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舟求剑古文翻译【简短81句】
admin 2024-01-27 句子大全 ℃ -
一、刻舟求剑古文翻译
1、原文刻舟求剑(战国)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③契④(jù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⑤。”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⑥,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⑧,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
2、出自:《吕氏春秋·察今篇》扩展资料此篇阐述了应当明察当今形势,因时变法,不宜拘泥古法的道理。以发展的观点向秦国的统治者说明,法令制度的制定应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并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与时俱进。
3、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4、涉:过,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遽(jù):立即,匆忙。此:这样。于:到。
5、全文语句工整,语气明快,围绕中心反复申说,有论有断,同时穿插寓言故事,使文章显得气势充沛,活泼生动。
6、“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
7、之”在这里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附:“是”是复指代词,在语义指代上与“吾剑之所从坠”相等。“所”使谓词成分“从坠”体词化(也就是名词化),提取“从坠”的处所。全句可如下分段:是|吾剑|之|所从坠全句的意思是: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8、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9、▼点击小喇叭,开始收听吧!
10、(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楚国有一个坐船渡江的人,他的宝剑不小心从船上落入江中。他急在船沿上用刀刻上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往前驶过了,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的方法去寻找宝剑,不是使人不解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不行的。
11、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3《陈元方候袁》
12、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13、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揭示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14、寓言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15、编辑|文言文阅读内容团队
16、释义:舟:船。求:寻找。比喻拘泥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17、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7《一毛不拔》
18、原文如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9、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0、《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二、刻舟求剑古文翻译
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愚蠢吗?行:是走的意思,针对主语的不同,可以翻译为走、行驶、移动等,可以都用“移动”来代替。
2、其实学习文言文有关键期,那就是小学阶段!但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文言文几近于无,寥寥几篇《杨氏之子》、《两小儿辩日》等分散在各册之中。
3、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评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竭力为您解答,万水千山总是情,给个好评行不行!
4、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5《揠苗助长》
5、郑人买履:郑国有个想要买鞋子的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准备去集市时,忘了拿量好的尺码。他在集市上选好鞋子后,才想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他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就没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刻舟求剑: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也是太傻了吗?。
6、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即物质都是运动的,不运动的物质不存在。具体物体只有相对静止。船动了,剑的位置也随之变了。
7、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8、说明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迷信教条;墨守成规,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地点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9、原文刻舟求剑(战国)《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10、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这四位公子,都贤明聪慧而又宽宏厚道、爱惜人民,尊敬贤才而又重视士人。
11、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12、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3、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8《愚人食盐》
14、最后一句话是:听他这么一说,那些人纷纷大笑起来,说道:“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会随船移动,你又怎能找得到你的剑呢?”,那是反问吧
15、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16、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2《学弈》
17、刻舟求剑文言文惑的解释:迷惑、糊涂。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18、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注释涉:过,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其:他的,代词。自:从。坠:落。于:在,到。遽:急忙,立刻。契:用刀雕刻,刻。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19、当时各国名士又常以所养宾客能著书立说为荣,所以吕不韦也命门客编纂其所知见闻,一部辉煌的集体创作横空出世,后以他的名义发表,这就是《吕氏春秋》。
20、小翅膀+羽毛+玛玡+加4以上的卓越物品就可以合大翅膀了.追不追不所谓.要合加几的披风就捡加几的血灵之书和血灵之骷.
三、刻舟求剑古文翻译成现代文
1、刻舟求剑/楚人涉江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楚国有个乘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方法来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道理启示“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
2、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玉汝于成”这个成语是被倒装了,应为“汝于玉成”。“玉成”原意是:因爱而使某人(或某事)成就(或成功)。“汝于玉成”意谓:(使)你达到成功的目标(的)。例如:艰难困苦,汝于玉成,集思广益,汝于玉成,琢玉为器,汝于玉成,等等。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5、可到了初教材中文言文的篇目会突然大量增加,语文学习在原来的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写作三大块内容上增加了很大一块文言文内容!在考试中文言文的分数更是占有重要比例。到后来的中考、高考文言文这块的考核便成了拉开语文分数的重要模块。
6、(译文)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7、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8、辩证唯物主义认的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要用全面的、运动的、联系的观点去认识。“刻舟求剑”主要是违背了“运动的”观点。
9、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10、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国纲领,又给即将亲政的秦始皇提供了执政的借鉴。
11、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歧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曹操),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置,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智意:聪明才智致:送给群下:部下,下属校:考察,衡量太祖悦,即施行焉太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12、吕不韦认为,自己身为强秦相国,比上述诸人自愧不如,因此也招贤纳士,对前来跟随的门客礼遇有加,给予厚待,欲与上述名士的门客相竞。
13、楼主你好,非常高兴为你解答这个问题: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译文)赵简子在西河游玩非常的高兴,他感叹地说:"怎样才能与贤士处在一起呢?"小舟里有一个人叫乘跪的人说他说:"珠子和美玉是没有张脚的,他们能够离开我们到数千里远的地方,并且还能回来,这是因为人们喜欢他们的缘故;那些士人们有脚,但是他们不来,难道这是你不喜欢他们吗?"赵简子说:"我门下的食客有数千人,早上他们吃不饱,晚上让他门到市里去,晚上吃不饱,早上让他门到市里去;难道我不喜好贤士?"古乘又对他说:"鸿鹄能飞的高飞的远,他所凭借的是他的翅膀。背上无毛,腹下无毛,他的大小不过尺寸,离去时,他的身体是那样,高飞对他来说没有一点损害。
1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15、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
16、古人用一个简单的寓言、一个有些可笑的实例,说明了一个很实际的哲学道理。
17、可惜,由于吕不韦个人的过失,使秦始皇对这部书弃而不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吕氏春秋》的价值逐渐为后人领悟,成为了解战国诸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18、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翻译: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19、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20、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四、刻舟求剑古文版翻译
1、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不知道是不是准确~好久以前学的了~~。
2、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②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9月5日起。大家可以跟着择学堂平台推送的内容学习,学习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50篇基础篇+50篇提高篇。
4、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4《叶公好龙》
5、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6、入群可领取名师讲解音频!
7、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8、小学时期很多课文要求背诵,文言文比较难记忆,如果孩子知道了课文的意思才会更加便于记忆。
9、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1《杨氏之子》
10、点击"文言文阅读"关注我们
11、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6《孟母三迁》
12、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13、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4、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
15、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
16、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17、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8、①过,渡;②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③急忙,立刻。④找,寻找。
19、国君派遣他出去寻找了三个月,之后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可是)马已经死了,他花费500金买了死马的头颅,回来报告国君。国君非常生气地说:“我要的是活马,你白费五百金买这死马的尸骨回来有什么用?”
20、刻舟求剑(kèzhōuqiújiàn)
五、古文刻舟求剑的译文
1、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 相关句子
-
观刈麦翻译【简短131句】
闲情记趣翻译【简短91句】
刻舟求剑的翻译【简短141句】
陈涉世家原文及翻译【简短99句】
三峡原文及翻译赏析【简短150句】
观刈麦翻译【简短131句】
活版文言文翻译【简短87句】
苏秦之楚翻译【简短86句】
两小儿辩日的翻译【简短89句】
自相矛盾翻译【简短66句】
陈涉世家翻译及原文【简短134句】
两小儿辩日翻译【简短115句】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简短53句】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简短149句】
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简短74句】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翻译【简短136句】
曹刿论战翻译【简短61句】
晋书翻译【简短76句】
迢迢牵牛星原文及翻译【简短78句】
论语十二章翻译【简短128句】
- 热门句子