能力;既可有多方面的应用,而它所表现的一切作用又有着不可否认的同一性。反过来说,一切因果性。即一切物质,从而整个现实都只是对于悟性。由于悟性而存在,也由于悟性而存在。悟性表现的第一个最简单的,自来即有的作用便是对现实世界的直观。这就始终是从效果中认原因,所以一切直观都是理智的。不过如果没有直接认识到的某一效果而以之为出发点,那也就决到不了这种直观。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编世界作为表象初论第4节  但是,如同太阳升起而有这个可见的世界一样,悟性,由于它唯一的单纯的职能,在一反掌之间就把那迟钝的,无所云谓的感觉转变为直观了。眼、耳、手所感觉的还不是直观,而只是些感觉张本。要在悟性从效果过渡到原因时,才有这世界。作为在空间中展开的直观。在形态上变更差的,在物质上经历一切时间而恒存的世界,因为悟性将空间和时间统一于物质这个表象中,而这就是因果性的作用。这作为表象的世界,正如它只是由于悟性而存在一样,它也只悟性而存在。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编世界作为表象初论第4节  论意志  ——把这一切一切只在现象上认为各不相同,而在其内在本质上则认作同一的东西,认作直接地、如此亲密地,比一切其他(事物)认识得更充分的东西,而这东西在其表现得最鲜明的地方就叫作意志。唯有这样运用反省思维才使我们不致再停留于现象,直使我们越过现象直达自在之物。现象就叫做表象,再不是别的什么。一切表象,不管是那一类,一切客体。都是现象。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作为意志,它就决不是表象,而是在种类上不同于表象。它是一切表象。一切客体和现象,可见性,客体性之所出。它是个别(事物)的,同样也是整体(大全)的最内在的东西,内核。它显现于每一盲目地起作用的自然力之中。它也显现于人类经过考虑的行动之中。而这两者的巨大差别却只是对显现的程度说的,不是对“显现者”的本质说的。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编世界作为意志初论第2l节  论原因

(20)、叔本华和尼采都是虚无主义者,怀疑论者和唯意志论者,都怀疑人类基本知识,都很强调精神意志的作用。

(1)、叔本华用“理念”这个概念,总结了康德所说的“时空、因果律”,即“理论”是对“时空”和“因果律”的广义包含。“理论”的稳定性形成经验,而人是一个纯粹的“经验性”生物,如果失去这种稳定性,人就会非常惶恐;追求“理念”的稳定性,是人很本源的特性。

(2)、《姜人生哲学到底——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3)、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与普鲁士政府关系的分析是极其尖刻的,其中包括一些过激之词。为什么叔本华会作如此激烈的批评?也许与他一个时期受到政府的冷遇,妒忌黑格尔哲学得到恩宠有关,但不论怎样,他指出黑格尔哲学自觉地为普鲁士政府服务,因而受到后者的青睐,这一分析是基本符合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黑格尔哲学时也经常谈到这一方面的情况。例如,恩格斯在分析黑格尔的著名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时就指出:“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替警察国家、替书报检查制度祝福”。黑格尔和歌德一样,“都没有完全脱去德国庸人的气味”。

(4)、在19世纪,随着解剖学的发展,“人体感官对真实世界的扭曲透射”问题引起了很多哲学家的思考:我们所体会到的这个世界是不是真实的?如果不是,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们可能探求全然真实的世界吗?

(5)、亚瑟·叔本华(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开创了唯意志主义哲学及生命哲学流派。他的哲学探讨的是世界和人类的本质、本源问题,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事物是意志的现象或表象,意志与表象的关系是建立在人怀世界的关系的基础之上的。人生就是意志的表现,意志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生却总是追求这无法满足的渊薮,所以,人生就是痛苦。

(6)、烦恼是作为智慧的人对作为意志的人之强有力的表现所施加控制的状态。有两种方法可以避免这种烦恼;一是靠抑制这意志的猛烈;二是靠智慧离开控制。

推荐句子
相关句子
热门句子


美句网,分享优美的伤感句子,这里为您准备了很多的伤感语录,伤感说说,伤感短句,伤感短语,伤感的句子说说心情,伤心的句子说说心情等美句大全!
Copyright 美句网 www.sonymi.com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蜀ICP备202201585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